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湿地上崛起梦中校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3月31日 11:40  《北京考试报》

浙江大学:湿地上崛起梦中校
浙江大学风景

  中国高校,将校园建在水草丰美的湿地上的,还不多见。浙江大学恰恰在西子湖畔的一片湿地上崛起。她的美,如梦如幻,难以用语言形容。

  周末,走进浙大紫金港校区,众多游人和学子正在游览校园美丽的风景。一些游人坐在观光车上穿梭于校园中。“浙大的校园太美丽了!”十来个上海交通大学的学生迎面走来,他们迈着轻快的步伐感叹着。

  漫步浙大校园,枝繁叶茂的林荫道旁,不同时期历史人物的纪念像前,一种沉甸甸的历史感油然而生,古老学府旺盛的生命力扑面而来。

  百年老校 合并三校

  浙江大学是一所历史悠久的全国重点大学,其前身为求是书院。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

甲午战争后,一场以御侮图强、兴学育人为宗旨的近代化教育改革在全国各地兴起。1897年,求是书院在杭州创立,成为中国四所最早由中国人自办的新式高等学堂之一。

  在竺可桢担任浙江大学校长期间,日本帝国主义正疯狂侵略中国,学校被迫西迁,四易校址。浙江大学在艰苦的战争环境中崛起,战前,学校只有工、农、文理三个学院;抗战后期,发展为理、工、农、文、法、师范六个学院;建国前夕,又增加了医学院,共7个学院,30个学系。

  20世纪50年代初期,全国高等院校调整时,浙江大学被分为多所单科性学校,其中在杭的4所学校,即浙江大学、杭州大学、浙江农业大学、浙江医科大学。

  分久必合,四校合,同根源。1998年,浙大与杭州大学、浙江农业大学和浙江医科大学三所高校合并,成为目前我国办学规模最大、学科覆盖面最广的高层次综合性大学。

  合并后的浙江大学学科涵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等11大门类。目前,学校有115个本科专业,39个博士后流动站,41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37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312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另有临床医学专业博士学位授权点以及法律硕士(JM)、工商管理硕士(MBA)、公共管理硕士(MPA)等13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

  拥有百年辉煌历史的浙江大学,还有24个国家重点学科,13个国家重点(专业)实验室,5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国家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7个国家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4个国家工科基础课程教学基地,3个国家战略产业人才培养基地和1个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

  如今,浙江大学肩负着新的历史使命。作为中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试点之一,她将通过改革与发展,努力建设成为以“综合型、研究型、创新型”为办学特色,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

  美丽校园 六大校区

  浙江大学从求是书院古朴、幽深的旧址,发展到遍布杭州的六大校区。在5.33平方公里的校园内,既有二三十年代中西风格相融的老房子,也有解放初期具有浓郁民族情调的“大屋顶”,更有许多改革开放以来海外爱国人士及校友捐建的新颖别致的大楼。

  浙江大学坐落在素称“人间天堂”的杭州,校园依山傍水,环境幽雅,花木繁茂,碧草如茵,景色宜人,与西湖美景交相辉映,相得益彰,形成了玉泉、西溪、华家池、湖滨、之江、紫金港六大校区。

  在这六个校区中,景色最美的要数紫金港校区。她位于杭城西部塘北地块,毗邻著名而又古老的西溪风景区,是一座现代化、网络化、园林化、生态化的大学校园。这座建立在原生湿地上的校园,小桥流水,河流纵横,池塘密布,余杭塘河贯穿东西,凸显大学校园的园林风格和特色。宏伟的

图书馆倒映在清澈的湖面上,随波荡漾,颇为壮观。校园中的梯池,大小不一,形状多样,堤埂蜿蜒,池水澄澈,与周边的灌木、草坪交相辉映,美不胜收。

  学者鸿儒 天之骄子

  浙大百年办学史,与一个世纪以来中华民族的盛衰荣辱相交织。为了民族的振兴、文明的进步,浙大师生艰苦创业,不断克服困难,在科教事业中屡创佳绩,显示了中国知识分子的铮铮铁骨、朗朗神韵,无愧于时代的重托。

  浙江大学得古越之文化厚蕴,汇江南之山水灵秀,学者鸿儒济济一堂,创造了科学和文化的辉煌。求是书院培养出一批杰出的人物,章炳麟、陈独秀、夏元瑮、陈榥、何燏时等引领一代“求是学风”。浙江大学还走出了一大批天之骄子,气象科学宗师叶笃正、中国当代书坛泰斗沙孟海、最年轻的诺贝尔学奖得主李政道、著名育种学家金善宝等享誉中外。

  历史悠久的大学,校园风貌显现了成长的年轮。浙江大学百年沧桑,在校园风貌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记。对从浙江大学走出的校友来说,一幢建筑、一座雕塑、一池绿水,甚至一棵小树,都能勾起他们终身难忘的情怀。原浙江大学党委书记张浚生教授,1954年在浙江大学求学,是第一批玉泉校区的主人。校区里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深深印载了他成长的足迹,记录了他在这片土地上度过的三十多个春秋。

  求是创新 务求实学

  一句校训,凝聚的是一所学校百年积淀的文化底蕴。

  大楼不是大学的精神支柱,大学发展依赖的是大楼基础上托起的学术和科研。求是书院自创建之日起,就提倡“务求实学,存是去非”。并在师生中逐渐形成了“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以尽一己职责”的“求是”校风,这种校风一直延续到今日浙大。

  “求是创新”精神,见证了青春的热情与奔放,昭示着青春的坚守与永恒。在紫金港校区的教学楼前,教育技术专业的女生刘晓洁蹲在草坪中央的石头边认真地插花。学插花是这位鱼米之乡姑娘的公选课程,为了把理论知识与实际结合,她利用业余时间,自己买花进行实际演练。在浙大,实践、求是也成为一个传统的风气。

  作为浙江大学校训的“求是创新”,诞生于百年前世纪之交,成熟于西迁办学的战争年代。在几经历史变迁、分合之后,“求是创新”已成为浙大百年校魂,激励着求是学子不断前进。

  2006年,教育部推出“国家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浙江大学成为全国10所试点高校之一。当年,浙大共有63个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立项;同年,浙江省推出“新苗人才计划”,浙大首批又有42个项目入选。如今,该计划与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大学生电子、机械、结构、程序设计竞赛,机器人竞赛,创业计划竞赛,“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研作品竞赛等10项学科竞赛一起,构成了浙大培养本科学生探索性学习能力、提高创新和科研能力的课外学习体系。

  “学生创新能力的培育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创新的实践过程,所以科研训练是十分有效地推进研究性学习的手段。”浙江大学校长杨卫说。浙大充分发挥学科和师资优势,建立一批学科竞赛训练基地,并形成富有特色和成效的竞赛组织管理办法,构建了研究型大学本科人才培养的新体系。

  第一志愿 基本录满

  浙江大学招生办有关负责人介绍说:浙江大学今年在北京招生计划与去年基本持平。去年在京招生计划44人,由于北京生源质量好,实际招了56人。在浙江大学老师眼里,北京学生综合素质高、见识广,北京四中、北师大实验中学、人大附中等重点中学的学生很受欢迎。

  学校的招生录取规则是:以计算机事先设定的“分数优先”规则自动投档,不设专业(类)间的分数级差。考生填报专业志愿时,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并参考自己的考分,按意愿填报,各专业(类)间要保持适当的梯度。

  近年来,浙大生源比较充足,一般不会招收二志愿考生。当第一志愿考生人数不足时,学校可录取非第一志愿考生,非第一志愿考生的高考成绩要达到学校第一志愿考生的平均分;生源仍不足时,学校将不足部分的招生计划数调剂到其他省份完成录取。招办老师希望考生填报志愿要慎重。

  浙江大学地处杭州,生活环境优美,治安环境好,教学设施齐全,吸引了众多北京学子前来求学。学生公寓,4人一间,并供应热水,学生生活方便。

  据介绍,浙大毕业生的就业率在全国高校中名列前茅,许多专业的毕业生在国内外继续深造的人数达60%以上。2005年,全校毕业生在国内外深造比例已经达到40%以上,其余的毕业生主要集中在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和北京地区就业。

  毕业生就业好与学校培养分不开。浙大注重学生职业素质和就业能力的培养,各学院把大学生就业培训和教育渗透到本科教学的各环节。从学生入学开始就制定相应的就业培训计划,强化学生就业意识,每年通过生产实习等实践环节,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

  学校还专门构建了学生就业平台,每年组织千余家国内外著名企事业单位到校招毕业生,组织专场招聘会帮助学生落实工作。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1,080,000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