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各方关注:“考研热”热度不再?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26日 14:57 深圳晚报
考研今年首次呈现降温引各方关注 “考研热”热度不再? 新闻浏览器 据文汇报报道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上海地区报考人数在经过连年增长后,今年首次降温。 3.3万考生在上海地区的复旦、上海交大、同济等10所高校参加全国研究生统一入学考试。根据上海市教育考试院统计,报考各硕士生研究生招生单位的考生共有95045人,比去年减少6562人,减幅为6.5%,这是考研首次降温。复旦大学、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报考人数比2006年分别下降了13.5%、11.3%、11.3%和8%。 记者在上海交大考点看到,相比往年,考生考研压力明显下降,不再对考研孤注一掷,不少应届考生表示“考不上就找工作”。上海理工大学应届毕业生小张告诉记者,他已经找好了工作,“和用人单位协商好之后来考研的,所以压力不大,我的很多同学也是如此。” 另据新华社北京1月20日电2007年全国研究生招生考试初试20日拉开帷幕。此次考试报名人数达到128.2万人,比2006年增加0.7万人。应届本科毕业生仍是考研队伍的主力,共有71.4万人报名,占报名总人数的55.7%。 新闻话外音 考研热并未真降温 新浪网引述评论说仅仅从数字上我们可以能够发现报考人数在减少,但人数的减少并不能说明竞争激烈程度放缓。 如今人们能够更理智地面对考研,对研究生的预期更加理性。2001年全国考研报名人数只有46万,2005年达到117万,5年之内翻了一番多。从2001年到2006年,年均增长率高达22%,2007年128.2万人仅比2006年增加了7000人。仅从数字只能发现报考研究生人数的增幅在缩减。但这其中更多的是报考人员对于通过可能性质的提高,也就是说这里更多是大浪淘沙后人们冷静的选择,因而竞争激烈程度加剧,考研在竞争激烈程度方面并没有“降温”。 降降温好过“大跃进” 青年报引述评论说近几年来,随着大学专科和本科的扩招,高校研究生扩招的规模也明显加大,研究生扩招成为学校扩招的重点。由于师资力量不足,教学设施建设跟不上,有的高校一名导师一般都要带二三十个研究生,一些高校甚至把研究生教育作为一项形象工程予以重点经营,招生人数、博士点、博士生导师资格和课题经费成为他们倾全力拼抢的蛋糕。在这种发展思路主导下,研究生相当于高校用以从国家争取资源和投入的“道具”。 研究生“大跃进”违背了研究生教育的客观规律,背离了研究生教育的培养目标。从世界范围看,研究生教育是为了培养高级别的研究型、学问型人才,而不是为了培养普通的应用型、就业型人才。在正常的教育氛围下,一个人之所以选择考研,不是为了找一个好工作,也不是为了给自己的身份贴金,而是希望通过学习规范的研究生课程,接受严格的学术训练,从而走上科学研究道路并以此作为事业追求。为了钻研学术而选择考研的人应该是有限的,所以,研究生教育应该限定在合理的规模之内,以保证培养出来的研究生是百里挑一的高级人才。 不必对此大惊小怪 江南都市报评论说任何事情总会有高潮和低潮的时候,考研也一样,不可能总是升温,总有降温的时候。考研降温,不必大惊小怪,更不要把这种“降温”扩大化,说得耸人听闻,应该理性地看待。 对于考研作理性选择,这是好事。我想,每个考生在考研之前,都会作出一次理性选择。读研究生的回报如果会小于投资,经济理性会驱使大学生作出更现实的选择:先找一份工作,再考虑深造,如工作不称心就考研,这种现象就现在来说还比较普遍。因此,考研降温,是好还是坏,现在还难以作出准确的结论。 当然,我们不能因为考研的热与冷是一种自然现象,就妨碍我们去思考,也并不因为考研“降温”是自然现象,我们就高枕无忧。在考研问题上,我们同样要做一些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工作,对入学门槛、经济付出以及就业前景都应重视。比如考试难度加大,学费增加,就业前景却不明朗,这些都是我们的社会所要关注的。 彰显就业理性选择 半岛都市报评论说考研热在于大学本科毕业生就业压力大,一些找不到称心如意工作的人只好考研;如今考研热降温仍在于就业压力大,那些因工作不好找而考研的本科生,在付出时间、财力、精力等读研成本后,发现研究生毕业仍旧找不到好工作,干脆不考。总之,考研升温与降温都在于就业压力大。 现在,在教育致贫返贫、毕业即失业的现实语境里,很多家长,尤其农村家长,改变了对上学的态度。没有选择就没有经济学——在人们对教育的成本负担不起,甚至出现收益小于成本的时候,社会如何为人们提供一个替代品,是当下最值得思考的。因为,在考研热降温后,必然会更进一步加大本科毕业生的就业压力。 对于考研热降温,我们不能把它看成一个孤立的现象。应该把它跟“知识不再改变命运”的一系列事实结合起来,然后才能真正对症下药,为理性的经济人提供可供选择的机会。 降温源于市场调节 成都晚报评论说“考研热”逐渐降温。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是受招生政策影响,与国家控制扩招的大气候紧密相连。控制规模势必造成竞争加剧,考试的难度加大,使一些信心不足的学生早早地退出竞争的行列。第二个原因,是读研成本越来越高,读研的收费面和收费标准正在提高,使一部分学生因经济原因早早掐灭了考研念头。 而第三个原因也是最重要的原因,即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硕士研究生的就业前景也越来越不乐观。由于连年博士硕士扩招,货源充足,博士们抢了高端职位,而且正在迂尊降贵往中端职位挤;而本科生们也越来越务实,步步为营地抓牢低端就业职位,并向中端扩张。硕士生由当年的紧俏逐渐变得不上不下尴尬万分。 对于考研降温的趋势,现在判断究竟是好还是坏,还为时过早。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既然是顺应市场规律而发生的变化,必然会因市场需求的涨跌而发生波动。供应大于需求,则生产会受到阻碍。而需求大于供应,则生产会得到促进。想通了这一层,我们自然能从容面对刚出现的“大降温”。(本报记者金柱整理报道) 更多信息请访问:新浪考研频道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