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北京大学传统:陆俭明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4月22日 00:02   北京大学新闻中心

  陆俭明

  我是1960届北大中文系的毕业生。当时领导上把我们这一届毕业生看作是新中国第一届按党的新的教育方针由中学培养到大学本科毕业的大学毕业生,为显示新中国教育制度的优越和教育的成功,要求我们一毕业就上讲台,至今已53个年头了。在燕园从教53年,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使我能比

  较自觉地像自己的老师那样去做学问,去做老师,去教学生。说到学术传统,我自己觉得,“求实、严谨、创新”和“学术民主、对话平等”,就是我们的学术传统。王力先生“例不十,法不立”的教诲,朱德熙先生“写篇文章脱层皮”的感受,数十年始终萦绕在耳边。1986年我和郭锐参与由朱德熙先生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现代汉语词类研究”。现代汉语词类问题是个老大难的问题。朱先生一再强调,要改变以往只是在理论上打转转的做法,一定得一个词一个词地考察。朱先生亲自带领我们对2万多个词,一个一个地进行考察,并详尽描写每个词的语法功能,最后与计算语言研究所合作编写出版了中国第一部《现代汉语语法信息词典》(1998年出版电子版与纸质版)。这部带有创新性的《现代汉语语法信息词典》在国内外计算语言学界影响很大,现已成为国内外中文信息处理学界的必备的工具书。而在平时的学术讨论过程中,朱先生总是平等地和我们讨论问题,并一再要求我们这些晚辈对他所提出的新的看法提出挑战性的意见,他一再说:“一定要想,能不能找到例外。”即使后来朱德熙先生出任了北大副校长、全国人大常委会常委,在讨论学术问题时,也还是这样和我们平等对话。不光是朱先生,汉语专业的其他老先生也都是这样。这种求实、严谨、创新的学术传统,这种平等对话的学风,深深的影响着我们。

  与学术传统相关联,我们中文系还有一个优良的教学传统,那就是老教授都面向本科生开课,而且比较开放。我当年在汉语专业做学生的时候,给我们本科生开课的都是当时全国乃至世界顶尖的教授。文学的课程由游国恩、林庚、吴组缃、王瑶、杨晦这些先生给我们讲授,语言学的课程由王力、魏建功、袁家驊、高名凯、周祖谟、朱德熙、林焘等先生讲授,这个传统一直保留到现在,没有中断过。而教授的许多新的研究成果,往往先在课堂上讲给学生听,而后成文发表。这使学生在学习阶段就能在课堂上领略到老师最新的研究成果。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点击进入查看更多教育考试的精彩内容~~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