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库:

第二部分 政经应试突破(二)

http://www.sina.com.cn 2007/01/03 20:59  北京领航考研

  一、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理顺分配关系,解决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促进社会公平

  1收入差距过大及表现。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显著提高,但收入差距出现了明显扩大的趋势。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居民总体收入差距呈现扩大趋势;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呈现扩大趋势;区域之间以及区域内部居民收入差距呈现扩大趋势;行业之间收入差距呈现扩大趋势。2005年3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整顿和规范分配秩序,抓紧完善个人所得税制度,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逐步理顺分配关系,努力解决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促进社会公平。”

  当前我国的收入差距是在居民总体收入水平提高的基础上产生的,也就是说,是在共同富裕目标下产生的差距,是相对差距而非绝对差距。适当差距的存在,有利于提高劳动者的积极性,提高劳动生产率;但差距过大,又会影响劳动者的积极性,降低效率。

  2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

  (1)市场机制的作用。市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是收入差距扩大的直接原因。

  首先,改革开放以前的平均主义分配方式,抑制了人们的劳动积极性,导致了共同贫穷。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进行了包括分配体制在内的经济体制改革,逐步打破传统体制以及平均主义的分配方式,以激发社会经济活力,这必然导致收入差距的扩大。

  其次,十四大正式确立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但从我国改革的轨迹来看,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就一直朝着市场化的方向迈进,市场经济规律在经济生活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以价值规律为基本规律的市场经济具有使收入差距扩大的内在倾向,如果政府对收入分配未能实行有效的宏观调控,甚至会产生两极分化。

  第三,与市场化改革相适应,生产要素参与分配,使收入差距更趋扩大。

  (2)二元经济结构的存在是城乡收入差距存在的基本原因。

  (3)对收入分配的调控特别是对高收入者的调控尚不完善、不到位,也是收入差距扩大的重要原因。

  (4)历史和自然等原因也是地区收入差距扩大不可忽视的因素。

  (5)少数人因不合理甚至非法收入而暴富。

  3注重社会公平,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

  (1)分配制度是社会经济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处理好分配关系,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内容,既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经济效率的提高、社会财富的增加,也有利于保证个人收入分配的公平和促进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

  (2)我国现阶段的分配制度,总的说,是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改革和完善这一分配制度的总取向是以共同富裕为目标,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调节过高收入,形成中间大、两头小的分配格局(逐步形成高收入者和低收入者占少数,中等收入者占多数的收入分配格局)。

  (3)加强对收入分配的宏观调控,整顿和规范分配秩序。保护合法收入,包括合法的劳动收入和合法的非劳动收入;坚决取缔非法收入,如偷逃税款、制假售假、贪污受贿等;整顿不合理收入,主要是加强对少数垄断行业收入分配的监管力度,消除因行业性质造成的收入分配不公;调节过高收入,通过完善制度和利用现代信息手段,健全对个人收入的监测,特别是对高收入群体的监测,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

个人所得税,在适当时候开征遗产税;完善和规范国家
公务员
工资制度,加快推进职务消费货币化。

  4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1)效率与公平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从统一性方面看,一方面效率是实现公平的物质基础,公平的最终实现要以效率的较大提高为前提。另一方面公平是提高效率的重要条件,公平合理的收入分配有助于形成和谐安全的社会环境,能够有效地调动各方面的生产经营积极性,促进效率的提高。

  从矛盾性方面看,两者存在着此消彼长的一面。收入差距较小,虽然比较公平,但刺激作用不大,不利于效率的提高;收入差距过大,虽然能刺激效率的提高,但又会出现收入高低悬殊的不公平,反过来又会影响效率。

  (2)实行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为了迅速发展社会生产力,缩小同发达国家的差距,必须十分重视提高效率;同时,作为社会主义国家,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体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内在要求,在公平上应当也能够比资本主义国家做得更好。从现阶段我国的具体国情出发,应该实行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提高效率主要通过发挥市场机制优化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来实现,实现公平则主要依靠政府对收入分配的宏观调控。

  (3)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要处理好三个关系:

  第一,既要提倡奉献精神,又要落实分配政策的关系。

  第二,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悬殊的关系。

  第三,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的关系。

  5合理调节收入分配。

  (1)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坚持各种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

  (2)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逐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调节过高收入,规范个人收入分配秩序,努力缓解地区之间和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

  (3)注重社会公平,特别要关注就业机会和分配过程的公平,加大调节收入分配的力度,强化对分配结果的监管。

  (4)在经济发展基础上逐步提高最低生活保障和最低工资标准,认真解决低收入群众的住房、医疗和子女就学等困难问题。

  (5)建立规范的公务员工资制度和工资管理体制。

  (6)完善国有企事业单位收入分配规则和监管机制。

  (7)加强个人收入信息体系建设。

  6要按照构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正确处理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认真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坚持各种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加大调节收入分配的力度,努力缓解地区之间和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

  二、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保障体系

  1社会保障的作用。

  在现代市场经济中,社会保障制度是不可或缺的。江泽民多次强调社会保障是一个很重要的经济和社会问题。他指出社会保障的主要作用是,帮助人们降低生活和工作中可能遇到的风险,保障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增强他们的安全感。

  (1)社会保障体系是否健全,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2)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内容,是顺利推进企业改革和经济结构调整的必要条件。

  (3)我国的社会保障工作还具有特殊的意义,它直接关系到坚持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关系到维护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到保证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稳定发展的大局。

  2建立和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的必要性。

  建国五十多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取得了很大进展。但目前依然存在着比较多的问题,主要是城市社会保障覆盖面不够宽、社会保障资金筹措困难,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的资金积累和保障服务不能适应人口老龄化的发展,失业保险面临的压力比较大,农村和小城镇的社会保障比较滞后。

  建立和健全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方面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也是保持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大计。建立和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1)它是适应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需要。(2)它是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需要。(3)它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4)它是减轻国家和企业负担,适应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需要。(5)它是发展农村经济,维护农民利益的需要。

  3社会保障体系的主要内容和基本要求。

  社会保障的内容主要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社会优抚等。它们的有机结合,构成一个完整的社会保障体系。其中,社会保险是社会保障体系的最基本内容或核心部分。

  4社会保障制度的重点。

  根据社会统筹和个人帐户相结合的原则,建立和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失业保险制度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5建立社会保障体系要把握的原则。

  (1)从国情出发,与国民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各方面承受能力相适应,首先保证人们基本生活的需要。

  (2)坚持效率与公平相结合,权利和义务相对应,兼顾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利益。

  (3)要积极稳妥,注意新老体制的衔接和过渡,避免出现大的波动。

  6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1)建立健全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合理确定保障标准和方式。

  (2)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和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制度。

  (3)增加财政的社会保障投入,多渠道筹措社会保障基金,逐步做实个人账户。

  (4)逐步提高基本养老保险社会统筹层次,增强统筹调剂的能力。发展企业补充保险和商业保险。认真解决进城务工人员社会保障问题。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重视保障妇女儿童权益。积极发展残疾人事业。加强社会福利事业建设,完善优抚保障机制和社会救助体系,支持社会慈善、社会捐赠、群众互助等社会扶助活动。有条件的地方要积极探索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认真研究制定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政策措施。

  三、社会总资本运行理论和调整优化经济结构

  1社会总资本运行的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

  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也就是补偿问题,它包括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

  (1)社会总产品各个组成部分的价值,如何从商品形式转化为货币形式,即价值补偿。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补偿是社会总资本运行正常进行的基础。

  (2)转化为货币形式的总产品价值各组成部分,如何取得所需要的商品,即物质替换(物质补偿)。社会总产品的物质替换是保证社会总资本运行正常进行的关键。

  2马克思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的核心内容。

  社会资本再生产运动的顺利进行,必须以两大部类之间及各自内部比例关系的平衡协调为基础。马克思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的重大意义在于:对社会化大生产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可以用它来说明我国现阶段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必要性。

  3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必要性。

  (1)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是要紧紧抓住的一条主线。经济结构不合理是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中的突出问题。产业结构层次低,城乡、区域发展不协调,投资和消费关系失衡,这是经济整体素质和效益不高、经济社会发展存在诸多矛盾的重要原因。着力解决好经济结构问题,才能持续扩大国内需求,增加有效供给,促进就业,显著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要坚持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在调整经济结构中实现较快发展。(2)大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要切实抓好的关键问题。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过多地依靠扩大投资规模和增加物质投入,这种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与资源、环境的矛盾越来越尖锐,已经不能再继续下去了。必须从根本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对此要有强烈的紧迫感。要从推动科技进步、深化体制改革、加强科学管理等方面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着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物质消耗、保护生态环境,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

  4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十一五”期间,必须把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作为关系全局的重大任务。要突出抓好三个方面:

  (1)切实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加强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

  (2)发展规模经济,实现规模效益。主要通过市场作用和必要的宏观引导,进一步打破行业、地区、所有制界限,推动企业改革改组改造,充分发挥现有企业作用,避免低水平重复生产和建设。

  (3)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要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加大环境治理力度,切实保护好自然生态。需要强调指出,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资源和环境的约束还会加大,人民群众对生产生活环境质量的要求更高。保护资源和环境,是难度很大而又必须切实解决好的一个重大课题。

  5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在我国目前阶段具有重要意义:

  (1)经济结构伴随经济发展发生相应的变化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种规律性现象。适时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是经济结构变化规律的客观要求和具体体现。

  (2)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有利于实现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的平衡,有利于经济效益的提高,有利于生产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3)我国目前所处的发展阶段决定了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在我国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我国已进入了必须通过结构调整才能促进经济发展的阶段。按原有结构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发展经济,不仅产品没有市场,资源、环境也难以承受。因此必须在发展中调整结构,靠结构调整来求得国民经济更快速、更健康地持续发展。

  6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1)以自主创新提升产业技术水平。发展先进制造业、提高服务业比重和加强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建设,是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任务,关键是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努力掌握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增强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提升产业整体技术水平。

  (2)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广泛应用高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制造业,形成更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知名品牌,发挥制造业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作用。

  (3)促进服务业加快发展。制定和完善促进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大力发展金融、保险、物流、信息和法律服务等现代服务业,积极发展文化、旅游、社区服务等需求潜力大的产业,运用现代经营方式和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提高服务业的比重和水平。坚持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的方向,建立公开、平等、规范的行业准入制度,营利性公用服务单位要逐步实行企业化经营,发展竞争力较强的大型服务企业集团。大城市要把发展服务业放在优先位置,有条件的要逐步形成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

  (4)加强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建设。能源产业,要强化节约和高效利用的政策导向,坚持节约优先、立足国内、煤为基础、多元发展,构筑稳定、经济、清洁的能源供应体系。

  四、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与大力发展和积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

  1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要做到:

  (1)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

  (2)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3)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不能把这两者对立起来。

  2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

  (1)股份制是现代企业的一种资本组织形式,这一形式有利于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有利于提高企业和资本的运作效率,资本主义可以用,社会主义也可以用。我们应该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社会化大生产规律的先进的企业组织形式和管理方式。

  (2)股份制不存在姓“社”姓“资”的问题,其性质如何关键看控股权掌握在谁手中。由国家和集体控股,具有明显的公有性,有利于扩大公有制经济的支配范围,增强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

  (3)国有企业实行股份制,企业可以独立地运用和经营所有者投资形成的资本,它

  A有利于实行政企分开和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

  B有利于促使企业按照市场经济规律进行活动,增强自我约束、自我激励机制。

  C有利于提高企业和资本的运作效率,通过发行股票广泛地筹集资金。

  D有利于解决企业发展资本不足的问题。

  E有利于建立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和跨国经营的大企业集团。

  3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1)这一论断是对传统所有制理论的一个重大发展。

  (2)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共同发展有其客观必然性,各种所有制经济的共同发展是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是靠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实现的,在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这一点上,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是一致的。在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前提下,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结果都反映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因此,应该把非公有制经济看作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组成部分。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个基本特征。

  (3)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的发展远没有达到生产资料可以全面实现公有化的程度,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国情决定了非公有制经济的存在是必然的,其地位和作用是公有制经济所不能取代的。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强调指出,要充分发挥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在促进经济增长、扩大就业和活跃市场等方面的重要作用,要依法加强监督和管理,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

  4当前为什么要大力发展和积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使两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长期坚持的基本方针。党的十五大特别是十六大以来,中央的一系列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方针政策,宪法修正案对保护私有财产的法律制度的明确,使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得以日益改善。

  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如今已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非公有制经济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已从1979年的不足1%提高到目前的1/3左右。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城镇新增就业岗位的70%以上是由非公有制经济提供的,从农村转移出劳动力的70%以上也是在非公有制经济领域就业。

  实践证明,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有利于繁荣城乡经济、增加财政收入、扩大社会就业、改善人民生活,对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5如何大力发展和积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

  (1)清理和修订限制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消除体制性障碍。

  (2)放宽市场准入,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禁入的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及其他行业和领域。

  (3)非公有制企业在投融资、税收、土地使用和对外贸易等方面,与其他企业享受同等待遇。

  (4)支持非公有制中小企业的发展,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做强做大。

  (5)非公有制企业要依法经营,照章纳税,保障职工合法权益。

  (6)改进对非公有制企业的服务和监管。

  6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

  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仍面临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是:部分地方、部门观念转变滞后,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市场准入方面还存在不适当的限制,企业融资渠道窄;社会服务体系不健全,政府监管和服务不到位;非公有制经济中的部分企业行为不规范,自身素质有待提高。针对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应采取的政策措施是:

  (1)放宽市场准入,公平待遇。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禁入的行业和领域,并在进入垄断行业、公用事业、基础设施、社会事业、金融服务业、国防科技工业等领域明确了改革方向和措施。

  (2)改善金融服务,加大各类银行信贷支持非公有制中小企业的力度,开发适合其特点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建立健全信用担保体系。同时,完善有关财税支持政策。

  (3)加大对各类社会中介服务机构的支持力度,积极开展创业服务。支持开展企业经营者和员工培训。加强科技创新服务,支持企业开拓国内外市场。积极推进企业信用制度建设。

  (4)完善私有财产保护制度,切实维护企业合法权益,保障职工合法权益,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

  (5)引导企业提高自身素质。要求非公有制企业认真执行国家产业政策及市场准入规定,规范企业经营管理行为。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做强做大,推进专业化协作和产业集群发展。

  (6)根据非公有制经济生产经营特点,完善政府监管制度,改进监管方式,提高监管水平。

  (7)加强对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指导和政策协调。建立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工作协调机制和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强化服务意识,创新服务手段,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五、构建以现代产权制度为基础的现代企业制度,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

  1建立健全现代产权制度。

  (1)产权是所有制的核心和主要内容。

  (2)产权包括物权、债权、股权和知识产权等各类财产权。

  (3)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

  (4)建立现代产权制度的意义。

  ①有利于维护公有财产权,巩固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

  ②有利于保护私有财产权,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③有利于各类资本的流动和重组,推动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

  ④有利于增强企业和公众创业创新的动力,形成良好的信用基础和市场秩序。

  (5)建立现代产权制度的重要性。

  ①是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的内在要求。

  ②是构建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基础。

  2为什么要建立现代产权制度?

  (1)建立健全现代产权制度有利于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促进多种所有制经济在市场竞争中发挥各自优势,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建立健全现代产权制度,有利于维护公有财产权,巩固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有利于保护私有财产权,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有利于各类资本的流动重组、交叉持股,推动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

  (2)建立健全现代产权制度有利于增强企业、经营者和劳动者创业、创新和创造性劳动的积极性,促进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

  (3)建立健全现代产权制度有利于规范生产经营行为,形成良好的信用基础和市场秩序。

  (4)建立健全现代产权制度有利于提高资本的运行效率,实现社会资本的优化配置。

  (5)建立健全现代产权制度有利于改善企业资本组织形式,建立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

  3为什么说构建现代产权制度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基础?

  (1)产权制度是企业制度的核心和基础。近年来,一些国有企业改革效果不理想,根本原因是产权改革没有到位,产权归属模糊不清,资产所有者虚置,责任主体缺位,企业的法人财产权没有很好地落实,政企不分现象严重。只有明晰产权归属,明确各方权责,形成多元化产权结构,现代企业制度才有扎实的基础。否则,就会流于形式,走形变样。

  (2)产权的顺畅流转,不仅有利于企业开展资本运营,提高企业效益,而且有利于推进各种性质的资本间的收购、兼并、相互参股,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形成良好的企业财产组织形式和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

  4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是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当前,国有企业的改革进入攻坚阶段,一些深层矛盾和问题集中暴露出来。主要是由于长期以来受传统体制的影响,多年来的重复建设,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市场环境发生急剧变化,相当一部分国有企业还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之所以会出现这种局面是企业产权关系不清,以及由此带来的企业组织制度和管理制度不科学。因此推进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发展,关系到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成败,这是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5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

  (1)现代企业制度是以企业法人制度为主体、以有限责任制度为核心、以专家经营为特征的新型企业制度。

  (2)我国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发展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是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有效途径,是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我国要建立的现代企业制度是以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为基本特征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和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的一种新型企业制度。

  6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深化国有企业改革。

  (1)建立健全国有资产管理和监督体制。坚持政府公共管理职能和国有资产出资人职能分开。

  (2)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规范公司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营管理者的权责,完善企业领导人员的聘任制度。

  (3)加快推进和完善垄断行业改革。对垄断行业要放宽市场准入,引入竞争机制。

  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

  1宏观调控目标。

  党的十六大明确指出:“要把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作为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

  2正确处理市场机制和宏观调控的关系。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初步建立的情况下,必须自觉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基础性作用,以增进经济社会活力,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经济效益和效率。同时,要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以引导和保证经济平稳健康运行。任何国家都有宏观调控,我国是一个有十三亿多人口的大国,又处于经济社会迅速变化的时期,搞好宏观调控尤为重要。要健全和完善宏观调控体系,改善宏观调控方式,以更好地适应改革开放新形势的需要。

  近两年来的宏观调控,是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实践。宏观调控与市场机制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有机组成部分。要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同时要搞好宏观调控。关键是要根据经济运行的变化,把握好调控的方向、重点、时机和力度,改进调控方式方法,主要运用经济、法律手段,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促进经济平稳运行和持续较快发展。

  3宏观调控丝毫不可松懈。

  从当前经济运行情况看,宏观调控工作不能放松。当前要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加强各项宏观经济政策的协调配合。要更好地贯彻区别对待、有保有压的原则,更加注重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更加注重运用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巩固和发展宏观调控成果。

  (1)宏观调控成果的基础还不稳固,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的困难加大,特别是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幅度较大;固定资产投资极有可能反弹;煤、电、油、运依然紧张。

  (2)我们面临一系列两难问题。经济发展慢了不行,那样就业压力就会更大,财政收入就会减少,许多应该办的事业就会缺乏资金。经济发展过快也不行,那样经济运行紧张,难以为继。

  (3)中国经济发展中的问题,说到底是经济结构问题、经济增长方式问题和经济体制问题。而解决这些深层次的问题需要时间。

  4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

  1998年以来,为了应对亚洲金融危机影响和国内需求不足问题,中央实行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实践证明,这一政策是正确的,取得了显著成效。鉴于目前投资规模已经很大、社会资金增加较多,有必要也有条件由扩张性的积极财政政策转向松紧适度的稳健财政政策。今年要适当减少财政赤字,适当减少长期建设国债发行规模。拟安排中央财政赤字3000亿元,比上年预算减少198亿元;拟发行长期建设国债800亿元,比上年减少300亿元,同时增加中央预算内经常性建设投资100亿元。继续发行一定规模的长期建设国债,主要是为了加大对“三农”、社会发展、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等薄弱环节的投入,支持西部大开发、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支持老、少、边、穷地区加快发展;还有一部分在建项目也需要国债资金继续予以支持。要认真做好财税工作。依法加强税收征管,全面清理和规范税收优惠政策,严格控制减免税,确保财政收入稳定增长。要严格控制一般性支出增长,保证重点支出需要。全面厉行节约,反对铺张浪费。

  5继续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

  合理调控货币信贷总量,既要支持经济发展,又要防止通货膨胀和防范金融风险。改善金融调控方式,灵活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引导金融企业优化信贷结构,改进金融服务,支持有市场、有效益的企业流动资金贷款需要,增加对中小企业和农村的贷款,合理控制中长期贷款。加强对金融企业的监管。积极稳妥地处置各类金融隐患,严厉打击金融领域违法犯罪活动,确保金融安全高效稳健运行。

  6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

  继续把好土地审批和信贷投放两个闸门。坚持实行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完善政策,从严执法。加强城市规划和土地管理,继续开展土地市场治理整顿,严格控制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合理控制城市建设规模。加快完善重点行业的产业政策、专项规划和市场准入标准。着力优化投资结构,引导社会资金投向发展的薄弱环节。继续搞好经济运行调节,进一步缓解煤、电、油、运紧张状况。

  7积极扩大消费需求。

  实行有利于扩大消费的财税、金融和产业政策。稳步发展消费信贷等新型消费方式。努力改善消费环境,尤其是加快改善农村公共基础设施,进一步搞活农村流通,开拓农村市场。培育新的消费热点,扩大服务性消费;引导消费预期,增强消费信心,增加即期消费。

  8保持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

  努力保持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价格在合理水平上基本稳定,重点抑制生产资料价格和

房地产价格过快上涨,把握好公共产品和服务价格调整的时机和力度。加强市场和价格监管,坚决制止哄抬物价行为。

  七、价值创造与财富生产的原理,对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启示

  1价值创造与财富生产都是生产活动的结果。

  (1)两者是人类劳动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

  创造价值的是抽象劳动,生产财富即生产使用价值是具体劳动,而抽象劳动与具体劳动二者是统一的。

  (2)两者的条件是统一的。价值的创造以财富的生产为前提。价值要以使用价值即财富为物质承担者,在商品经济中,价值与使用价值是统一的,生产价值必须首先生产使用价值,因而生产使用价值的条件也是生产价值的条件。没有物质条件,生产不出使用价值,也生产不出价值。因此,一切生产要素,也是生产价值的必备要素。

  2关于价值创造与财富生产的原理,对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启示。

  (1)关于价值创造与财富生产的原理告诉我们,价值创造与财富生产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我们在社会主义生产中,既要肯定创造价值的惟一源泉是人类劳动,又要看到创造价值与创造财富是有区别的,财富的生产需要多方面的条件。在社会主义生产中,要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于人民。

  (2)关于价值创造与财富生产的原理为生产要素的所有者共同参与财富和价值分配提供了理论依据。既然社会财富和价值是多方面因素参与的结果,那么生产要素的所有者在社会财富和价值分配中,也应该参加社会主义的分配,得到相应的回报。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

  3把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

  (1)在公有制经济中仍然要继续坚持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多劳多得的分配原则,改进和完善国有企业、集体企业的收入分配制度,建立健全收入分配的激励机制。要尊重和保护有益于人民和社会的劳动,不论是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不论是简单劳动还复杂劳动,都应当得到承认和尊重,按劳分配,多劳多得。同时也要注意提高国有企业管理人员、技术人员的工资报酬,充分体现他们的劳动价值,同时应当建立严格的约束、监督和制裁机制。

  (2)由于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长期大力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这就要确立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原则,允许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保护一切合法的劳动收入和合法的非劳动收入,这样才能够充分调动各类经济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4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原则的依据。

  (1)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要素包括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我们要建立生产要素市场,使生产要素成为商品,就必须使生产经营中所投入的各种生产要素得到相应的收入。

  (2)随着所有制结构的调整和完善,随着混合所有制和生产要素市场的发展,按生产要素分配将越来越重要。

  (3)在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前提下,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和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在分配制度上的体现。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分配制度应体现一般劳动的价值,以调动劳动者积极性、创造性,也应体现科学技术、经营管理等复杂劳动的价值,以激发科技人员和管理工作者的创新活力和创业精神,还应体现包括土地、资本、知识产权等必不可少的生产要素的价值,以集中各种生产要素投入经济建设。

  (5)要形成与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相适应的分配机制,让各种劳动、知识、技术和资本竞相汇聚,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人民,造福社会。

  5要分清价值的源泉和价值的分配这样两个不同的问题。

  价值的惟一源泉是劳动者的劳动。按生产要素分配的经济根据还在于它们参与了价值的创造,这是必须予以肯定的。资本、土地等生产要素不创造价值,但是,它参与了价值的创造,因此,在市场经济中应参与分配。按生产要素分配属于劳动创造出来的价值如何分配的问题。承认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合法性,最主要的依据在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分配。使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

  八、加快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

  1加快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

  积极发展对外贸易,优化进出口商品结构,着力提高对外贸易的质量和效益。扩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的商品出口,控制高能耗、高污染产品出口,鼓励进口先进技术设备和国内短缺资源,完善大宗商品进出口协调机制。继续发展加工贸易,着重提高产业层次和加工深度,增强国内配套能力,促进国内产业升级。大力发展服务贸易,不断提高层次和水平。完善公平贸易政策,健全外贸运行监控体系,增强处置贸易争端能力,维护企业合法权益和国家利益。积极参与多边贸易谈判,推动区域和双边经济合作,促进全球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

  2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

  深化涉外经济体制改革,完善促进生产要素跨境流动和优化配置的体制和政策。继续积极有效利用外资,切实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加强对外资的产业和区域投向引导,促进国内产业优化升级。着重引进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高素质人才,做好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创新提高。继续开放服务市场,有序承接国际现代服务业转移。吸引外资能力较强的地区和开发区,要注重提高生产制造层次,并积极向研究开发、现代流通等领域拓展,充分发挥集聚和带动效应。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按照国际通行规则到境外投资,鼓励境外工程承包和劳务输出,扩大互利合作和共同开发。完善对境外投资的协调机制和风险管理,加强对海外国有资产的监管。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经济技术合作。在扩大对外开放中,切实维护国家经济安全。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