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库:

《毛泽东思想概论》专题资料(1-10)

http://www.sina.com.cn 2007/01/08 14:50  恩波教育

  1.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采取和平赎买的政策。

  中国的资本主义可分为官僚资本和民族资本两部分。对官僚资本采取强制剥夺政策,对民族资本采取和平赎买政策。在政治上保证同民族资产阶级联盟,把原有属于对抗性的矛盾。当作人民内部矛盾处理。在经济上,实行赎买政策,用和平的方法,把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改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1)对农业、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

  采取了先合作化,后机械化的道路。 创立了临时互助组、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等形式。

  互助组具有社会主义萌芽性质,初级社是半社会主义的,高级社是完全社会主义的。

  (2)在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方面,通过一系列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

  国家资本主义,经过了从低级形式(初级形式)和高级形式两个发展阶段。

  低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有加工、定货、统购包销、经销代销,这是国家同资本主义工商业在企业外部的一种合作。(加工、定货、统购包销是工业形式,经销代销是商业形式)

  (3)高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是公私合营,分为个别企业公私合营和全行业公私合营(标志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国家与资本主义工商业在企业内部的一种合作。

  (4)把消灭剥削阶级同改造剥削分子结合起来,成功地实现了把原有的剥削者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2. 毛泽东指出:“资产阶级共和国,外国有过,中国不能有。”

  资产阶级共和国具有反封建君主专制的历史先进性,但是这种政权主张在中国是行不通的。

  (1)帝国主义不允许。帝国主义侵华的目的就是要把中国变成一个殖民地或半殖民地,而不是变成一个独立的资本主义国家。

  (2)国际社会主义力量不允许。苏联等国家援助中国,不希望在中国革命胜利后出现一个资产阶级掌权的国家。

  (3)中国的大地主、大资产阶级不允许。他们坚持专制独裁统治,不允许中国出现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4)民族资产阶级具有先天的软弱性,这注定了他不可能建立自己的政权。

  (5)中国共产党主张在中国革命胜利后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各民族阶级参加的人民民主共和国。由于这个政权反映了各阶层的愿望和要求,再加上中国共产党革命斗争的胜利,使这个政权主张最后变成现实。

  3.中国的武装斗争实质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农民为主体的革命战争

  (1)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是是农民问题,敌强我弱和中国政治经济不平衡决定了中国革命必须走是农村包围城市道路,党的工作重心必须放在农村,农村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成为中国革命战争的主要战场。

  (2)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力量,是中国革命最广大的动力。中国有80%以上的人口是农民,农民是封建势力和帝国主义的主要压榨对象。因而,他们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和动力,是无产阶级最可靠的同盟军。

  (3)农民是是中国革命军队的主要来源。军队的官兵基本上都是穿上军装的农民。

  4.毛泽东关于发展商品生产、利用价值规律的认识

  毛泽东发展商品生产的观点:(1)提出了“社会主义商品生产”的概念;(2)商品生产的范围不仅局限于个人消费品,有些生产资料也可以是商品;(3)中国落后的国情需要有一个发展商品生产的阶段,使商品生产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4)两种所有制的存在是商品生产和交换的主要前提,其最终的结果取决于生产力发展水平。毛泽东关于价值规律的认识:(1)价值规律是客观的,不能违背,只能利用;(2)所有的经济单位都要利用价值规律进行经济核算;(3)价值规律在生产领域生产资料各部门之间也发挥作用。

  5.中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发展道路

  1956年“一化三改”后的工业化道路特征:在计划经济和单一公有制体制下的工业化;优先发展重工业,又要避免苏联片面发展重工业的弊端,力图通过更多的发展农业和轻工业的办法促进重工业的发展;以外延性的经济发展为主,通过高投入高产出达到高速度;从改善生产力布局和备战的需要出发,加快内地发展,以建立一个独立自主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1978年改革开放后的工业化道路特征:逐步建立以市场经济为导向的经济体制;建立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下的工业化。是农业、轻工业、重工业全面发展,农村和城市全面发展的工业化。以外延性的发展为主。

  21世纪的新型工业化战略的特征:(1)以

信息化带动工业化;(2)以科技进步为动力,以提高经济效益和竞争力为中心的工业化;(3)同可持续持续发展战略结合的工业化;(4)充分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优势的工业化。

  6.大革命时期(1924年—1927年)的统一战线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区别

  第一次国共合作,是指国民革命时期共产党与

国民党的合作,是以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为共同政治基础,是以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但共产党仍然保持自己思想上、组织上的独立性。国共两党合作是党内合作为特点的。此时的国民党已改组为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以及民族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联盟,国民党成为各个阶级革命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
抗日战争
时期,为了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与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统一战线相比,有以下特点:

  一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阶级成分广泛,内部矛盾复杂。在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情况下,不仅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以及民族资产阶级要求抗日,而且中小地主、英美派大地主大资产阶级以及地方实力派从自身利益出发,也参加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内部存在着复杂的、严重的阶级斗争。  

  二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没有共同的政治纲领和固定的组织形式,国共两党只能各自坚持自己的抗战路线、分别领导两个战场,形成一种不完善的合作局面。

  三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国共两党各自有政权和军队,都有合作、分裂、再合作的经验。共产党对于领导权和武装的重要性,有了深刻的认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有政权有军队的合作,而且两种力量存在着极大的不平衡,导致了比较复杂的斗争态势。

  7.新民主主义革命

  毛泽东从中国的历史状况和社会状况出发,深刻研究中国革命的特点和中国革命的规律,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的思想,创立了无产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这方面的主要著作有:《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共产党人〉发刊词》、《新民主主义论》、《论联合政府》、《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其基本点,一是认为中国资产阶级有两个部分,一部分是依附于帝国主义的大资产阶级(即买办资产阶级、官僚资产阶级),另一部分是既有革命要求又有动摇性的民族资产阶级。无产阶级领导的统一战线要争取民族资产阶级参加,并且在特殊条件下把一部分大资产阶级也包括在内,以求最大限度地孤立最主要的敌人。在同资产阶级结成统一战线时,要保持无产阶级的独立性,实行又团结又斗争、以斗争求团结的政策;在被迫同资产阶级、主要是同大资产阶级分裂时,要敢于并善于同大资产阶级进行坚决的武装斗争,同时要继续争取民族资产阶级的同情或中立。二是认为由于中国没有资产阶级民主,反动统治阶级凭借武装力量对人民实行独裁恐怖统治,革命只能以长期的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中国的武装斗争,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农民为主体的革命战争。农民是无产阶级的最可靠的同盟军。无产阶级有可能和必要通过自己的先锋队用先进思想、组织性和纪律性来提高农民群众的觉悟水平,建立农村根据地,长期进行革命战争,发展和壮大革命力量。毛泽东指出,“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是战胜敌人的两个基本武器”,加上党本身的建设,就成为革命的“三个法宝”。以上这些,就是中国共产党所以能成为全民族的领导核心,并且创造出一条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道路的基本依据。

  8.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

  毛泽东依据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所创造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经济政治条件,采取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方针,实行逐步改造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具体政策,从理论和实践上解决了在中国这样一个占世界人口近四分之一的、经济文化落后的大国中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艰难任务。毛泽东提出的对人民内部的民主方面和对反动派的专政方面互相结合起来就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丰富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毛泽东指出,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但人民内部还存在着各种矛盾,必须严格区分和正确处理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他提出人民内部要在政治上实行“团结——批评——团结”,在党与民主党派的关系上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在科学文化工作中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在经济工作中实行对全国城乡各阶层统筹安排和兼顾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等一系列正确方针。他多次强调不要机械搬用外国的经验,而要从中国是一个大农业国这种情况出发,以农业为基础,正确处理重工业同农业、轻工业的关系,充分重视发展农业和轻工业,走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中国工业化道路。他强调在社会主义建设中要处理好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大型企业和中小型企业,汉族和少数民族,沿海和内地,中央和地方,自力更生和学习外国等各种关系,处理好积累和消费的关系,注意综合平衡。他还强调工人是企业的主人,要实行干部参加劳动、工人参加管理、改革不合理的规章制度和技术人员、工人、干部”三结合”。他提出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以便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建设社会主义强大国家的战略思想。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思想,集中地体现在《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报告》、《论人民民主专政》、《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等著作中。

  9.关于革命军队的建设和军事战略

  毛泽东系统地解决了以农民为主要成分的革命军队如何建设成为一支无产阶级性质的、具有严格纪律的、同人民群众保持亲密联系的新型人民军队的问题。他规定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人民军队的唯一宗旨,规定了是党指挥枪而不是枪指挥党的原则,制定了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强调实行政治、经济、军事三大民主,实行官兵一致、军民一致和瓦解敌军的原则,提出和总结了一套军队政治工作的方针和方法。他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论持久战》、《战争和战略问题》等军事著作中,总结了中国长期革命战争的经验,系统地提出了建设人民军队的思想,提出了以人民军队为骨干,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建立农村根据地,进行人民战争的思想。他把游击战争提到了战略的地位,认为中国革命战争在长时期内的主要作战形式是游击战和带游击性的运动战。他论述了要随着敌我力量对比的变化和战争发展的进程,正确地实行军事战略的转变。他为革命军队制定了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实行战略的持久战和战役、战斗的速决战,把战略上的劣势转变为战役、战斗上的优势,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等一系列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他在解放战争中总结出著名的十大军事原则。这些是毛泽东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军事理论的极为杰出的贡献。在建国以后,他提出必须加强国防,建设现代化革命武装力量(包括海军、空军以及其他技术兵种)和发展现代化国防技术(包括用于自卫的核武器)的重要指导思想。

  10.关于政策和策略

  毛泽东论证了革命斗争中政策和策略问题的极端重要性,指出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是革命政党一切实际行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必须根据政治形势、阶级关系和实际情况及其变化制定党的政策,把原则性和灵活性结合起来。他在对敌斗争和统一战线等方面,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政策和策略思想。他指出:弱小的革命力量在变化着的主客观条件下能够最终战胜强大的反动力量;战略上要藐视敌人,战术上要重视敌人;要掌握斗争的主要方向,不要四面出击;对敌人要区别对待、分化瓦解,实行利用矛盾、争取多数、反对少数、各个击破的策略;在反动统治地区,把合法斗争和非法斗争结合起来,对被打倒的反动阶级成员和反动分子,只要他们不造反、不捣乱,都给以生活出路,让他们在劳动中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无产阶级及其政党要实现自己对同盟者的领导,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率领被领导者向着共同的敌人作坚决斗争并取得胜利;二是对被领导者给以物质利益,至少不损害其利益,同时给以政治教育,等等。毛泽东的这些政策和策略思想,表现在他的许多著作中,特别是集中表现在《目前抗日统一战线中的策略问题》、《论政策》、《关于目前党的政策中的几个重要问题》、《不要四面出击》、《关于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是不是真老虎的问题》等著作中。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