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河南补习学校使出鲜招抢夺高分复读生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7月11日 11:00   河南报业网-大河报

  关键词:挖空心思补习学校使出各种鲜招“抢夺”高分复读生

  “复读学校各显神通争夺复读生,特别是高分学生。”郑州国华高考补习学校校长张军坦言,学校之间争夺高分复读生的做法早已不是秘密。

  据记者调查了解,某补习学校为了多招复读生,向全省派出150名招生老师,每个市设一名总负责人。除了向每一位招生老师下达招生任务外,为了多招高分学生,每位老师必须在一个县招一名分数达到一本线的复读生。每个市的招生总负责人须招一名距清华、北大线20分左右的复读生。这些硬任务与老师的工资、奖金挂钩。

  北大附中河南分校的一位招生老师告诉记者,他们校今年复读班,计划招生850人,收费标准为每生2.5万元。学校从6月20日开始招生,现在已经有730人报名。学校为了吸引生源,推出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分数在590分以上复读生,只需要交4000元就可以到学校复读;考生分数在610以上,学杂费和生活费全免。明年学生如果考上清华、北大,学校再奖励学生4万元。

  郑州实验、郑州新世纪、郑州国华,三所补习学校的一年最低学费为9800元,招生计划分别为1000人、5000人、5000人,截至昨天,三所学校均已完成招生计划的三分之二。

  郑州志达高考补习学校的学费,收费标准为每位学生为7800元,该校今年计划招生约1000人,现已完成了计划的一半还多。

  关键词:生源“井喷”去年高考复读生有30万人以上,今年人数更多

  “历年来,我省高考复读生数量都很多,今年更是火爆,甚至达到了‘井喷’的局面。”采访中,某高考补习学校的一位负责人说。一位业内人士称,去年我省有近百万考生,复读生应该在30万人以上,今年的人数将更多。

  为何会出现这种现象?通过走访多位教育界专家、高考补习班老师、家长和众多学生,记者归纳了如下原因:一是我省人口基数大,高中毕业生人数更是排在全国第一位,而省内高校和其他省份相比并不多,国内重点院校也仅有郑州大学,教育资源的不合理分配,导致高考落榜生比例远远高于其他省份,多数“落榜生”选择了复读的路子;二是不少父母迫于就业压力,希望孩子能考上好学校,便于以后就业;三是媒体对高考头名大部分是复读生的炒作以及高考补习学校铺天盖地的广告宣传,在一定程度上也刺激了家长和孩子想上名校的心理等。还有一个原因:由于今年不少考生普遍反映题比较难,很多考生都希望再拼一年,争取明年上个好学校。

  关键词:望而却步补习学校设置门槛,限制了不少考生复读

  记者调查中发现,很多高考补习学校都有门槛限制:一是分数限制,二是高昂的学费。例如,郑州新世纪高考补习学校控制分为380分以上;郑州国华、郑州实验、郑州志达三所高考补习学校均为400分以上;北大附中河南分校补习班则为420分以上。

  “之所以控制复读生的招生分数线,因为高分复读生明年最有可能取得好成绩,才能提高补习学校的知名度。”一复读学校相关负责人说。

  而高昂的学杂费这一项也让不少复读生望而却步,尤其是一些家庭贫困的考生。郑州郊区的刘昂(化名),今年高考成绩距三本线仅差了一分,想复读一年,可是家里很穷,“我们家拿不出那么多钱让我复读,如果借不来,只有上高职高专了。”

  据了解,郑州的5所高考补习学校,其中有3所学校收费在1万元左右,如果上北大清华班、实验班,学费则要增加3000~5000元。记者粗略估算了一下,在郑州上高考补习班,一个学生每年的学杂费、生活费需要1.3万~2.5万元,而一个普通大学生一年的花费只有7000元左右。

  昨天,记者先后致电省发改委和郑州市物价部门,被告知,目前物价部门对民办高考补习学校收费没有出台标准,实行的是备案制。郑州某高考补习学校的负责人说,高考补习已完全市场化,收费标准都是各自制定的。

  这位负责人还透露,目前郑州很多高考补习学校都没有办学场所,全部是租赁的,加上高薪聘请老师、招生费用,只有高价招生,才能继续办学。

  更多高考信息请访问:新浪高考频道 高考论坛 高考博客圈 高考贴吧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已有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相关链接

·城市对话改革30年 ·新浪城市同心联动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