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库:

2002年申论命题来源

http://www.sina.com.cn 2006/12/30 17:25  新东方

  材料来源一:

  对应的申论材料:●中关村科技园区海淀园的网上办公系统几乎完成了园区内所有企业80%以上的业务流程。它完成了5大类64个小项的政府服务,包括企业入园申报和审批、高新技术企业认证、年审、企业统计、财政月报、季报等项目。目前,中关村企业在办理这些业务时,几乎完全在网上进行了。中关村已经有6139家企业加入了网上办公系统,占园区企业总数的99%以上。网上办公系统共接受园区企业及社会各界工作查询访问40.6万人次,日均访问人数4000人次。2001年1月1日以来,网上办公系统受理各种网上审批和初始登记业务分别为3483项和5058项。数字表明,中关村园区的电子政务真正“跑”了起来。

  (文章选自《科学时报·中关村周刊》 2001年9月29日,同时在人民网网络应用版也转载了这一文章。段落中标黑体字部分为02年国家申论考试材料的对应的原文来源)

  中关村电子政务打造高效率政府

  作为中国的硅谷,连政府部门也“摇身一变”,使用了“新型武器”

  北京益通科技有限公司财务总监李小姐今天要向中关村高科技园区递交本月报表,她并没有像一年前那样把整理好的报表装在一个大袋子里,然后坐一个多小时的车到指定地点,而是很轻松地在电脑上完成了几个操作,提交了几个表格,用惯电脑的她动作非常熟练。然后,她的上报报表工作已经完成了。她对记者说:“看,如果不是上网办公,我今天肯定得在外面跑一天。”

  不仅是李小姐的财务报表,中关村科技园区海淀园的网上办公系统几乎完成了园区内所有企业80%以上的业务流程。一位中关村管委会工作人员对记者说,它完成了5 大类64个小项的政府服务,包括企业入园申批、高新技术企业认证、年审、企业统计、财政月报、季报等项目。到现在为止,中关村企业在办理这些业务时,几乎已经完全在网上进行了。

  这就是中关村的“数字园区”系统带来的好处。作为中国的高科技领头羊,中关村不只在高科技企业信息化方面取得了长足发展,连政府部门也“摇身一变”,使用了“新型武器”。

  “到现在为止,中关村已经有6139家企业加入了网上办公系统,占园区企业总数的99%以上。网上办公系统共接受园区企业及社会各界工作查询访问40.6万人次,日均访问人数4000人次。”在中关村创业大厦一楼的会客室里,百忙中抽出时间的中关村管委会副主任、曾经主持过海淀园“数字园区”建设的马林对记者说。可以看得出,马林对这套系统非常满意。

  这套交互式网上办公系统,开创了国内网上政府办公的先河,是革命性的转变,为中关村园区的管理带来巨大效益,在国内外都有非常大的影响力。2001年1月1日以来,网上办公系统受理各种网上审批和初始登记业务分别为3483项和5058项,其中:内资新技术企业入园审批883家;内资新技术企业资格年审复核1880家;外资新技术资格认定103家;外资入园申请48项;立项申请17项;合同章程报批15项;新技术产品认证3176个,技术性收入申报审核1838件;统计、财政报表5万多份……一连串的数字表明,中关村园区的电子政务真正“跑”了起来。

  朱荣辉由切身体验而产生了研发网上办公系统的念头

  负责开发交互式网上办公系统、进行海淀园“数字园区”建设的北京美髯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总裁朱荣辉博士给记者讲了自己的切身体验:2000年初的时候,他回国打算创办高新技术企业,当时的想法是为企业上网办公解决一些实际需要。为办理创办企业所需的各种手续,他在十几个相关机构之间跑了60多天,繁杂的过程将他拖得筋疲力尽。因为这件事,朱荣辉产生了研发网上办公系统的念头。如果能够通过网络,把这些手续集中起来办,企业只要有一台能上网的电脑,就能在“家”里实现网上办公,这样不但为要办事的企业带来了方便,也大量减轻了政府部门的工作量。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

  “我们早就有这个打算,在2000年初就把这事立了项。”马林向记者介绍说。马林还举例:一个企业要办理某项手续,我们的一个办事人员以最快的速度接待一个企业也要用去10分钟,仅以这个数目算,管委会总共只有50多人,大家都得下楼站柜台了。于是我们就想运用高科技网络手段来解决问题。

  但要把这个框架搭起来,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马林向记者介绍,在立项之后,他们也同许多公司进行过接触,但这样一个项目,并不是轻而易举就能做出来的。框架搭得不好,做出来也是形同虚设,所以样板工程失败不得。虽然相比之下,中关村高新技术企业信息化程度非常高,海淀政府职能部门的信息化技术也有很好的基础,但这样的政府对外办公平台,绝不是简单的网上BBS或留言薄,它需要具体去探索如何实现这个功能。

  “不同的发展阶段,有不同的上层建筑。到了合适的时候,政府就会出现相应的管理办法。超前或落后,都是不行的。”马林如是说。

  可以想象,在“数字园区”模型未搭建起来之前,探索的路比搭建这个平台更长。马林向记者提到,政府部门看问题是长远和现实的,两方面结合起来,到了应该出现新的形式的时候,它自然会出现。而记者感觉,它的摸索过程走得更辛苦。虽然条件已经具备,中关村里随便找一个人出来都会用电脑,并且几乎所有企业都有网络条件,开展网上园区应该不难,但要迈出这跨越性的一步,绝对没有那么容易。

  从沟通到签订合同,只用了一天时间——雷厉风行的马林

  朱荣辉和马林谈合作是很偶然的一件事。2000年5月,在一次留学创业人员午餐会上,两人坐到了一起。朱荣辉同马林就网上办公系统的事作了沟通,他与一直在寻找有同样想法、能专注做这件事的人的马林一拍即合。午餐会还没结束,马林就召集各个部门领导紧急开会研究此事的可行性,开始定制需求。

  “可以说,从第一次沟通到签订合同,只用了一天时间。”大胡子朱荣辉自豪地对记者说。

  接下来,紧张的开发工作开始进行,双方不断进行沟通,不断提出和改进需求,一个逐渐完整的“数字园区”建设方案浮出水面:包括了较完整的企业CA认证、政府职能体现等等。通过这个平台,政府部门完全可以不用见企业,就能完成绝大部分以前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接待企业的工作。如此一来,方便的办事方式为企业至少节省了五倍以上的时间,而管委会也腾出了大量精力去做一些更有实效的工作。

  以中关村的办事效率,这套系统从无到有仅花了两个多月的时间,远远短于行业内软件系统开发所需的平均时间,并于2001年7月27日正式向社会推出,开始为企业服务。

  在中关村“数字园区”主页上,记者试着使用主页提供的模拟入住中关村“数字园区”流程,体验了一次网上办公。可以看得出,一共6个主流程,下面还有若干分流程,涉及到的职能部门也很多。在主页上,每个步骤都有较详细的使用说明。可以说,只要知道如何使用互联网,就能轻易完成整个作业。记者一边尝试一边在设想,如果自己创办企业,就算有人指点,对所有流程都非常熟悉,要跑完这么多部门,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好在这一切已经成为历史了。事实上,网上申请相当简单,定制好的表格就等着填写相关信息,然后报批审核。

  一位负责用户服务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套系统刚推出时,准备了10名服务人员、6部直拨电话,负责解答企业在使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进行咨询等。而在使用一段时间后,服务电话就少多了。低门槛的使用和已经“信息化”得很好的中关村人让这套系统迅速活了起来,短时期内即见到明显效果。正是这样,中国数字第一“府”一下轰动全国,甚至国外机构也纷纷前来取经。没有多久,这套系统就迅速推广开来,昌平区、怀柔县等区县都相继开始使用,甚至远在陕西的西安高新区也开始应用该系统。到今年3月,由于这套系统的方便易用,绝大多数企业已经完全依赖它进行网上办公,于是,海淀园管委会决定把“数字园区”完成的工作完全由这套系统进行。对于极少数确实无条件进行网上办公的企业,还可以通过代理机构完成同样的工作。“数字园区”已成了企业离不开的“政府”。

  政府不能是一个被动的政府,而应该是一个先进的、学习型的政府

  新系统的使用,在工作效率的提高、避免工作过程中人为因素的不利影响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也不可避免地会带来新问题。马林对记者说:比如一个从不会使枪的人,你用一杆最先进的枪换掉他手上的旧枪,他不会使,还是没用。系统有了,还要工作人员的思路能跟得上,愿意使用和能够使用。政府不能是一个被动的政府,而应该是一个先进的、学习型的政府。中关村在这方面走在了前头,所以并不成问题。但是,我们也思考过,现在通过网络与企业打交道,没有了人与人的交流,政府看上去“躲在了背后”,会不会造成相互间的隔阂?其实不然,由于政府工作效率上去了,腾出的时间和人力反而可以增加同企业接触沟通,能更深入地理解企业的想法和困难,反馈回来的信息使政府能更好地为企业服务。

  一位管委会工作人员也提到,开展电子政务确实需要一些投入,比如,网上办公要求企业必须有上网条件。而在中关村,这已经不是什么问题,记者采访过的所有高新技术企业都是24小时连通互联网。极少数确实无条件的用户,也可以通过“外包”的形式把这些工作交给指定的代理服务机构,对企业来说,一样省了很多事,看来政府信息化也带动了企业信息化。

  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海淀园“数字园区”中心机房有20多台服务器,可以24小时接待企业。完备的安全管理机制,使得整个系统稳定可靠。

  当然,海淀园“数字园区”的建设,对于整个电子政务的定义来说,目前只基本完成了政府部门对外办公这一个方面的建设,而电子政务过程还应该包括政府内部、政府不同部门间的办公。如何把这些部门更完美地结合起来,建立一个较完善的“电子政府”,也是我们要思考的问题。

  以用户为中心

  去年的一天,海淀区工商局副局长的一位同学到工商局办理企业登记手续,没等手续办完,他就跑到老同学的办公室抱怨开了:“你们的手续太复杂了,光盖章就要70多个。”副局长笑了:“这还算复杂?我们已经尽了最大努力简化手续了,在我们这里办手续应该是盖章最少的。看来你肯定没赶上盖400多个章的时候。”从400多个章到70多个章,这是很大的进步了。但是,70多个章也不是我们应该满意的结果。这就是电子政务得到人们拥护的原因。

  中关村政府成为电子政府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就像工商局的盖章从400多个减少到70多个一样不容易,是好几家单位一起努力的结果:

  1998年,“中关村”网站开通,国家有关政策、入园条件全部上网,实现了政务公开。

  1999年开通中关村创新资源网和企业协会助新网,将中关村的人才、科研成果和科研仪器等资源搬上互联网。

  2000年上半年,中关村管委会对管理和服务项目做了规范、优化、简化流程的工作,完成了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开通了管委会信息管理系统和内部办公系统。

  实际上,上面的举措都是铺垫,到2000年7月份,“数字园区”的出台才能顺遂。在中关村这个企业信息化程度相当高的地方,如果政府落后太多,无疑会有损政府的公信力。如果政府信息化不彻底,无疑会影响政企之间的沟通,降低双方的工作效率。

  传统的政府管理模式是以政府部门为中心,用户围着政府忙盖章、跑批文。政府也就难免被人说成“衙门”。而电子政务转变了政府思路,“以用户为中心”是“数字园区”取得的宝贵经验,对政府来说,更是一个全新的体验——说是全新的体验也不完全正确,“为人民服务”的说法已经诞生好几十年了。(《科学时报·中关村周刊》 2001年9月29日)

  材料来源二:

  对应的申论材料:●2001年9月26日,来自西藏自治区各行各业的160名学生作为网上中国人民大学西藏学区第一批学生,开始通过互联网接受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科学知识。和平解放50年来,西藏的教育,从僧侣的贵族教育跨越到民众的大众教育,从传统教育跨越到网络教育。国家为西藏教育事业累计投资近100亿元人民币,仅1979年至2000年全区教育总投入就达58.7亿元人民币。尽管如此,由于历史遗留、地理特点、交通状况等原因,造成我国东西部教育资源分布不平衡,使得西藏人民很少能够接受国内重点高校所传授的先进文化和科学知识,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西藏地区的教育及经济发展。如今在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中,现代远程教育成为西部大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部分。

  (文章选自中华网,段落中标黑体字部分为02年国家申论考试材料的对应的原文来源)

  网络教育:推动西藏教育发展的生力军

  网络教育在中国的发展只有短短的3年历史,上网络大学,对于东部、中部大部分地区来说,也仍然是新鲜的事情,但今年的9月26日,网络大学将首次落户西藏。在这一天,中国人民大学网络学院将在西藏自治区财经学校举行网上人大西藏教学服务站开学典礼。来自西藏自治区各行各业的160名学生作为网上人大西藏学区第一批学生,通过互联网接受中国人民大学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科学知识。这一盛事体现了党一贯对发展西藏教育事业的重视,也标志着西藏地区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水平正在逐步缩小与内地的差距。

  网络教育推动西藏教育实现第二次跨越

  和平解放50年来,西藏的教育发展实现了两次大的跨越,体现出发展的三个阶段特征。即从僧侣的贵族教育跨越到民众的大众教育,从传统教育跨越到网络教育。

  首先,从僧侣的贵族教育跨越到大众的教育。1951年前西藏全区约有官办教育机构20所,私塾约有90多所,校学生最多时不超过2000人。教育规模小,制度落后,文盲、半文盲占全区人口97%以上。

  西藏和平解放后党中央就非常重视西藏的教育发展,开始创办现代新型的中小学教育和干部教育。50年来,国家为西藏教育事业累计投资近100亿元人民币,仅1979年至2000年全区教育总投入就达58.7亿元人民币。截至去年底,全区共有各类学校3661所,其中普通高校4所,中等专业学校12所,普通中学98所,小学842所,教学点2715个。接受大专以上教育的3.30万人,占1.3%;接受高中含中专教育的8.88万人,占3.4%;接受初中教育的16.05万人,占6.1%;接受小学教育的80.10万人,占30.6%。透过这些数字,我们看到西藏和平解放50年来,在党的正确领导下,通过大力发展教育事业,为西藏的经济建设培养了成千上万名专门人才,藏民族和区内其他民族的整体科技文化素质有了根本性的提高,基本实现了教育从少数人到大众的教育。

  其次,从传统教育跨越到网络教育。长期以来,由于历史遗留、地理特点、交通状况等原因,造成我国东西部教育资源分布不平衡,使得西藏人民很少能够接受国内重点高校所传授的先进文化和科学知识,又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西藏地区的教育及经济发展。如今在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中,现代远程教育成为西部大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部分。这次中国人民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在西藏开网络教育先河,意义重大。

  网上人大经过3年的教育实践,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网络教育经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网络教育模式。据了解,网上人大今年面向西藏招生,采取了四个有力的措施:一是充分了解了藏区学生的需求,开设了他们急需要的相关专业。二是在采用先进教学手段的同时,从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辅之传统的校外教学方法,对大部分课程还将派出在校辅导教师以确保教学质量。三是考虑到西藏地区的经济现状,为了让更多具备接受高等教育能力的藏族同胞接受教育,网上人大还减免了藏区学生的学费,大大降低了学生的经济负担。四是紧紧依靠西藏当地组织和学校,使网络大学先进的理念,通过当地的组织、学校、老师再进入学生中,这一转化有助于观念的推行、教育目的的实现。这些做法,为网上人大在西藏地区顺利开设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今后其它网络大学进入西藏探索了道路,提供了经验。

  网络教育让西藏教育与内地差距快速缩小

  发展是硬道理,教育是发展的硬中之硬。制约西藏发展的因素很多,但最核心的、决定性的因素是人才。人才的成长,关键要靠教育,只有将教育搞上去,才能有更多的人才和科技成果,才能把西藏的自然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的优势。李岚清同志在去年考察西藏时就强调:“在西藏开发建设的进程中,要把发展科技、教育作为关键环节。”“要面向西藏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采取多种形式搞好高等学校的学科建设,抓紧培养西藏发展中所急需的各类人才,并下大力气推进义务教育和扫除青壮年文盲的工作,努力提高群众的科技和文化素质。”这一表述就是把教育的发展置于了西藏发展的重要的位置上。

  教育援藏是长远的援助。在支援西藏建设上,党和政府采取了很多人才援助办法,如筹办学校,调动大量的人才进藏进行轮流支援,动员各级人才到西藏安家立业,等等。这些措施对于西藏的持续发展,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由于西藏特殊的地理环境和历史文化条件,决定了真正能够持续支撑西藏发展的是让西藏的人才培养的量和质迅速地赶上内地。所以,教育援藏是一项关系着长远的重大举措。

  推动网络教育发展,将是西藏教育赶上内地教育的一种最好的方式。这是因为网络教育具有办学的开放性和教学手段的现代化两大基本特征,形成与其他教育形式相比具有的三大优势:它能将教育信息远距离传播,辐射到千家万户,不限职业、学历、年龄,为广大社会成员特别是迫切需要学习的人提供接受教育的机会,有利于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它充分利用优秀教育资源,可以在师生分离的状况下,利用网络和多媒体的优势,文字、图像、动画声音并茂,实施类似面对面实时双向交互式的教育,教育效果佳;这种教学方式适应工作的快节奏,能使人们在生活和工作环境中自主地接受教育和培养,而不受时空、地域、经济条件局限,有利于高效率地培养人才,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由于网络教育具备以上所说的投资少、容量大、效益高、适应性强的特征和优势,正符合西藏地区对于教育的实际需求,因而成为西藏推行全民教育、终身教育的教育模式的第一选择。

  目前,西藏制定了抓住“西部大开发”机遇,进一步发展教育的战略,以教育科研为先导,推进农牧区教育综合改革,促进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高等教育协调快速发展,以培养适用于西藏现代化建设的各类人才。计划到2010年,全区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0%,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5%。而实现这一点,进一步发展网络教育,构建西藏地区现代远程教育网络体系,就将是加快西藏地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选择。

  发展网络教育,使教育适应西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不仅仅在广泛提高西藏地区人口素质,快速培养各种人才上将发挥巨大作用,而且发展网络教育所带来的发展现代教育技术、建设现代远程教育网络,也将成为西藏地区经济发展的一个新的增长点,并为信息产业提供广阔的市场,带动一批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和高等院校科研成果的转化,从而促进西藏地区经济的发展。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更多信息请访问:新浪公务员频道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5,86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