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库:

第三部分 毛泽东思想概论应试突破

http://www.sina.com.cn 2006/12/29 13:42  北京领航考研

  1.毛泽东在中共七大政治报告《论联合政府》中指出:“中国一切政党的政策及其实践在中国人民中所表现的作用的好坏、大小,归根到底,看它对于中国人民的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帮助及其帮助之大小,看它是束缚生产力的,还是解放生产力的。”请根据毛泽东这一科学论断,并结合新民主主义经济纲领的内容,来分析说明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党是如何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

  【答案要点】1947年12月,毛泽东在《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中,明确提出了新民主主义三大经济纲领: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官僚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

  (1)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中心内容。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而农民问题首要的就是土地问题。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地主阶级通过封建土地所有制来残酷地压迫剥削农民,严重地阻碍了中国农村生产力的发展,这是中国贫困落后的根源之一。因此,必须发动农民进行土地革命,消灭封建剥削制度,才能解放农村生产力,为国家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创造必要的条件。

  (2)没收官僚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以蒋、宋、孔、陈四大家族为代表的官僚资本是土地革命战争后期形成的,在

抗日战争时期和日本投降后达到了最高峰,它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准备了物质条件。这种买办的、封建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
国民党
反动政权的经济基础,它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必须加以没收。

  (3)保护民族工商业,是新民主主义经济纲领中极具特色的一项内容。由于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的经济非常落后,民族资本主义还是一种比较进步的生产关系,所以毛泽东强调拿资本主义的某种发展去代替外国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的压迫不但是一个进步,而且是一个不可避免的过程,在新民主主义国家制度下,要让私人资本主义在不能操纵国计民生的范围内获得发展的便利,才能有益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解题分析】此题考查考生对新民主主义经济纲领的掌握。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和没收官僚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是为了解放生产力;保护民族工商业是为了发展生产力。要注意其现实意义,说明我党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2.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指出:“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就是人民大众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就是新民主主义的文化,就是中华民族的新文化。”请结合毛泽东这段科学论述,分析说明新民主主义文化代表了五四以来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答案要点】(1)关于文化与政治、经济的关系:第一,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第二,新民主主义文化是新民主主义政治、经济在思想文化上的反映,并为新民主主义政治、经济服务。

  (2)新民主主义文化,就是以共产主义思想为指导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它代表了五四以来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第一,新民主主义文化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即以共产主义思想为指导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第二,是否以共产主义思想为指导,是新旧民主主义文化相区别的标志。

  (3)新民主主义文化主要特征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

  (4)发展新民主主义文化需要革命知识分子。毛泽东在《大量吸收知识分子》中强调:没有知识分子参加,革命的胜利是不可能的。

  (5)新民主主义文化代表了五四以来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第一,坚持什么样的文化方向,推动建设什么样的文化,是一个政党在思想上精神上的一面旗帜。中国共产党是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广泛传播马克思主义背景下诞生的,从一开始就代表着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领导人民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腐朽文化展开斗争,推进了新民主主义文化的发展。第二,文化的指导思想是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决定着文化的性质和方向。正因为新民主主义文化是以无产阶级的文化思想即共产主义思想为指导的,而共产主义思想是当代最科学、最先进、最革命的理论,它本身就是人类优秀文化成果的精华,又代表着人类先进文化前进的方向。因此,以共产主义思想为指导的新民主主义文化代表了五四以来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解题分析】此题考查考生对新民主主义文化纲领的掌握。从文化与政治、经济关系出发,分析新民主主义文化的指导思想和特征,由此说明新民主主义文化代表了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3.江泽民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共产党深深扎根于中华民族之中。党从成立那一天起,就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庄严使命。”请根据这段科学论述,来分析说明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既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全民族的先锋队。

  【答案要点】(1)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一开始就重视在城市中开展工人运动,在工人中发展党员,增强党的阶级基础。但是在如何从中国社会特点出发,处理好吸收工人之外的农民、知识分子中的优秀分子入党与保持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的关系问题上,党内曾经存在严重分歧。党内那些只靠书本和外国党的经验来决定我们党的建设的领导人,在党员的社会成分问题上犯了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错误,单纯地从党员的社会成分构成来判断党的性质;片面地认为只要在农民和知识分子中大量发展党员,就会改变党的性质,就有使党变为“小资产阶级农民党”的危险,结果使党犯了严重的关门主义错误,使党在狭隘的小圈子里苦斗,难以肩负历史的使命。

  (2)毛泽东首先在1927年后农村根据地的斗争实践中正确对待和解决在农民中大量发展党员的问题,提出了从政治思想上教育农民出身的党员,用无产阶级思想克服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进而把他们改造成为无产阶级先锋战士的重大任务,解决了在中国这样一个农民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国家里如何建设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重大课题,形成了着重从思想上建设党的建党思想。

  (3)1935年瓦窑堡会议上中央政治局通过了《关于目前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议》,强调中国共产党是中国无产阶级的先锋队,它应该大量吸收工人、雇农入党,造成党内的工人骨干;同时中国共产党又是全民族的先锋队,因此一切愿意为着共产党主张而奋斗的人,不问他们的阶级出身如何,都可以加入共产党,这就纠正了在党的组织发展问题上的长期存在的“左”倾关门主义错误,此后党的队伍不断扩大。

  (4)1937年抗战爆发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又紧紧抓住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党从秘密状态走向公开的历史机遇,提出了把党建设成为“全国范围的、广大群众性的、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的布尔什维克化的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任务,将一切愿意为党的纲领而奋斗的积极分子和群众领袖特别是大量优秀知识分子吸收到党内来,迅速壮大了党的队伍,极大地增强了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了党的群众基础,提高了党的社会影响力和凝聚力,使党充满生机和活力,而且创造了整风这种全党范围的普遍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的好形式,极大地提高了全体党员特别是党的高级干部的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水平,使党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达到空前的巩固,成为争取抗战乃至整个中国革命胜利的根本保证。

  (5)在民主革命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坚持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一般原理,正确认识和处理了党的成分构成与党的性质的辩证关系,科学解决了在中国这样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农业大国,如何发展和壮大党的队伍,保持和增强党的先进性的问题:第一,反对党员成分问题上的“唯成分论”,把来自农民和其他劳动者、来自知识分子,甚至来自非劳动者阶层的革命分子,大胆地吸收到党内来,扩大党的阶级基础,壮大党的群众基础,增强党在全社会的影响力,使党真正成为全国范围的、广大群众性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第二,始终坚持无产阶级思想、马克思主义在全党的领导地位,坚持将全体党员,特别是来自农民等其他阶级、阶层的党员的思想提高到无产阶级思想的水平,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以及在其指导下制定的纲领、路线教育和武装全体党员,要求全体党员自觉地为实现党的纲领和路线而奋斗,从而保持了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保持了党的先进性,使党肩负起领导中国革命的重任,并最终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总之,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正是这样不断地在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指导下,根据变化了的社会历史条件和党的发展要求,创造性地解决了党的建设面临的重大现实和理论问题,积极推进党的建设,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建党理论,使党成为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核心力量。

  【解题分析】此题考查考生对中国共产党性质的掌握。答对此题关键是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党的成分构成与党的性质的辩证关系,这样才能科学解决在中国这样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农业大国,如何发展和壮大党的队伍,保持和增强党的先进性的问题。要注意其现实意义,说明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要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

  4.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指出:新中国成立后“国家的统一,人民的团结,国内各民族的团结,这是我们的事业必定要胜利的基本保证。但是,这并不是说在我们的社会里已经没有任何的矛盾了。没有矛盾的想法是不符合客观实际的天真的想法。……矛盾是普遍存在的,不过按事物的性质不同,矛盾的性质也就不同。……这样,就有必要在我国人民中,首先是在干部中,进行解释,引导人们认识社会主义社会中的矛盾,并且懂得采取正确的方法处理这种矛盾。”请根据毛泽东这段科学论述,来分析说明社会主义社会矛盾学说的主要内容。

  【答案要点】(1)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充满着矛盾。1956年以后,我国人民内部矛盾逐渐显现和突出起来。毛泽东在研究了我国和苏联建设经验的基础上,从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关于对立统一规律是宇宙的根本规律这个命题出发,认为矛盾是普遍存在的,社会主义社会也充满着矛盾,正是这些矛盾的运动推动着社会主义社会不断地向前发展。

  (2)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不是对抗性矛盾,它可以经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不断得到解决。解决的方式、方法就是通过调整和改善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方面,使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得到巩固和发展。

  (3)正确区分和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敌我矛盾是对抗性的,是分清敌我的问题,需要用强制的、专政的方法来解决。人民内部矛盾是在人民利益根本一致基础上矛盾,是分清是非的问题,只能用民主的、说服教育的方法来解决。

  (4)革命时期大规模的急风暴雨式的群众阶级斗争基本结束,但阶级斗争还没有完全结束,现在大量的突出的是人民内部矛盾。

  (5)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就成为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进行一场新的战争即向自然界开战,发展我国的经济和文化,巩固社会主义新制度,建设社会主义新国家的必要条件,成为国家政治生活主题。

  (6)通过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要造成一个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那样一种政治局面,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才能够兴旺发达。

  【解题分析】此题考查考生对社会主义矛盾学说的掌握。从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充满着矛盾、社会主义的基本矛盾、社会主义社会两类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等几方面来综合分析。要注意其现实意义,与邓小平理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相结合。

  5.周恩来在全国人大三届一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今后发展国民经济的主要任务,总的来说,就是要在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根据毛泽东这段科学论述,来分析说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是怎样制定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和两步走发展战略的。

  【答案要点】(1)革命最终目的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把革命最终归结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中心的现代化运动。

  (2)工业化的发展是社会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标志。毛泽东在战争年代就重视工业化问题:在《论联合政府》中基本形成关于工业化的思想。

  (3)把工业化与社会主义联系在一起:第一,毛泽东在七届二中全会提出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把中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国家;第二,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的三大改造是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必由之路;实现工业化则是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过渡的必要条件。

  (4)逐步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目标:第一,毛泽东在1955年七届六中全会初步形成两步走发展战略。第二,1954年周恩来在全国人大一届一次会议首先宣布四化最初设想:现代化的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国防。第三,1959年底至1960年初毛泽东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谈话中再次提出四化问题: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科学文化现代化、国防现代化。第四,1964年周恩来在全国人大三届一次会议明确提出分两步实现四化的宏伟目标:第一步:1980年以前建成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到20世纪末全面实现四化。

  【解题分析】此题考查考生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和两步走战略的制定的掌握。答对此题关键是要注意对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到工业化;再从社会主义工业化,到社会主义现代化这种认识逐步深化过程的掌握。要注意其现实意义,与邓小平理论的三步走实现“四化”相结合。

  6.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指出:中国“工业化道路的问题,主要是指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关系问题。我国的经济建设是以重工业为中心,这一点必须肯定。但是同时必须充分注意发展农业和轻工业。”请根据毛泽东这段科学论述,来分析说明适合中国国情的工业化道路问题。

  【答案要点】(1)实现工业化是中国共产党奋斗的目标:第一,早在革命战争年代,毛泽东就指出:“我们共产党是要努力于中国工业化的。”第二,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在酝酿制定过渡时期总路线时,便把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作为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主体提出来的,并通过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来实现。第三,毛泽东提出要从中国实际出发,即从中国是一个大农业国这个基本情况出发,不能机械照搬外国的经验,特别要注意吸取苏联和东欧国家片面发展重工业的教训,走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中国工业化道路。

  (2)要在中国实现工业化,首先要正确处理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关系问题:第一,一五计划在处理农轻重关系方面,没犯原则性错误:优先发展重工业,同时适当安排农业、轻工业和其他事业的发展。第二,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提出适当调整重工业和农业、轻工业的投资比例,更多地发展农业、轻工业。他辩证地论述了重工业和农业、轻工业的发展关系,提出了发展重工业的两种办法:一种办法是少发展一些农业、轻工业;一种是多发展一些农业、轻工业。从长远观点来看,后一种办法会使重工业发展得多些和快些,而且由于保障了人民生活的需要,会使重工业发展的基础更加稳固,这里已经有了农业是重工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的思想。

  (3)把发展农业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上,这是毛泽东关于中国工业化道路思想的特色:第一,1957年在省、市、自治区党委书记会议上,毛泽东集中论述重视发展农业基本观点,他强调了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农业就是工业。第二,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毛泽东把重工业和农业、轻工业的发展关系问题提到了中国工业化道路的高度加以论述,提出了发展工业和发展农业同时并举的思想。

  (4)毛泽东对中国工业化道路探索的深化:第一,毛泽东后来进一步提出以农、轻、重为序安排国民经济方针。第二,到20世纪60年代,毛泽东把“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的思想确定为发展国民经济总方针。

  【解题分析】此题考查考生对适合中国国情的工业化道路的理解。答对此题关键是要从中国是农业大国这一基本国情出发,正确处理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关系。要注意其现实性,与邓小平理论的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相结合。

  7.毛泽东在《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一文中指出:随着经济建设的高潮的到来,不可避免地要出现一个文化建设的高潮。中国人被人认为不文明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我们将以一个具有高度文化的民族出现于世界。请根据毛泽东这段的科学论述,来分析说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的第一代领导人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方针政策。

  【答案要点】(1)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思想文化领域的指导地位:1954年9月毛泽东在全国人大一届一次会议的开幕词中指出:“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

  (2)繁荣科学文化事业的方针:1956年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的总结讲话》中首次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毛泽东强调“双百”方针不会削弱马克思主义在思想界的领导地位,相反地正是会加强它的这种地位。毛泽东根据我国宪法的原则,提出了在我国人民政治生活中判断言论和行动的是非的六条标准,其中最重要的是:社会主义道路和党的领导这两条。

  (3)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和外国文化的方针:1964年2月毛泽东在对中央音乐学院一封来信的批示中首次提出“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方针。

  (4)科学发展的方针政策:第一,对科学重要地位的认识:首先,在1956年1月的知识分子问题会议上周恩来强调科学是关系国防、经济和文化各方面的决定性的因素,并提出了“向现代科学进军”的任务。毛泽东提出进行技术革命和文化革命,号召全党努力学习科学知识,同党外知识分子团结一道为迅速赶上世界科学先进水平而奋斗。其次,1958年1月毛泽东发出“把党的工作重点放到技术革命上去”的号召。再次,1963年1月周恩来在上海科技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强国“关键在于实现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最后,1963年12月毛泽东指出:“科学技术这一仗,一定要打好。……不搞科学技术,生产力就无法提高。”第二,制定科技发展规划,确定正确发展目标:1956年组成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制定了中国第一个科技发展规划——《1956年—1967年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1961年7月党中央批准了《关于自然科学研究机构当前工作十四条意见》,科学工作者把它称为“科学工作的第一部宪法”。

  (5)关于教育发展的方针政策:第一,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第二,1958年5月刘少奇第一次提出两种教育制度和两种劳动制度

  的思想:一种是现在的全日制的学校教育制度和工厂里面、机关里面八小时工作的制度,这是主要的。一种是半工半读的教育制度和半工半读的劳动制度。

  (6)关于知识分子政策:第一,新中国成立后,党对知识分子实行团结、教育、改造的政策。第二,知识分子中的绝大部分已经成为工人阶级的一部分。首先,1956年1月知识分子问题会议上周恩来宣布我国知识分子的绝大多数已经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其次,1962年3月全国科学工作会议和全国话剧、歌剧、儿童剧创作座谈会在广州召开,周恩来和陈毅等强调知识分子的绝大多数已经是属于劳动人民的知识分子。最后,1962年3月周恩来在二届人大三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中又强调从旧社会过来的知识分子已经发生了根本变化,属于劳动人民。第三,建设宏大的工人阶级知识分子队伍:1957年7月毛泽东在《1957年夏季的形势》中首次明确指出:“为了建成社会主义,工人阶级必须有自己的技术干部队伍……这是一个宏大的队伍”。1957年10月毛泽东在《做革命的促进派》一文中再次强调:要“建立无产阶级知识分子的队伍。”第四,引导知识分子走又红又专的道路:1957年10月毛泽东在《做革命的促进派》一文中号召:“我们各行各业的干部都要努力精通技术和业务,使自己成为内行,又红又专。”1958年1月毛泽东在《工作方法六十条(草案)》中对又红又专及其关系作了明确阐释:“红与专、政治与业务的关系是两个对立物的统一。”

  【解题分析】此题考查考生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方针的掌握。重点掌握繁荣社会主义科学文化事业的基本方针,发展科学技术和教育事业,建设宏大的工人阶级知识分子队伍的政策。要注意其现实意义,说明我党始终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8.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公告》中指出:“本政府为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的惟一合法政府。凡愿意遵守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等项原则的任何外国政府,本政府均愿与之建立外交关系。”请根据这段科学论述,来分析说明新中国对外关系的指导方针。

  【答案要点】(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第一,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阐明了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场,强调中国的事情必须由中国人自己来处理,任何国家不得干涉,确定了“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和“一边倒”的方针,提出在平等互利和相互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原则基础上同一切国家处理外交关系。第二,1954年4月,由中、苏、美、英、法及有关国家外交部长参加的讨论朝鲜问题和印度支那问题的日内瓦会议召开,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次以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和身份参加讨论国际问题的一次重要会议。第三,1953年12月,周恩来在会见来北京参加中印两国关于中国西藏地方的关系问题谈判的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1954年6月中印两国和中缅两国发表联合声明,一致同意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中印和中缅之间关系的基本原则。1955年在万隆会议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得到近30个亚非国家的确认。1956年10月周恩来明确提出以五项原则为基础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和经济新秩序的思想:在政治上各国要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来“相互约束”,“相互监督”,和平共处;在经济上各国要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互通有无”,“互相帮助发展而不附带任何条件”;“国际间一切争端通过和平协商解决而不用武力”。

  (2)“三个世界”划分的思想:第一,“三个世界”划分思想的提出:1974年2月毛泽东在会见赞比亚总统卡翁达时提出关于三个世界划分的观点:首先,苏联、美国是第一世界;其次,中间派,日本、欧洲、加拿大,是第二世界;最后,亚洲(除了日本)、非洲和拉丁美洲是第三世界。4月邓小平在联合国大会第六次特别会议上,第一次正式向全世界阐明了毛泽东这一崭新的战略思想。第二,“三个世界”划分思想的意义:首先,这种划分超越了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传统观念,突出了苏美两个推行霸权主义的超级大国同全世界反对霸权主义力量的矛盾。其次,强调中国属于第三世界,强调要联合第二世界的国家和利用两个超级大国的矛盾,使中国的外交政策建立在更稳妥的现实基础上,根据不同国家在国际社会中的不同地位和作用来制定和调整我国的对外政策,反对超级大国的霸权主义和战争威胁,努力发展同第三世界各国和其他类型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包括同美国、日本这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先后实现了两国关系的正常化。

  (3)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第一,新中国成立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敌对势力,对新中国采取政治上孤立、军事上威胁、经济上封锁的政策。为了维护中国的民族独立和国家主权,毛泽东强调必须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1950年以毛泽东为核心党中央作出抗美援朝的战略决策,并取得胜利,维护了国家独立和主权。第二,20世纪50年代末和60年代,苏联领导人推行“美苏合作,主宰世界”的路线,干涉中国内政,苏联成为威胁中国安全的另一个严重因素。在这种情况下,毛泽东强调必须坚决反对苏联的大国霸权主义,决不充当它的卫星国。1958年毛泽东拒绝了苏联提出的在中国领土和领海建立中苏共有共管的长波电台和联合舰队的建议;1959年毛泽东拒绝了苏联要求我方放弃对台湾使用武力的承诺;1960年6月当赫鲁晓夫策划“布加勒斯特会议”,对中国共产党组织围攻,搞突然袭击时,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明确表示:“宁可被碾得粉碎也不屈服”。当60年代初苏联撤走在华专家时,邓小平表示“中国共产党永远不会接受父子党父子国的关系”。当苏联反对中国发展自己的核力量、企图使中国接受苏联的核保护伞时,中国政府表示:“中国人民决不承认某一个或者某几个大国垄断世界核力量,对别的国家任意发号施令的特权。”对于苏联方面的军事挑衅坚决给予回击,1969年取得了珍宝岛战役的胜利,顶住了霸权主义的压力。

  (4)营造和平建设的有利国际环境:第一,采取步骤推动中美之间政治经济交往的正常化。1955年8月,中美两国在日内瓦和华沙举行长达15年的大使级代表会谈,结束了中美双方不接触的局面。第二,对于中苏两党的分歧,采取“坚持原则,后发制人;坚持斗争,留有余地;坚持团结,反对分裂”的方针。第三,20世纪60年代初毛泽东提出在世界范围内建立反帝反霸统一战线的国际战略。1964年中法两国建交使美国长期以来孤立中国的政策在西欧打开一个重要缺口。第四,1971年10月第26届联合国大会以压倒多数票数通过决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第五,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在上海发表中美联合公报,标志着两国关系正常化过程的开始。1972年9月,毛泽东会见了日本首相田中角荣,中日邦交也实现了正常化。

  【解题分析】此题考查考生对新中国对外关系指导方针的掌握。重点抓住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和反对霸权主义两个方面。要注意其现实意义,与当代世界政治与经济相结合。

  9.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八十年的实践还启示我们,必须始终自觉地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不断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永葆党的生机和活力。”请根据江泽民这段科学论述,分析说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关于执政条件下的党的自身建设的重要思想。

  【答案要点】(1)中国共产党执政后面临的新考验:容易沾染上脱离群众和实际的官僚主义习气,滋长骄傲自满情绪,产生宗派主义倾向。

  (2)保持党的优良传统,警惕“糖衣炮弹”攻击:第一,早在抗战时期毛泽东就提出用民主的“新路”来跳出中国历代封建王朝兴衰的周期律。在新中国成立前夕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执政党建设问题,要求全党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和艰苦奋斗的作风。第二,建国后我党在反对消极腐败方面开展了整风、整党和“反贪污反浪费反对官僚主义”三反等运动。

  (3)反对官僚主义,保持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第一,邓小平在中共八大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中强调贯彻群众路线,克服官僚主义。第二,中共八大决定在全党进行反对官僚主义、宗派主义和主观主义的整风运动。第三,周恩来指出领导机关最容易犯的一种政治病症就是官僚主义,必须同官僚主义作斗争。第四,毛泽东强调必须始终坚持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4)执政党必须接受来自党内外的监督:邓小平在中共八大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中强调:我们需要实行党的内部的监督,也需要来自人民群众和党外人士对我们党的组织和党员的监督。无论党内监督和党外监督,其关键都在于发展党和国家的民主生活,发扬我们党的传统作风。

  (5)培养和造就千百万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第一,毛泽东历来重视“德才兼备”的干部队伍建设,制定了“任人唯贤”的干部路线。第二,毛泽东1964年6月在北京召开的两

  种劳动制度、两种教育制度会议上的讲话中提出了培养和造就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的问题,这个问题从根本上说就是老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所开创的革命事业是不是后继有人的问题,是将来党和国家的领导能不能继续掌握在无产阶级革命家手中的问题。总之,这是关系我们党和国家命运的生死存亡的极其重大的问题,是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百年大计、千年大计、万年大计。

  (6)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第一,1945年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指出:“掌握思想教育,是团结全党进行伟大政治斗争的中心环节。”第二,1955年毛泽东在《〈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的按语》中指出:“政治工作是一切经济工作的生命线。”第三,1954年4月中共中央、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颁布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工作条例(草案)》,毛泽东加写了“中国共产党在中国人民解放军中的政治工作,是我军的生命线”一语。

  (7)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1942年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这说明我党始终代表人民大众的根本利益。

  【解题分析】此题考查考生对加强执政党建设思想的掌握。考生在回答此题时,要从中国共产党执政后面临的新考验历史条件下出发,从接受党内外监督,保持党的优良作风,反对官僚主义等方面综合分析。要注意其现实意义,与邓小平理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相结合。10.在《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指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原理系统地运用在党的全部活动中,形成党的一切工作中的群众路线,这是我们党长时期在敌我力量悬殊的艰难环境里进行革命活动的无比宝贵的历史经验的总结。”请根据这段科学论述,分析说明党的群众路线是怎样提出来的?其基本内涵和基本要求是什么?

  【答案要点】(1)群众路线集中体现了党的根本宗旨,是党的根本的工作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是毛泽东思想基本点。

  (2)群众路线形成:第一,周恩来最早明确使用群众路线这个科学概念。第二,毛泽东在《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中第一次从哲学高度对群众路线作了理论概括。第三,在七大上毛泽东把密切联系群众作为我党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标志之一。第四,刘少奇在中共七大关于修改党章报告中概括了群众观点:一切为了人民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相信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向人民群众学习。第五,邓小平在中共八大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中强调了群众路线的重要性。

  (3)群众路线基本内涵:第一,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第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4)群众路线基本要求:第一,一切为了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也是党的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第二,一切依靠群众:相信群众能够自己解放自己,尊重和支持群众首创精神,既要反对命令主义,又要反对尾巴主义;虚心向群众学习,倾听群众呼声,注意群众议论,从中提出解决问题的方针政策;发动群众,组织群众。第三,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向人民群众学习,先做群众学生,后做群众先生;发扬民主,既听正面意见,又听反面意见;把从群众中集中起来的意见再回到群众中去,采取一般号召和个别指导相结合。

  (5)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我党同一切剥削阶级政党的根本区别:第一,最大多数人的利益是最紧要和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第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

  【解题分析】此题考查考生对群众路线的掌握。考生首先要回答周恩来、毛泽东、刘少奇、邓小平等对群众路线提出所做出的历史性贡献。之后紧紧围绕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来回答群众路线的基本内涵和基本要求。要注意其现实意义,说明我党始终代表人民大众的根本利益。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