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库:

《政治经济学原理》专题资料(11-17)

http://www.sina.com.cn 2007/01/08 15:01  恩波教育

  11.股份制改革

  股份制是社会化大生产的产物,是现代企业制度的一种组织形式,有利于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有利于提高企业的运行效率,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生产积极性。作用资本集中的一种手段,资本主义可以用,社会主义也可以用。{此段话熟练掌握}

  从发展生产力的角度来说,股份制没有社会性质的属性划分,是一种赢利的组织单位,但从生产关系中生产资料占有和归属的角度看,股份制是有社会性质属性划分的,判断股份制是公有还是私有,关键看控股权掌握在谁手中,在中国,如果是国家和集体控股,则该企业具有明显的公有性,有利于扩大公有资本的支配范围,增强公有制的主体作用。

  12.资本总公式的矛盾:

  价值增殖和等价交换(价值规律)的矛盾。从表面现象看,剩余价值是从流通中产生的。其实这是一个假象,流通过程不可能使价值增殖。因为如果按照等价交换原则进行交换,则任何一方都得失相当,不可能发生价值增殖,如果按照不等价原则进行交换,一方多得的,正是另一方所失去的,价值总量也不会增大,只是总价值在社会中的分配发生了变化。但是,剩余价值的产生又不能离开流通领域,如果脱离流通,商品所有者不会同其他人发生任何交换关系,那么是不会发生价值增殖现象的。因此,价值增殖“不能从流通中产生,又不能不从流通中产生。它必须既在流通中产生又不在流通中产生。”这就是解决资本总公式矛盾的条件。解决以上矛盾的关键是:劳动力成为商品——这也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易考选择题)劳动力商品理论是剩余价值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劳动力成为商品,是剩余价值由此产生和存在的社会基础和前提,也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得以确立的决定性条件。

  13.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在生产技术条件不变和工人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通过工作日的绝对延长而生产的剩余价值。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构成资本主义剥削的一般原理。靠延长工作日的方法来增加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有限度的,即生理条件的限制和社会道德因素的限制,资本家想延长工人的劳动时间,而工人为保护自己的劳动能力不受残害和破坏,要求维持正常的劳动时间,因此,工作日的长短,取决于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斗争的结果。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缩短必要劳动

  时间,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生产的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构成了资本主义剥削方式的一个重要特点。

  超额剩余价值产生于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由于个别资本家首先采用先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使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但仍按社会价值出售而取得的更多的剩余价值。超额剩余价值也是由工人的劳动创造的。个别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直接目的和动力是为了获得超额剩余价值。但所有企业这样做的结果,使资本普遍地获得了相对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作为各个资本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而实现的。

  超额剩余价值是相对剩余价值的现实生产起点。即 超额剩余价值→生活资料价值下降→社会相对剩余价值。

  14.我国现存的失业问题(重要)

  原因:(1)人口总量过大,生产力不发达;

  (2)是发展过程中的就业和失业问题;

  (3)工业的发展中伴随着科技进步,必然导致优胜劣汰;

  (4)是由改革引起的,由于市场经济追求利润最大化,就要把富余人员剥离出来;同时市场竞争中,企业的倒闭破产也会影响工人就业。

  解决失业问题的根本途径:

  (1)坚持发展经济的思路,这是解决失业问题的最根本途径;

  (2)政府要实施各种有利于就业的政策,充分扩大就业,就业是民生之本;

  (3)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控制人口增长。

  (4)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反对就业歧视。

  15.资本总公式的矛盾:

  价值增殖和等价交换(价值规律)的矛盾。从表面现象看,剩余价值是从流通中产生的。其实这是一个假象,流通过程不可能使价值增殖。因为如果按照等价交换原则进行交换,则任何一方都得失相当,不可能发生价值增殖,如果按照不等价原则进行交换,一方多得的,正是另一方所失去的,价值总量也不会增大,只是总价值在社会中的分配发生了变化。但是,剩余价值的产生又不能离开流通领域,如果脱离流通,商品所有者不会同其他人发生任何交换关系,那么是不会发生价值增殖现象的。因此,价值增殖“不能从流通中产生,又不能不从流通中产生。它必须既在流通中产生又不在流通中产生。”这就是解决资本总公式矛盾的条件。解决以上矛盾的关键是:劳动力成为商品——这也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易考选择题)劳动力商品理论是剩余价值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劳动力成为商品,是剩余价值由此产生和存在的社会基础和前提,也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得以确立的决定性条件。

  16.技术进步和固定资本折旧

  固定资本按照其磨损的原因不同,可分为有形磨损和无形磨损,固定资本的有形磨损也叫物质磨损,发生物质磨损的原因主要是两个:一是由于自然力的作用而引起的磨损,如机器生锈、砖石风化等。二是生产中因使用而造成的磨损,如机器由于运转而造成的磨损等。

  固定资本的无形磨损又叫精神磨损。造成这种磨损的原因有两个,一是由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生产同样的机器所耗费的必要劳动时间减少,使原有设备价值降低。二是技术进步出现了效率更高的新机器,使原有的固定资本贬值。

  现代社会,固定资本的无形磨损(精神磨损)因为科技进步、竞争加剧而呈不断增大的

  趋势。固定资本的无形损耗所造成的固定资本价值的损失,并不能完全转移到新产品中去。为了减少无形损耗,资本家总是加速折旧,加快周转。为保证再生产的顺利进行,企业要提取折旧金,以方便日后的固定资本更新。一般来说,以平均年限法计算的折旧金的计算公式为:折旧费==固定资本原始价值/固定资本使用年限。折旧金的性质属于简单再生产的范畴。每年提取的折旧费与固定资本原价值的比率叫做折旧率。公式为折旧费/固定资产原值×100%。

  例题:某企业在2003年购进一套机器设备,价值4000万元,企业每年按照机器原始价值的5%计算磨损并提取折旧金。2005年,由于技术水平提高,该套设备的市场价格下跌制3000万元。为准确反映机器的残余价值,该企业决定对机器加速折旧,折旧率由原来的5%提高到10%。对此,说法正确的是( C )

  A.技术进步加快了机器所包含价值向新产品中转移的速度

  B.无形损耗和有形损耗转移到新产品中去了

  C.加速折旧是对无形损耗的补偿

  D.加速折旧增加了产品的成本,所以企业一般都不原意加速折旧

  17.

宏观调控手段(极重要,结合
房地产
过热等情况考核)

  (1)经济手段。国家运用与价值有关的经济杠杆(价格、税收、利率、

汇率等)调节不同经济主体的经济利益关系来引导和调节经济运行。主要包括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产业政策和收入分配政策等。

  财政政策,是指国家在一定时期内,为了实现社会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综合运用各种财政调节手段,对一定的经济总量进行调控,使之增加或减少的政策。

  财政政策主要是通过变动税收状况和财政支出状况来影响国民经济的总量状况,因而,财政政策可分为财政收入政策与财政支出政策两个方面。在不同时期,政府采用不同的财政政策。即“逆经济风向行事”。经济衰退时期,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增加财政支出,减少税收,以刺激总需求扩张,降低失业率。相反在经济高涨时期,则实行紧缩性财政政策,减少财政支出,增加税收,以抑制过热的需求,降低通货膨胀率。通过财政政策手段的调节,以争取保持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基本平衡,实现经济的稳定增长。

  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或货币当局为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而采取的各种调节和控制货币供应量的方针、政策、措施。主要包括对利率的调节和对货币流通量的调节两个方面。

  利率调节主要是通过利率高低和差别利率来实现某些宏观经济目标。货币流通量的调节手段是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再贴现率和公开市场业务。

  在经济衰退时期,应实行扩张性货币政策,增加货币供应量,降低利率,以刺激总需求。在经济高涨时期,应实行紧缩性货币政策,减少货币供应量,提高利率,以抑制总需求。发达国家在调控货币量方面,主要运用“三大手段”:

  一是公开市场业务,即中央银行在货币市场上公开出售或收购有价证券。

  二是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即中央银行规定的银行准备金对银行存款的比率。金融机构必须将存款的一部分缴存在中央银行,这部分存款叫做存款准备金;存款准备金占金融机构存款总额的比例则叫做存款准备金率。例如,如果存款准备金率为7%,就意味着金融机构每吸收100万元存款,要向央行缴存7万元的存款准备金,用于发放贷款的资金为93万元。倘若将存款准备金率提高到7.5%,那么金融机构的可贷资金将减少到92.5 万元。在经济过热的情况下,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可以相应地减缓货币信贷增长,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

  2006年我国先后3次提高了存款准备金率

  三是再贴现率,即中央银行对商业票据再贴现时规定的比率。降低再贴现率,商业银行就会拿出更多的有价证券去贴现,从而可以增加流通中的货币量;提高贴现率则可以减少货币供应量。

  (2)计划手段。国家为减少市场自发性对经济的破坏作用,而制定和实施经济计划对社会经济活动进行指导、协调和监督。计划调节主要是通过市场机制作用实现的。并带有预测性、指导性。

  (3)法律手段。法律手段包括经济立法、经济仲裁等。如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实行反垄断法,以限制垄断对竞争的过分消除,从而造成对中小资本的过分损害,以维护垄断资本主义经济总体发展的利益。法律手段具有强制性、稳定性、平等性等特点。

  (4)行政手段。行政手段具有权威性、垂直性和无偿性等特点。具体而言,行政手段主要包括许可证管理、价格管理等手段。

  股份制

  “股份制度——它是在资本主义体系本身的基础上对资本主义的私人产业的扬弃;它越是扩大,越是侵入新的生产部门,它就越会消灭私人产业。”——摘自《资本论》第三卷

  “这种向股份形式的转化本身,还是局限在资本主义界限之内;因此,这种转化并没有克服

  财富作为社会财富的性质和作为私人财富的性质之间的对立,而只是在新的形态上发展了这

  种对立。” ——摘自《资本论》第三卷

  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股份制产生于资本主义社会形态中,我国的经济建设可以借鉴这种资本形式吗?为什

  么。

  (2)材料1认为“越是侵入新的生产部门,它就越会消灭私人产业”而材料2却认为“这种向股份形式的转化本身,还是局限在资本主义界限之内”如何理解这一矛盾。

  答案:

  (1)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出现的股份资本和股份公司的发展,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其自身范围内的内部调整,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第一次自我扬弃。它使资本的形式由单个资本转化为股份公司的资本联合,这种联合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带有社会资本的性质。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股份制“越会消灭私人资本”。

  股份制虽然产生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但不是资本主义独有的东西,而是社会化

  大生产的产物。从生产力的角度看,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框架范围下同样可以采

  用股份制的形式,它有利于促进我国生产力的发展。从生产关系角度看,不能笼统地说股

  份制是公有还是私有。判断我国股份制企业的性质,关键看控股权掌握在谁手中。如果国

  家和集体控股,该股份制企业就具有明显的公有制。由此可见,我国的经济建设同样可以

  采用股份制的方式。

  (2)股份制是把单个资本合并为大资本,通过资本集中的方式把个人财产汇合成共有资本即社会资本,为向公有制过渡准备了物质条件,从这个意义上说,股份制是对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一种扬弃。但应指出,在资本主义的条件下,这种扬弃只是一种消极的扬弃。因为,它只是把小资本转为大资本,这种转化并没有克服财富作为社会财产性质和作为私人财富之间的对立,而只是在新形态上发展了这种对立。因为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占统治地位的经济基础仍然是垄断资本主义私有制,资本和雇佣劳动之间的关系仍然是剥削与被剥削的对立关系。占据控股权的仍然是少数大资本家,工人仍然处于被剥削的阶级地位。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