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了功利心再说就业难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2月07日 11:01  中国普法网

  去了功利心再说就业难

  唐俊

  很早前听说过一个很有名的笑话:一名刚刚参加完毕业典礼的哈佛毕业生踌躇满志地拿着刚到手的毕业证跨出校门,他顺手打了一辆的士车。的士司机看他春风得意的表情问了一句:“先生有什么喜事吗?”这位毕业生略带傲慢地说:“我是哈佛的,刚毕业了!”的士司机面无表情地说:“哦,我也是哈佛毕业的,85级!”

  但凡有过近几年就业经历的毕业生们,对这则笑话多半会笑不起来,因为就是像北大毕业生卖猪肉、卖糖葫芦这样的极端案例都已经不少了。在如此大环境下,法学毕业生就业看来也不能免俗--难。

  但是究其难的原因,恐怕还有法学专业本身的特殊性:

  法学近几年可谓蒸蒸日上的显学,不管是传统法科院系,还是新兴公办或民营大学,纷纷开设相关的专业,入学者也是人潮汹涌几成不可挡之势。究其缘由,除了“市场经济、法治经济迫切需求”的几顶光鲜的大帽子外,办学投入少,收益快,市场需求持续恐怕是该专业急剧扩张的真正原因。

  办一个法律系或是法学院需要什么投入呢?相比那些理工科院系,它没有什么特殊的仪器,没有什么特殊的设备,找几名老师,一栋办公楼,就够了。而一个法律的招牌又能比其他传统文科院系更快地积聚人气,吸引生源,这个专业的市场口碑摆在那,办学费效比如此高,办学者何乐而不为呢?如此看来,众多院系专业招生上的功利心是日后产出滞销的前提原因,此其一。

  其二,入门专业槽浅恐怕也是如今就业市场僧多粥少的重要原因。

  举个例子,考法学类研究生的人,相当部分是冲着不考数学去的,因为在他们眼里,只需要搞懂一些基本理论框架,再背一背,答考题基本是不成问题的。所以,在法学专业这个金字招牌背后,一个显见的事实是,人人都可以考法律,人人考了法律就都算是入了这个专业团体,进了这个专业团体人人就都有份想象自己大把赚银子、大举提高社会地位的无量前景。

  但是到了你争我抢的就业场上就不乐观了,一些单位要两个毕业生,都不考察什么专业素质了,为什么?投简历的都一水的高学历,一水的法科院校毕业,一水的“高”素质,所以,如今去了面试都是些选秀项目,问你会不会唱歌,问你会不会什么体育项目,问你有何特长,搞得跟

红楼梦中人似的。亲历此番场面者多会愤愤于用人单位何以如此作践求职者心目中的金字法学招牌。

  其实,和尚从来是不缺的,但几百年才冒一两个高僧,这个道理在法学领域是一样的。

  其三,所谓“专业对口”还是“万金油”的追问,在大规模的办学投入和如过江之鲫的现实前提下,肯定就顺理成章了--无序的生产,超规模的原料投入,产成品遭遇市场寒流是可想而知的。

  法学专业毕业生向非传统领域扩散,这恐怕正是过量供给的溢出效应使然。问问中国学法律的人会如何设计自己的职业前景,只怕相当部分是想“吃皇粮”的,但是,持续多年的机构改革决定了这样的机会只会越来越少。

  皇粮吃不到,剩下的就是律师了,除了抱定主意的人之外,很多人其实对这种虽薪酬不菲却忙碌非常的自由主义职业是退避三舍的。所以只好去其他领域了,然后就有了“是不是万金油”的追问。

  所以,这其四在于,“法学专业就业难”,难就难在那份“嫌贫爱富的功利心”上。学法律的人一部分是怀着对公平正义的纯粹敬慕而来的,但也有相当一批还不是冲这专业毕业后的美好“钱”景和无尚权柄而来?既怀了功利心,就会有跌份的懊恼,既相信自己是做将军的,就会愤愤于小兵的寂寥。

  只是法学法学,它究竟落脚还是个“学”字,你就别当它本来该是金饭碗的敲门砖,你就先以学法学做人,如此而已。这样出了门才有那谋生、立业、平天下的平常心,才会懂得“术业固有专攻,为人做事却相同”的道理。

  更多高考信息请访问:新浪高考频道 高考论坛 高考博客圈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