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高考最后冲刺阶段怎么做称职的考前父母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4月11日 10:30 都市女报
今天是2007年4月11日,距离2007年高考还有56天! 在高考最后的冲刺阶段,考生们紧张地复习备战,家长们也想把孩子的身心调整到最佳状态。但怎么做对孩子最好,许多家长却不甚明了。这里我们特意为“考爸”“考妈”们开了一期特训营,教您做称职的高考后勤部长。 A 巧吃喝 给孩子一个好胃口 高考备考进入冲刺阶段,父母总担心孩子吃不好,就给孩子成箱地购进营养品,一日三餐精益求精,夜里还得加一顿夜宵。可是这样费心照顾,孩子却时常肠胃不适、消化不良,这是为什么呢? 营养专家提醒,家长们一定要走出四个备考阶段的饮食误区: 误区一:考前集中进补 保健品不是万能的,而且如果考生对保健品不吸收、不适应的话,还会导致腹泻、过敏、感冒、上火等病症。如果确实愿意给孩子吃,要注意适度。 误区二:肉类唱主角 如果考前每天都是大鱼大肉,孩子的肠胃并不一定习惯,弄不好,反而导致腹泻、食欲不振等现象,而且吃得过杂反而容易造成肠胃疲劳。专家建议考前饮食应清淡低脂。 误区三:主食不吃没关系 一些家长认为肉、蛋、奶营养高,主食吃不吃没关系。备考时孩子每天大量用脑,而葡萄糖是大脑活动的惟一能量来源,体内的糖不足,就会出现脑袋发懵的状况。糖主要来自碳水化合物,也就是粮食,所以早餐不能光喝奶,一定要吃粮食。 误区四:食谱大变样 有的家长喜欢在大考前夕为孩子准备特别的饭菜,事实上,考前大换食谱是考生饮食的大忌。原因在于食谱变化大,肠胃需要一定的适应期,这反而影响身体状态。日常的生活规律最好不要改变,应当保持平常饮食。 大考前,孩子的饮食必须遵循三条原则:多吃谷物,供给充足能量;要吃鱼、肉、蛋、奶、豆、蔬菜和水果,保证营养均衡;参加体育活动,避免盲目节食。 相关链接: 合理安排考生饮食 按照考试时间安排就餐时间。早餐要在考前一个半小时进食,半小时吃完后,还有1个小时的时间,可以让考生从进食的兴奋状态转移到考试学习的兴奋状态。 食物安排上,最好要清淡和色香味俱全。要变化烹调方法,让孩子进食愉快。 就餐前喝少量的汤或者少量的白开水。先吃新鲜的蔬菜,然后再吃主食和其他菜。饭前喝汤的做法,有利于考生从学习兴奋状态转移到进食的兴奋状态。 注意加餐。考生学习得比较晚,两餐之间需要加餐。比如晚餐后到睡觉之前,喝一杯牛奶,吃点饼干、面包或者坚果。 B 会休息 让孩子有个好精神 考前冲刺一定要保证良好的休息,这样孩子才能有旺盛的精力和积极的心态,保证最佳的发挥状态。千万不能让孩子变成钉在写字台前的学习机器。 家长可以陪孩子在零碎时间健身,选择慢跑、做操、打羽毛球、踢毽子这些时间较短、运动负荷不太大的活动,对缓解复习疲劳很有好处。另外听音乐对改善心情也很有好处,优美动听的音乐可使人体内产生一种叫乙酰胆碱的化学物质,对改善大脑功能、增强记忆均有裨益。 专家提醒,高考冲刺阶段,家长一定要提高孩子的睡眠质量。 睡足。高考一个月前,考生应该保证每天7-8个小时的睡眠。晚上学习不要超过11点,因为学习挤占睡眠时间太多,大脑得不到应有的休息,就会影响反应敏感度、记忆力、思维能力,也影响人的心理情绪。 守时。睡好的要诀就是守时。有些学生形成了晚上“开夜车”、白天睡觉的习惯,而高考安排在白天,正是这类考生最不清醒的时间。应在临考前一两周内坚持晚上10钟前睡觉,早上6点钟起床。一般情况下,有午休习惯的考生应该坚持午休,没有午休习惯的考生不要强迫自己午休,一切都要坚持习惯。 睡好。考生睡觉后,家人不要大声喧哗,也不要频频到孩子房中“观察情况”。 相关链接: 孩子失眠该咋办? 如果孩子真的被失眠困扰,家长也不要太苦恼,这里有不错的应对方法。 第一.轻视失眠。失眠后,不要有“求睡”心态,身心放松,睡意反而会不期而至。 第二.睡觉不要想功课。上床之前半小时应在安静中度过,不要看书、想问题;上床后,要排除一切杂念,不要思虑复习或考试。 第三.诱导睡眠。上床后熄灯,躺下仰卧,做一次舒畅的深吸气,然后徐缓地呼气,默念数字,以便将考试的焦虑赶出大脑。也可以想象自己很舒服,像漂在水面上,很快就可以入睡了。 C 勤减压 还孩子一个好心情 家有考生,做家长的都会给予额外的关注,有的不惜重金,精心为孩子选择家庭教师;有的四处寻方问药,为孩子滋补身体;还有的身先士卒,每天为孩子做陪读……家长的用意绝对善良,但这种关注给考生平添了压力。在这个非常时期,家长们一定要打开孩子的压力阀,勤为孩子减压,让孩子轻装上阵。 家长应该这样做: 愉快沟通。家长要有足够多的耐心听孩子的诉说,一些小事上,不要企图说服孩子,只要耐心倾听表示理解就可以了。 营造环境。一个整洁、安静的学习环境有利于放松心情,缓解学习压力。父母帮助孩子把教科书、教辅、笔记、试卷分类放好,各类物品以科目标记,按顺序摆放,并要求孩子用后放回原处。 积极暗示。父母积极的行为,会使孩子产生良好心态,为他们的高考加分,考前一个月,家长应该挺胸、抬头、大步走,给孩子一种轻松、自信的感觉。 联系老师。孩子白天在学校里学习,由老师引导;晚上回家做作业,则由家长陪伴。因此,家长和老师都缺乏对孩子心理上全面的了解,需要彼此多联系、多沟通,才能共同做好孩子的心理工作。 减压要“先行”。各位家长要保持正常的期望心理,接受孩子的现实表现、现有能力,不要期待孩子的成绩能“一日千里”。 家长不该这样做: 陪读。父母请假陪读容易使孩子产生心理压力:父母这么关注我,我考不好怎么办?而且整天处于父母的“监督”下,孩子也会感到不自在。 加压。有的家长为了孩子能好好学习,喜欢在孩子面前说“现在距离高考还有多长时间”、“你的成绩又怎么样”之类的话。这样会让孩子心情烦躁。 攀比。有的家长总是不自觉地将自己的孩子与别人的孩子进行比较,比如模拟考试结束,打听别人孩子考多少分,这样孩子会更加紧张、不自信。 唠叨。不要总去问孩子:作业做完了吗?什么什么复习完了吗?高三的学生对这些基本问题心里都有数,父母的唠叨对他实际是一种干扰。 文/宋伟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发表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