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读长春 北京学生入乡随俗

http://www.sina.com.cn 2007/01/24 17:05  《北京考试报》

  吉大现有北京学生400多名。在一间办公室里,我们见到了文学院的吴昊、穆京璞和法学院的王曦凝、叶蓁,与他们聊天,我们见识了吉大文科生活跃、开朗的一面。

  王曦凝的父亲是下乡到东北的知青,她在长春一直生活到8岁,从长春到北京,没离开过父母一步。考大学时,突然觉得自己应该出来锻炼锻炼,于是就选择了长春,那是爸爸为之挥洒青春并养育了自己的地方。十年后返回长春,这里已经不是当年爸爸受苦的地方。吉大已成全国最大的大学之一,她就读的法学院是全国最好的,实力堪与北大、人大法学抗衡。她与其他北京考生一样的是,在吉大收获了一份远离尘嚣的纯净,不一样的是,她更深刻地感受到父辈艰苦创业的精神。

  吴昊家住志新村,离我们报社不远。他学的是播音主持专业,话里话外闪着北京小伙儿风趣又不乏见解的灵光。在吉大文学院“鼓励个人有个人的学术主张,保护叛逆”的院风里,他有种特别舒适的感觉。

  来自西城区外国语中学的穆京璞学的是广告专业,刚到长春时怕冷,买了很多厚衣服,一年后变得越来越抗冻,这些衣服穿不着都拿回家了。小穆是个时尚、漂亮的北京女孩,与外地同学相处得如同姐妹。她告诉我们几招入乡随俗的好方法:说话时偶尔蹦出句“这事贼逗”、“唠嗑儿”、“嗷嗷棒”等地道东北方言。东北有其独特的酒桌文化,女同学在一起也要喝点酒,但是要学会躲酒,酒桌上的语言艺术可以让别人感受到,酒虽不喝但有不喝的道理,你仍然很尊重他。也可不时掺杂“涮盅”、“倒酒”等小窍门。

  叶蓁毕业于北师大附中,她来吉大就是为了离开父母,过4年独立的日子。留京念书的同学周末还把衣服带回家洗,在外地的孩子父母几乎帮不上忙了。饮食、起居、学习都得自己一手张罗,生病要靠同学照顾,寂寞了要与朋友解忧。叶蓁就是要受受这样的苦。大四的叶蓁3天后应该在研究生考场上,她报的是人大法学专业。她虽担心当年考出来了再考回去,是不是绕了大圈?在外地考北京学校的研究生会不会吃亏?但她相信,依吉大法学的牌子和实力,同等分数下,自己的机会只能更大。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更多高考信息请访问:新浪高考频道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