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抢分计划之阅读篇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4月10日 18:12   现代教育报·中考导刊

  说明文阅读复习指要

  考点扫描

  《北京市2007年中考语文考试说明》中,现代文阅读部分涉及说明文阅读的考点如下:

  1.整体感知文章的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的中心。

  2.理解文章段落之间的关系,理清文章思路。

  3.理解重要的词语和句子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思和作用。

  4.对文章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

  5.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五种表达方式在文章中的作用。

  6.阅读科技作品,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

  想一想:已经进入中考复习冲刺阶段的你,是否对说明文阅读考查的题型心中有数了呢?

  我们不妨看看2006年一些省市的说明文阅读中考试题,从中可以发现目前说明文阅读考查的内容和题型发生的新变化。

  想一想:以上每道试题前都标注了不同的符号,分别对应着说明文不同的考点。结合学过的说明文知识,你能发现其中的规律吗?

  复习策略

  1.准确概括说明内容和提取文中信息

  阅读说明文,首先要弄清说明对象的特征,弄清了特征,也就把握住了文章的中心。

  把握事物的特征,可从两个方面入手:

  (1)从标题着眼。有的标题在指出文章说明对象的同时,直接指出了其特征,如《中华瑰宝——太极拳》;有的标题点明说明对象,如《城市视觉污染》,只要关注文中与之相关的说明内容,不难找出说明对象的特征;有的标题则用生动形象的比喻、拟人等方法,如《擦去蒙娜丽莎的岁月痕迹》,理解其修辞方法的含义,会更容易地把握说明对象及其特征。

  (2)从分析材料入手,逐段对说明内容进行概括,然后归纳小结,这样可以使隐含在文中的说明特征显现出来。作者往往会将说明对象的特征在文中明确地指出来,因此阅读中找出这些关键句,对概括特征大有帮助。

  试题举例:见“链接三”第1题。

  解题策略:这是一道典型的涉及文章说明对象的试题,只要结合“城市视觉污染”这一说明对象,从文中找准说明的特征,即可准确作答。

  2.把握说明思路,分析文章材料

  说明思路包括说明的结构和说明的顺序,它是根据说明事物的特征和说明目的来确定的。把握住了说明思路,才能对文章的有关材料进行准确分析。

  说明文的结构从全文看一般为总分式,从段落结构看常见的还有并列式、递进式等。

  说明顺序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时间顺序:以时间先后作为说明顺序,也就是按照事物发展的时间先后安排顺序,这种顺序一般用于说明事物的发生、发展或制作过程的文章。

  (2)空间顺序:说明某事物的构造或建筑物的构造用空间的转换顺序介绍。往往是按照从外到内由上到下由左到右等顺序依次介绍。

  (3)逻辑顺序:说明文在介绍事物的特征、种类、成因和功能时,常按逻辑顺序进行说明。逻辑顺序包括从现象到本质;从原因到结果;从整体到部分;从概括到具体;从特点到用途等。

  试题举例:见“链接一”第2题。

  解题策略:此题的解答只要抓住第③段与前后文之间的层次联系,就可以迎刃而解了。

  3.理解说明方法在文中的作用

  常见的说明方法有:列数字、举例子、下定义、分类别、作比较、打比方、画图表和引资料。一篇说明文往往根据实际需要采用不同的说明方法,有时单独使用,有时几种方法综合使用。

  分析说明方法,首先要准确辨析其类别,然后根据文章或文段的说明特征分析其作用。由于采用说明方法是为了更好地说明事物和事理的特征,因此只要能准确把握住说明对象及其特征,就可以很容易地说清说明方法的作用。

  如果一句话或一段话综合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分析其作用时,还要注意区分主次,明确哪一种是主要的,以便更好地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

  试题举例:见“链接二”第2题。

  解题策略:这是比较常见的说明方法的考查方式。结合本段的说明对象和特征,即可准确作答。

  4.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赏析说明语言的严密性

  说明文的语言主要体现为科学严谨,阅读时要有意识地关注语言运用的问题,如:从词语的选择、更换、增删、调动等变化来分析说明文语言的准确、生动、平实的特点。笼统地说,说明语言的准确性关系到说明内容的真实与科学。

  说明文中常会使用到一些术语以及代词、特定语,对这些词语理解正确与否会影响到对全文的理解。因此,中考中对此类词语理解的考查也较为普遍。

  试题举例:见“链接四”第3题。

  解题策略:解答此题,要根据文段的说明内容和具体句意推断词语的含义,切不可仅从字面理解。

  5.运用文中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考查与选文相关的知识迁移能力已成为近年中考说明文阅读的亮点题型。此类题目大多属开放性试题,需要我们根据要求,调动知识储备,结合文章内容和生活实际,进行创新联想,同时对语言表达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试题举例:见“链接四”第4题。

  解题策略:首先读懂题干要求,本题要求写出三项内容:①列举现象,②写出办法,③拟广告语。作答时紧扣这三项内容,注意列举身边的现象,写出有针对性的办法,设计简洁明了、主题突出的广告语。

  把握议论文的论点和论据(上)

  北京市大兴区教师进修学校 李学栋

  议论文是通过证明或反驳,直接阐述道理,表明作者见解或主张的文章。其目的是分析事理,阐明自己的观点和主张,以理服人。

  -①论点是作者对所议论的问题所持的见解和主张。论点应正确、鲜明。文中的分论点是中心论点的道理论据。

  ②论据是用来证明论点的根据(事实和道理)。论据应典型、确凿。

  -议论文的中心论点是文章中心的一部分,文章中心还包括写作目的等。

  读懂议论文只需“两步”

  第一步 粗读文章

  (一)审题

  大多数议论文的题目和论点都有关系,分析题目对于把握文章论点是很有帮助的。

  有的题目只提出议论的问题,如《发问的精神》;有的只指出文章的议论范围,如《关于写文章》——对于这类题目的文章,在阅读时要注意找出作者议论的中心是什么。

  有的题目直接点明作者的看法,如《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对这类题目的文章,要在阅读时牢牢地把握住题目去领会全文。

  有的题目是寓言名字、成语或诗句,如《愚公移山》——对这类文章就要首先弄清寓言、成语、诗句本身的含义,以便阅读时正确领会文意,找出文章的论点。

  还有的标题明确提出了作者要批驳的观点、如《“友邦”惊诧论》——见到这类题目,在阅读时应注意分析作者是怎样运用批驳错误论点和批驳错误论据等方法,阐明自己正确的主张和见解的。

  1.对标题进行语法分析,找出标题的重点。

  2.估计文章议论的类型(立论、驳论)、议论的内容。

  3.估计文章的论点是什么。

  (二)理清思路

  1.标出自然段序号。

  2.边读边概括段意,并分析段与段之间的关系。

  3.在分析段与段之间关系的同时,划分层次。

  4.写出简单的结构图,初步确定文章的中心论点、分论点和论据,大致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

  第二步 精读文章

  精读的目的是读懂议论文,读懂的标志是:

  1.准确找出文章的论点,弄清作者在文中的主张和见解。(复杂议论文有中心论点与分论点)。

  议论文引出论点的方法因文而异。有的开门见山,开头点明论点;有的先讲故事或举事例,接着条分缕析,最后水到渠成,归纳出论点;还有的论点含而不露,全篇渗透,让读者自己去归纳;更多的文章题目就是论点。这些都是找论点时可以借鉴的。

  2.找出论据,弄清作者的主张和见解是靠什么站住脚,说服人的。

  首先要排除议论文中的非论证部分,如说明、抒情以及号召类的内容。对于文中的叙述要分析它们是作为证明论点的材料,还是介绍背景的文字,前者要保留,它可能是事实论据,其他的排除,这样找论据就容易一些了。

  其次,从留下的材料中寻找哪些是被证明的,即论点。哪些是为进行证明而写的,即论据。

  最后将论据提出,并按照文章的内在联系把它们按不同层次排列起来。

  3.分析论证过程。分清论点和论据之间的联系,这种联系就是论证,即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这个过程在逻辑上称为推理,如归纳推理(从结构上看由分到总),演绎推理(由总到分),归纳、演绎推理结合(由总到分再到总)。而论证过程中运用的方法就是论证方法。在精读文章时应认真分析论证方法的具体作用,这不仅有助于我们了解议论文的论点、论据,更有助于我们感受到议论文的强大论证力量,从而加深对议论文内容的认识和理解。

  4.对论证性强的语言要能体味它准确、严密及强烈的感情色彩。这里除了要对词语进行分析,还应注意排比、反问、反语、反复等修辞方法所起到的加强语势的作用。

  在精读过程中可选重点段进行分析,其方法与对篇的阅读相同,重点可以缩小到就某一两点来仔细分析使自己确实有所得。

  问题释疑一 如何概括议论文的论点

  论点和论题不同,论题指议论的问题,论点则以论题为前提,对所议论的问题有所理解和认识,发现了值得议论的方面,并对此形成了自己的看法和结论。

  ★议论文只有一个论点

  一篇议论文只有一个论点,有的议论文在提出中心论点以后,又设几个分论点。分论点是为阐述中心论点服务的,它们或是中心论点的几个要点,组合起来就是中心论点,或者可以被当作证明中心的论据。

  ★论点要正确、鲜明

  文章的论点首先要正确、鲜明。所谓正确,就是要符合客观实际;所谓鲜明,就是立场、态度要分明,肯定什么,反对什么,需要清楚明白。因此,论点一般用肯定的判断句来表述。

  ★论点位置不固定

  议论文的论点位置没有一定的规定,它可以出现在标题里,可以在引论部分,也可以出现在本论或结论部分。一般说来,论点往往在文章的开头部分。

  ★概括论点的形式和方法

  议论文的中心论点,有的可以用文中现成的句子表述,有的却没有现成的句子,要靠读者自己去理解、归纳。

  这种题型在考查形式上分为提取与归纳两种。提取是指在文章中,作者针对所论述的问题直接表明了自己的观点,只需学生从原文找出即可;归纳是指作者对所论问题并未直接表明观点,需要学生结合自己的理解进行准确总结。对学生而言,这两种不同类型的考查,归纳要比直接提取有难度一些。

  具体的归纳方法有下面5种:

  1.明确论点的基本表述形式,根据其外在特点及在文章中出现的位置来大致确定文章中心论点。

  2.结合文章论述对象,分析作者论述角度,准确找出论题(问题式论题),根据自己的回答来提取或归纳文章中心论点。

  这种方法对于归纳文章中心论点更为行之有效,我们不妨以下面的例文加以说明:

  数学是一门非常有用的科学,我想同学们一定都知道。我们要建设祖国,保卫祖国,必须有数学知识。数学是一切科学的助手。我们掌握了数学,才能直入科学的大门。在日常生活里,我们也到处用数学。我们现在学的算术、代数、几何,都是数学里最基本的部分,都应当学好。

  数学的用处还不止这些。加里宁曾经说过:“数学是锻炼思想的体操。体操能使你身体健康,动作敏捷;数学能使你思想正确、敏捷。有了正确、敏捷的思想,你们才有可能爬上科学的大山。所以,不论将来做什么工作,数学都能给你们很大的帮助。”

  数学很难学吗?

  以我自己来说,我在小学里,数学勉强及格。初中一年级的时候,也不见得好。到了初中三年级,才有了根本的改变。因为我那时候认识到这一点:学习就是艰苦的劳动,只要刻苦钻研,不怕困难,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旁的同学用一小时能解决的问题,我就准备用两个小时解决。是不是别人一小时的工作,我一定要用两个小时呢?那也不见得。由于我不断地刻苦练习,后来别人要花一小时才能解决的问题我往往只要用半小时,甚至更短的时间就解决了。

  可见,只要不怕困难,刻苦练习,就一定能学好数学。

  【分析】 本段文字的前两段是从“数学的作用”来进行论述的,而后由第三自然段“数学很难学吗?”这样一个设问句引起论述,第四段用一个具体的事例来对“是否难学”加以论证,最后得出结论“只要不怕困难,刻苦学习,一定能学好数学”这样一个观点。很明显,整篇文章是从两个角度来论述的:一个是“数学”本身,一个是从“学者”的态度来论述,如果还采用简单的提取法来确定论点的话,肯定会出现以偏概全的错误。

  3.通过论据尤其是事实论据的内容归纳来猜测论点。论据是对论点的证明,同学们有时对文章的中心论点无法确定,但对于文章中所出现的故事性很强的事例则理解较深刻,因而,我们可以先对文中的一些事实论据进行内容概括,分析概括后的论据内容包含哪些信息要点,然后再从原文中找出与自己归纳的文字的信息要点相对应的语句。下面我们仍以具体的例文加以说明:

  实现理想,就是要有坚强的意志和顽强的毅力。“自古英雄多磨难”。古今中外大凡有作为的人,大都经历和战胜过许多困难和逆境、挫折和失败。他们或家境贫寒、重病缠身,或倍受压抑、残酷迫害,等等。例如曹雪芹的名著《红楼梦》,是他在贫病交加的状况下写成的;奥斯特洛夫斯基十多岁做工,只念过三年书,23岁时全身瘫痪,但他身残志坚,克服了难以想像的困难,终于写成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部名著;我国古代历史学家司马迁,为李陵说了几句话,被汉武帝处以宫刑,毁身败誉,身心受到了极大摧残,但他以历史上的圣贤为榜样,发愤著述,完成了著名的史学著作《史记》,给后人留下了我国第一“通古今之变”的通史。

  【分析】 由于受到一些习惯的影响,同学们很容易认为本段文字的第一句话就是文章的中心论点,但仔细分析一下就很容易发现问题。以文章中的任意一个事例为例,“曹雪芹贫病交加完成了《红楼梦》”。“贫病交加”表明他身处困境,“完成《红楼梦》”表明他终有所成,这个事例中所表现出的信息要点恰恰印证了“古今中外大凡有作为的人,大都经历和战胜过许多困难和逆境、挫折和失败。”这句话。而且,“自古英雄多磨难”这句话也证明了该句。由此便可以看出以第一句话为中心论点是不确切的。

  4.通过对分论点的总结来分析中心论点。分论点对中心论点可以进一步阐释,所以我们通过确定分论点,然后将其内容进行全面总结,就可能判断出文章的中心论点来。分论点往往出现在论证过程段落的段首。

  5.结合文中具有总括特点的提示性字眼确定文章的中心论点。

  问题释疑二 如何确定论据类型及归纳论据内容

  这个题型实际考查学生对论据所包括的内容的判断,因而,只要我们熟练掌握各种论据中所包含的不同的内容,就不难判断文章中究竟运用了哪种论据类型。事实论据中的“现象”应引起我们的注意。同学们在理解事实论据时往往忽略了对一些“现象”的判断,而“现象”实际上是对一些事例的概括。另外,对于一些假设的事例或现象应注意,不能把它们当成事实论据来对待。

  论据内容的归纳是一个很典型也很重要的题型,尤其是对事实论据的内容归纳。一些大篇幅的事例在议论文中的出现,无疑对论点起到了证明的作用,但针对提出的“文中运用了哪几个事实论据”这样的问题,我们不可能将所有的事实论据全部抄写下来,因而概括便显得尤为重要了。那么我们在进行事实论据内容概括时,应注意什么呢?要注意内容的概括与文章论点中的要点相对应。也就是说,文章论点包含几层意思,概括出的论据内容必须与之相对应才可以。

  问题释疑三 提炼论点需注意哪些方面

  1.提炼论点应注意防止片面性,论点表述要全面。

  片面,就是有些论点只涉及了文章部分论据所证明的对象,而不是全文所有论据所证明的对象。如《说勤》一文,第3段首句“勤出成果”只是本段中“马克思”、“司马迁”、“歌德”、“陈景润”、“上海一个女青年”这些事例所证明的论点,因此,它只是第3段的论点,而不是全文论点。它只是用来证明全文论点“事业的精神造诣来源于勤”的分论点之一,是这一中心论点的论据。如果把某一段的论点(即分论点),当作中心论点就片面了。所以提炼论点时,要特别注意防止犯这种片面性的毛病。

  2.提炼论点应注意防止含糊性,论点表述要明确。

  含糊性有四种表现:其一、把论题当作论点。论题只是作者要论述的问题,它没有作者具体的见解或主张。如《理想的阶梯》这只是个论题。到底什么是理想的阶梯,并没有明确的回答。只有“奋斗是理想的阶梯。”才是作者对“理想的阶梯”这一论题的见解,才能作为论点。其二,论点中有代词,指代不明,内容含糊。如《纪念白求恩》第2段中“每个共产党员都要学习他”是作者的主张,符合论点定义的要求,但“他”指代不明,又没有学习的具体内容,所以太含糊,不能作论点。结尾句“每个共产党员,一定要学习白求恩同志这种共产主义者的精神。”也是作者的主张也符合论点定义的要求,但句中“这种”指代不明,也不能作为论点。必须明确指出:“每一个共产党员,一定要学习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共产主义精神。”才是准确的论点。其三,比喻句作论点,内容欠明确。因此,一般不用比喻句作论点。其四,疑问句作论点,内容含糊。有些递进式结构的议论文或选段,往往在结论处以反问句作结,这固然就是全文或选段的论点,但不符合论点定义的要求。因此,要将这样的反问句变成陈述句才可作为论点。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更多信息请访问:新浪中考频道 中考论坛 中考博客圈

点击查看新浪网考试频道与《现代教育报·中考导刊》共建专栏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4,170,000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