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8年4次重大调整 江苏成高考改革时代难得的样本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4月12日 10:26 中国青年报
4月9日的学业水平测试一结束,江苏省49.6万名高二学生随即换上了新课表——除了两门选修课程和体育课之外,在高考前他们只剩下语文、数学和外语。 去年在全国范围内引发讨论的江苏高考新政已正式实施,这套突出了基础学科地位的高考方案被认为颠覆了“传统高考”。实际上,江苏省自2000年实行“3+X”高考改革以来,单从高考科目设置上,8年来已历经4次重大调整。在改革力度与频率上,即便是第一批实行新课改的广东、海南、山东、宁夏等4省区也不能与之相比。比如宁夏今年将要实施的“3+小综合”已经是江苏8年前的老方案。广东2007年的高考方案因为“选考科目的公平问题”备受争议,而类似的考法在江苏已经实行3年,且行将废止。 根据教育部的计划,2010年以前,全国所有省市都将实行高中课改,与之配套的高考改革也势在必行。对所有“摸着石头过河”的高考政策制定者以及一线的高中老师、学生来说,江苏的几次变革无疑是“高考改革时代”难得的样本。 物理化学成“副科”新方案公示众口难调 江苏的新高考方案直到今年3月14日才得到教育部的正式批准,在此之前是长达半年的争论。 2006年9月22日,江苏省教育厅公布了该省2008年高考方案,方案中首次提出“3+学业水平测试+综合素质评价”模式。高校录取时,将按语数外3门统考成绩划定省控线,各高校再参照考生的学业水平测试等级和综合素质评价录取。 与高校录取挂钩的“学业水平测试”很快成了争议的焦点。江苏省教育厅负责人认为,此举将改变过去高考“一考定终身”的弊端,高考彻底成为一个动态的过程。同时,学业水平测试也迫使中学开足所有课程,从推进素质教育的角度看算是比较“狠”的一招儿。 尽管方案设计的初衷是希望“全面评价学生,各科不可偏废”,但是在高校录取中,“统考3科的成绩”与“学业水平测试等级”的权重明显不可同日而语。这在无形中把学科分成了三六九等。 首先对此提出异议的是江元生、陈懿、陈洪渊等5名中科院院士,2006年8月,即方案公示前,他们就联名向江苏省教育厅寄出了一份建议书,指出如果把物理和化学降为“副科”,只以等级划分,会导致中学生对物理、化学不重视,不利于高校选拔培养科技创新人才。 “物理最能反映一个学生对物质世界规律性的认识,可以考查一个学生的思维能力、动手能力、概括能力和推理能力。”南京理工大学校长徐复铭随后也建议有关部门在制定方案时“三思”。 由此延伸出的话题是“谁会因为新高考方案受益”。启东中学校长王生认为:新高考方案呈现三大特点:一是高考统考语数外3门,两门语言类课程,文科比例加重了。二是城市学生和农村学生比,城市学生见多识广的优势将会得到体现。三是女孩和男孩比,女孩在语言学习等方面有较大的优势,而男生通常在数理化、逻辑思维方面的特长得不到发挥。很多人由此得出结论“新方案将有利于城市考生和女生”。 “真是众口难调,苏北学生说经济条件好的苏南学生占便宜,男学生说女学生文科好占便宜。理工院校的教授抱怨,理科被弱化了会造成人才的结构性失调;文学院的老师却拍手称快,说重理轻文也该降降温了!”南京市招办一位负责人说,“争论是必然的,高考涉及面太广,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立场,要在各方利益中找平衡确实不容易”。 在广泛征求意见之后,江苏高考方案最终还是作了调整:外语总分从150分降到120分,语文、数学总分各增至160分,所有选报理工科专业的考生必须选修“物理”。此外,原方案中的3次“高考”简化为两次,选修科目等级被细化,填志愿的“门槛”也按照建议被抬高。 方案经教育部批准后,在北京参加两会的江苏省教育厅厅长王斌泰感慨道:“2008年江苏高考方案是全社会共同努力的结果。” 8年调整4次 一年几十万学生“摸着石头过河” 不过,在采访中,不少来自一线的教师认为,此次高考改革方案“公示后的调整”也只是在原有决策下的微调,在实际操作中是否公正、合理尚需时间检验。“至少现在看来,对确保学生全面发展是有利的。”盐城中学居正中老师说。 “从2000年开始,江苏高考方案8年来已经改了4次,包括‘3+小综合’‘3+大综合’‘3+1+1’,还有就是现在的新方案。经常快到高三了,新的方案出台了,学生连一套高考真题都找不到,一年就有几十万名学生一起摸着石头过河。”一位语文老师表示,现在学生和老师最怕的就是高考政策不稳定。“很多人不理解,如果一套高考方案的生命周期只有两年,能说这套方案是成功的吗?” 南京理工大学校长徐复铭也表示,在当今的国情下,高考仍是一种最公平的选拔手段,因此改革是必要的,但不能过于频繁、轻率。“从江苏这几年的高考改革来看,是有点过于频繁了,中学老师、学生和家长都感到无所适从,高校在选拔人才时也时常感到为难。”徐复铭说。 一位物理老师给记者举例,江苏省从2002年实行的“3+大综合”,“大综合”即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政治6门课出一张卷子,初衷是为了打破文理分科的弊端,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结果实施起来却发现,学生要同时抓9门课,负担太重,而高校在选拔人才时也较难区分学生的特长。 于是,“3+大综合”只实施了一年,2003年起,江苏省开始采用“3+1+1”模式,除语数外3门之外,考生可以在物、化、生、历、地、政6门中任选两门,一共15种组合方式。结果不仅中学组织教学困难,高校录取中更是遭遇了“选考科目的公平问题”——因为各学科难度无法统一,学生选科不同却又统一划线,那么必然有学生会觉得吃亏。比如从某年全省平均分来看,物理比地理低了20分,于是不少学生趋易避难,也相继出现了“生物+地理”这类奇怪的组合。 “2005年,我带高三的12个理科班,有6个班学生物,4个班学化学,只有两个班还在学物理。高二13个班中只有3个班正常学物理,其余班级为了应付会考,每周仅上一节物理课。”这位物理老师眼看着“物理”在高考指挥棒下沦为“副科”。 据南京市招办一位负责人介绍,这几年一些高校为了在江苏选拔到理工科人才,只能自己设限。比如北大、清华要求理科生必须选物理,本一院校要求理科生必须从“物、化、生”中选两门。“最后很多本二学校招到的理工专业的学生都是学文出身,到了大学要先补一个月高中物理。”这位负责人说,这也是此次江苏高考新方案中要规定“报理工科必须选修物理”的原因。 在此次高考新政出台前,一家南京媒体专门召集了10名高校招生人员和10名中学一线教师评价此前的高考模式,结果,在高校招生人员中,有7人推崇“3+小综合”,有两人认为上世纪90年代全国统一实行的文理分科考试最佳。 “其实在现阶段,想找到尽善尽美的高考模式确实很难。”原教育部考试中心主任赵亮宏评价说,即便是现在大多数省市实行的“3+小综合”也存在弊端,比如该模式侧重考查的学科间综合能力,所涉及的知识却只是几个学科的边缘内容,无法客观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从这些年改革的情况看,或许应该从改良考试内容上多下功夫”。(记者:蒋昕捷)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发表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