试题库:

第七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http://www.sina.com.cn 2006/12/27 14:36  文都教育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提出和基本内涵

  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以市场为基础性手段进行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3年八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将《宪法》第十五条修改为“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第一次写进中国的宪法。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构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内涵:

  第一,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不是区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标志,它们不属于社会基本制度的范畴,而是资源配置的不同方式。

  第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为了更有效地发展社会生产力,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根本矛盾。

  第三,计划和市场都是调节经济的手段,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二)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

  在社会化大生产的条件下,资源配置方式主要有计划配置和市场配置两种。

  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就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即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的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体制。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确立的核心与关健是正确处理计划和市场的关系。

  (三)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和框架。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主要任务。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除了具有市场经济的一般性以外,还具有自己的特征,主要表现在:第一,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第二,在分配制度上,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第三,在宏观调控上,能够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结合起来,更好地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框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征可以简要记忆为:以公有制为基础,以按劳分配为主体,以共同富裕为目标,宏观调控能力较资本主义国家更强。: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方针,进一步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建立产权清晰、责权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全国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实现城乡市场紧密结合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相互衔接,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转变政府管理经济的职能,建立以间接手段为主的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保证国民经济的健康运行;建立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收入分配制度,效率优先、兼顾公平,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通过合法经营和诚实劳动先富起来,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为城乡居民提供同我国国情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一般考选择题)

  (一)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确立这一基本经济制度的依据。

  我国确立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的国情决定的,鲜明体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

  第一,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第二,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

  第三,这是由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决定的。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一切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所有制形式都应当充分发挥其作用。

  第四,公有制经济比重虽然有所下降,但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并没有动摇。

  (二)全面认识公有制经济的含义。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促进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一般考选择题)

  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根据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要求,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第一,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第二,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第三,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要把二者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不能把两者对立起来。

  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阶段社会形态的特殊性,是公有制和非公有制长期并存和统一的社会条件。二者统一的制度基础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二者统一的经济形态是现代市场经济。二者统一的现实条件是现阶段公有制的特殊性和多种实现形式。

  公有制经济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

  如何科学地理解主体地位的内涵?公有制为主体包含着这样两层意思:第一,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和经营性资产中占优势,这是量的要求;第二,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这是质的要求。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一切反映社会化大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都可以大胆利用。股份制是现代企业的一种资本组织形式,有利于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有利于提高企业和资本的运作效率。不能笼统地说股份制是公有还是私有,股份制企业的性质,关键看控股权掌握在谁的手里。由国家和集体控股,就具有明显的公有性质。

  个体经济,是指劳动者个人占有生产资料,并以个人(包括家庭成员)劳动为基础,劳动所得由个体劳动者支配得一种小私有制经济。私营经济,是指以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和雇佣劳动为基础,以获取利润为生产经营目的的私有制经济。外商投资经济和港澳台投资经济是指外国投资者和港澳台投资者根据我国法律、法规在我国大陆开办的独资企业、合资企业和合作企业中的外商和港澳台投资部分。

  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最根本的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低水平、多层次、不平衡的生产力发展状况决定的。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一般考选择题、论述题)

  (一)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确定这一分配制度的依据。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

  社会主义社会实行按劳分配原则是由这样一些客观经济条件决定的: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实行按劳分配提供了前提条件;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水平为实行按劳分配提供了物质基础;在社会主义社会劳动还存在着重大差别同时劳动还是人们谋生的手段,则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的特点为:第一、按劳分配的“劳”还不是直接的社会劳动,只是以企业为单位的局部劳动;第二、按劳分配还不能在全社会范围内实行,只能在局部的范围内实行;第三、按劳分配还不能按照劳动者实际提供的劳动量来计量,而只能按照被社会承认的劳动量来计量;第四、按劳分配还必须通过商品货币的形式来实现。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确定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需要发展资本、劳动力、土地、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市场,以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这就要允许各种生产要素参与分配,使生产要素的所有者投入各种生产要素能取得相应的收入。因此,在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前提下,必须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分配的原则。在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前提下,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这是分配理论上的重大突破,也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第一,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长期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决定了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同时并存的分配结构。

  第二,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多样化也决定了分配形式的多样化。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组织形式和经营形式都可以利用,这样,在客观上决定了与此相应的分配方式的多样性,对由此而带来的各种合法收入必须予以承认和保护。

  第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必须遵循市场经济的规律,参与商品使用价值创造,为价值形成创造条件的各种生产要素(劳动、土地、资本、管理)都要有相应的市场评价,要求取得相应的收益。

  (二)正确处理按劳分配为主体和实行多种分配方式的关系,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注重社会公平,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

  在处理分配关系中,要更加强调要注重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这涉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党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

  切实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综合运用多种手段,依法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同时也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通过改革税收制度、增加公共支出、加大转移支付等措施,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逐步解决地区之间和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必须规范收入分配,合理调节少数垄断性行业的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

  1.复习本章应注意当前关于分配改革的有关论述、以及与十六届六中全会的联系。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