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校长谈高教:高考改革要从长远看(图)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1月28日 09:04   钱江晚报

  高考改革要从长远看

  问:高考制度一直为社会所诟病,您如何看待?

  答: 中国目前还不可能取消高考。高等教育是选拔性的教育,不可能人人都上大学,包括美国也是这样。既然是选拔性教育,就要有区分度,就要有合适的考核办法。

  但高考制度要改革,考试的形式也可以多样化。促进高等教育公平的策略之一就是稳步改革高考招生制度。从长远看,应该实行以考生与高校相互选择为主、政府计划调节为补充的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分配制度。但这需要一个过程。在近期,我认为应该继续改革高考内容、科目和方式;应进一步扩大高校自主招生权,增加自主招生比例,以此来推动高考招生制度改革;同时要建立政府对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分配的监管机制。

  总之,要稳中求改,稳中求进。今年的调整看起来和去年差别不大,明年的看起来和今年的差别不大,但5年后回头去看,变化就很大了。

  中学教育,别分文理科

  问:现在我们同学都不会玩了,听不懂高雅音乐,不会写毛笔字,也不了解历史,你认为要怎样加强基础教育和人文教育?

  答:高等教育和基础教育有密切联系,大学和中学要互动起来。现在中小学正在实施素质教育;大学也在加强通识教育,宽口径招生,宽口径培养,许多学校大一新生都不分院系、专业。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要解决的问题很多,如文理科分班问题等,应该深入思考研究。

  国家建设需要创新性人才,我认为学生要成为创新型人才,除了广博的知识基础、发达的智力能力、自由发展的个性和献身精神之外,很重要的就是思维方式的养成。学文科的擅长于形象思维,学理工科的擅长于抽象思维,但想要创新光靠一种思维是不行的,必须要把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完美地结合在一起。牛顿受到

苹果从树上落下来的启发,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首先靠的是形象思维,靠一种灵感、潜意识,然后通过缜密的抽象思维证明它。

  再举个例子。现在许多大学在所有的一年级本科生进校后,不管是学文科还是学理科都要开出一门课程,有的学校叫做生命科学与技术导论,有的学校叫做生物学概论,这门课对于很多学生在本科4年期间,甚至在他们工作后的一段时间,不一定有直接的作用。为什么要学?因为在当代社会,信息增长速度很快,知识更新周期缩短,我们大学培养的学生,即使读到博士,也不可能是一次性的、终结性的培养,因此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提高他们的适应能力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另一方面,科学是有其自身发展规律的,我们可以预见到本世纪在生命科学和技术领域肯定会发生影响人类生产、生活和学习方式的重大变革,但是又不可能预测到哪年哪月在哪个学科分支会发生什么样的具体变革,这就需要早做准备!在校期间让学生对生命科学和技术的基本概念、基本方法和前沿发展趋势有所了解,这样毕业之后,一旦遇到由于生命科学技术重大突破带来变革的时候,他们就知道怎么去应对,就不会感到束手无策,无所适从。

  我的第一身份是教师

  问:目前有的一流大学,重研究轻教学,有的课程挂在网上,但是没人上课,您怎么看?

  答:刚才主持人介绍了我的很多头衔,我最喜欢其中两个字:教师!作为一名大学教师,首先要承担教学和人才培养工作,否则就和研究院的研究员没有区别了。北师大的教师中75%是博士,必须要给学生上课,这也是晋升职称的必要条件之一。现在高校中确实存在重科研、轻教学,重论文、轻教材,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这些问题的解决要靠政策导向,必须统筹考虑竞争机制,评估指标体系和方法要科学合理、符合规律。比如像教师发表论文的问题,作为教师对论文应该有要求,但我们对教师是3年一考核,不是每年都搞,因为搞研究需要积累;同时我们也对教学工作的质和量提出明确的要求。

  最近我看了《科学》杂志上的一篇文章,其中一位作者是教育学教授,另一位是统计学教授。他们对中学生的理科课程学习和大学生物学人才培养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跟踪了一批学生,将他们的中学课程成绩和大学相关课程成绩进行了定量化分析,取得了很有价值的结论,这个例子说明,教学研究一样能出高水平成果。

  于丹把论语请出象牙塔

  问:怎么看待“于丹走红”现象?

  答:我认为任何一种文化现象的出现都有它的背景,也有它的必然性。于丹教授是我们北京师范大学艺术和传媒学院的教授,也是我们学校的优秀教师。对待这种现象,我个人有两点看法:

  第一,国家的发展既需要哲学和社会科学工作者潜心做研究,另一方面也迫切需要一批研究人员做好社会科学普及工作。于丹教授在“百家讲堂”上谈学习论语和庄子的心得,我认为她的最大贡献在于让中国的传统文化精粹走出象牙塔,用大众化的语言介绍给平民百姓,而且重视和构建和谐社会相结合。

  第二,现在社会上对她的评价颇多,我都注意到了。一是针对她的一些观点,一是所谓学术性问题。我觉得人文社科和自然科学的评价标准不完全相同,自然科学的答案往往是唯一的,而人文社科的一些观点本身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从学者个人的角度对一些问题发表观点我觉得应该采取宽容的态度。当然她毕竟比较年轻,还需要不断的积累和提高。至于学术性的问题,我建议到北师大听于丹开出的有关课程。我相信如果按照她在

百家讲坛上那样讲课,可能早就被学生轰下讲台了;反过来,如果像给研究生上课那样去电视上讲,估计也没有什么人听了。

  给独立学院一点时间

  问:请您谈谈独立学院在中国高等教育的地位和作用?

  答:这是一个很敏感的话题。大部分独立学院是在水平较高的普通高校的基础上举办和发展起来的,是本科层次的高校,北师大在珠海也与当地市政府联合举办了一所。独立学院的出现为中国高教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前边已经谈到,我们迫切需要拓展优质高等教育资源,而如果白手起家办一所高校,需要从高自考助学辅导开始,经过若干年取得大专学历授权,再办若干年才可以申请本科学历授权,非常不容易,这是符合高教和高校规律的,但却满足不了老百姓对高等教育的要求。独立学院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当然还有社会力量投入、学校自身发展需求等原因。现在全国有300多所独立学院,从办学体制、管理体制、资产构成,到专业设置、培养模式、课程设计,形态各异,问题也不少。我觉得应该给他们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去试验探索,让社会给予评价和检验。关键是要规范管理,保证质量。(本报记者:俞熙娜 整理:唐光峰)

[上一页] [1] [2]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