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30年政策调8次 改革方案应尽量提早公布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3月07日 15:47  广州日报大洋网

  - 恢复高考30年来,高考政策总共调整了8次,其中最近9年时间内方案调整次数就达到5次;

  - 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为此提出,高考改革方案应尽量提早公布,以免中学、考生和家长无所适从。

  两会关注

  本报讯 (本报全国两会报道组)高考改革关系千家万户,也引起了在北京参加全国两会的代表和委员关注。近日,广东省高考填志愿办法又有重大改革,有代表和委员提出,虽然高考改革是必然趋势,但希望尽量提早公布,以免中学、考生和家长感到无所适从,增加紧张感。

  一年一次的考试要改革

  方案应该提前3年公布

  广东籍全国政协委员、江门市副市长李崴曾多年从事招生工作,他认为,新政策的出台必须以民为本,要充分考虑民众的承受能力,如果民众认为承受有困难和压力就应该缓慢一点进行。对高考填报志愿方式的改革其实是有道理的,可以提高考生被录取的几率。但考生对新政策的出台需要一段时间来接受。他说,像高考这样关系重大的政策,至少应该提前一年公布。从理论上来说,一年一考的考试如果有大的改革,应该提前3年公布,用3倍的时间给考生去调整和适应。“广东今年高考有60万考生啊,这样巨大的人群,无论什么新政策的出台都必须好好衡量。”李崴说。

  全国

人大代表王羽梅昨日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则表示,每年高考方案最后敲定时,距离高考时间已经不多,因此,如果高考方案能够尽早敲定并出台,这对于考生和老师来说都是好的消息。全国人大代表罗红英也表示,近年来高考方案改动过于频繁,让广大家长、学生和老师感到头疼不已。

  本地连线

  本报讯 (记者黄丹彤)昨天,记者在广州采访了多位教育专家和一线校长教师,他们认为,近年广东高考方案“变数”过多,朝令夕改缺乏稳定性、导向性和延续性,令学校教师和家长学生无所适从。他们希望,有关主管在制度出台大计上,涉及相关方案的制定过程必须透明公开,广泛征求各方意见,采取高考方案公示、公开征求意见程序,让所有学校、学生和家长有知情权。

  校长诉苦:

  学校只能是个被动接受者

  刘仕森 (执信中学校长):

  从1977年恢复高考算起,1979年至1994年,高考分为文科和理科:文科考语、数、英、史、地、政6门;理科考语、数、英、理、化、生、政7门。1995年至1998年,实行分文理5科算总分的大文、大理:文科包括语、数、英、政、史;理科包括语、数、英、理、化。1999年采取语、数、英3门算总分,加上一个“X”作为资格线。2000年在1999年的基础上多出一个“综合”作为资格线,采取两个资格线办法。2001年至2006年,又调整为语、数、英、综合、X等5门算总分。2007年最后改为“3+文/理科基础+X”方案。

  高考改革,涉及面较广,应该属于广义上的重大公共事项调整。因此,高考要大改,不妨先听证。通过听证,打破现在草案征求意见内部循环的旧格局,让更多外部力量参与其中。

  张先龙 (广州市第2中学副校长):

  对不断变化的高考政策,作为学校只能被动接受。我希望有关制定政策的部门在每项措施变动之前能充分论证,在论证程序中充分考虑和倾听各方声音,集思广益,提高决策论证能力,稳步推进改革。

  专家观察:

  可学习香港“公开化”模式

  麦曦 (教育部高中课改专家组成员、广东省特级教师):

  对2007年广东高考新方案的公布和执行,多数校长和教师很不满意。“3+文/理科基础+X”方案中,学生仍然要面对9个学科(语文、数学、英语、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的复习备考,可以说这个改革使得广东成为目前国内高考科目最多、学生负担最重的省份之一。而且,目前的方案制定过程是隐秘和封闭的。在香港,学生在跨入中学大门之前,学校就会公布整个中学学习方案和计划,公开校方考试要求和做法,这值得借鉴。

  柯汉琳 (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

  自从广东宣布2007年改革高考方案后,许多学生、家长要求第一时间了解考试方案和说明,大家都很着急。从实际推出的内容来看,本来,高考改革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减轻学生负担,现在学生负担却大大加大了。从改革角度看,步子不大,与新课标要求还是有差距。比如选修科目问题,规定只占整个试卷的10%,没有充分体现新课标要求。

  至少提前一年时间公布

  高凌飚 (广东省政府参事、教育部华南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

  应该说广东制定新高考方案因为与新课改同步运作,要提前3年公布是有困难,但至少提前一年公布是可以的。另外,我坚持认为,在包括高考计分等规定上,应该更多地征求学校和有关专家的意见。

  李伟成 (广州市人民政府特约教育督导员):

  新办法尽管做了些许变换,但仍旧是换汤不换药。比如说,方案之中的“文科基础”和“理科基础”,仍然沿用“大综合”,即“一科都不能少”的套路。用高压的高考而舍弃压力相对不大的会考来调控学生的发展和学校的课程设置,这就是典型的“高考指挥高中”的工作模式。

  权威回应

  学校教学:应按课程方案而非考试大纲

  对多数专家和校长的意见,记者采访了广东省教育考试院有关负责人,对上述各种意见,有关负责人作出回应。

  该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确实有学校对政策了解不深入,广东省高考改革方案是去年6月出台的,这是为了与课程改革同步,高考方案源于课程改革的进程。

  “当时的方案已经明确了今年文理不能兼报。对考试大纲说明,我们去年12月才印发,因为考试大纲说明是命题和备考依据。中学是按课程方案和标准来教学的,而不应该按考试大纲来教学。考试是抽样的,而学习需要全部掌握。我们再三强调各校校长应该落实教学任务,不能因为高考内容不考就不教了。关于这次调整志愿填报方式,我们是以学生为本,在目前高等教育资源不足的情况下,分两个阶段填报志愿对学生有利。填报志愿并不影响学生备考。”

  “对公平问题,选择什么学科是学生自己选定的,考试方案与课程改革是配套的。这里选择权首先给了学生,在有选择的前提下,不同学科基本是等值的。不可能片面追求公平,公平也不是绝对的,对待公平是质的公平而不是量的公平。”

  这位负责人建议学校老师不要误导学生去追求绝对的公平,而让学生更多从专业和志愿选择的角度理解公平。

  有关负责人表示,广东省教育考试院将会尽最大努力去做到基本等值,但是这个等值不能说明这个问题是公平还是不公平。就算题目难度相等也不能说明是否公平。

  更多高考信息请访问:新浪高考频道 高考论坛 高考博客圈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19,500,000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