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化遗产、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距市中心3公里,位于北京正阳门东南方向,为明、清两朝皇帝祭天、求雨和祈祷丰年的专用祭坛,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形制最完美的古代祭天建筑群。总面积273万平方米。1918年作为公园正式对外开放。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北京即建有“沮泽”,是统治者郊祀并兼游猎的处所。金时对“南郊坛在丰宜门外”、“冬至日合祀昊天上帝、皇地祗于圜丘”,均有明确记载。元朝的郊坛在元大都丽正门东南七里,坛为三层圆形石台,坛区占地20万余平方米。因此,明清时期北京的天坛与历朝历代郊坛有着一脉相承的渊源关系。明成祖朱棣定都北京后,于永乐四年(1406 年)开始营建宫殿城池。同时,在南郊兴建郊庙,历时14年(1420年)建成,初名天地坛。嘉靖九年(1530年)嘉靖皇帝朱厚(骢)注熜:此字应是“火”字边,需单造。改天地合祀为分祀。天地坛遂改称为天坛。清沿明制,天坛一称沿用至今。从乾隆八年(1743年)起,对天坛建筑进行了多次大规模的改、扩建及修缮。天坛终于形成了南北两坛,规制严谨的盛朗风貌。
天坛是祈谷、圜丘两坛的总称,有两重坛墙环绕,将坛域分为内、外坛两部分,均为南方北圆。坛内祭祀建筑集中于内坛,内坛四面设门。连接两坛的的轴线,是一条长360米、宽28米、高2.5米的砖石台,称为“神道”又称“海墁大道”,也叫“丹陛桥”。它寓意着上天庭要经过漫长的道路。圜丘坛建筑群位于中轴线的南端,是明清两代皇帝祭祀皇天上帝的祭坛。圜丘坛之北是皇穹宇。祈谷坛位于中轴线的北端,主体建筑即祈年殿,坛中还有祈年门、皇乾殿、东西配殿、燔柴炉、瘗坎、砖门等建筑,附属建筑有七十二连房、神厨、宰牲亭等。圜丘坛、祈谷坛的附属建筑多在其东,这种布局使天坛西部坛域开阔。内坛西天门内偏南位置建有一城濠环绕的宫城,名“斋宫”,是皇帝祭祀把前“斋戒”期间居住的宫室。
圜丘:是圜丘坛的主体建筑,是明清两代皇帝举行祭天大典的神坛。圜丘为3层圆形汉白玉须弥坐石,各层坛面具墁以艾叶青石,环以汉白玉围栏,上层坛中心有天心石,也称“太极石”。环天心石有石板9重,每重石板用9或9的倍数,合计有石板405块。全坛铺地的石块、环绕的栏杆等皆是9的倍数。古代以奇数为阳数,又称“天数”,而“九”又是阳数中最高的数值, 是最高的“天数”,所以祭天就要用“天数”或“天数”的倍数了。
皇穹宇:是存贮祭天正位及配位、从祀位神版的场所,又称天库。有正殿、配殿、围垣及券门等。正殿为供奉皇天上帝及配祀诸神位之处。殿基为圆形青白石须弥座,高3米,绕以汉白玉栏板。殿中金株饰以贴金缠枝莲,宝顶为黄铜贴真金叶9层镏金宝顶。皇穹宇有3座拱券式宫门,俗称琉璃门,门上琉璃彩画黄绿相间,精美别致。 皇穹宇圆形围垣采用山东临清城砖砌成,此砖“敲之有声,断之无孔”,具有传声功效,形成了举世闻名的“回音壁”。
祈年殿:是一座木结构圆攒尖顶三重蓝色琉璃瓦檐建筑,是清王朝举行祈谷典礼的神殿,是祈谷坛的中心建筑。祈年殿上屋下坛,屋即祈年殿,坛即3层汉白玉石台,石台通高5.20米,各层皆绕以汉白玉石栏。祈年殿高38米、直径34.72米,周长75.99米,外檐12根大柱,正面3间设门。大殿当中4根龙井柱,象征春夏秋冬四季。中层12根金柱,象征1年12个月;外层12根檐柱象征1天12时辰,中外两层共24根柱子,象征24个节气,加上中间4根大柱共28根,象征周天28星宿,28柱加上柱顶的8根童柱,合计36根,象征36天罡。祈年殿殿内饰龙凤和玺彩画,殿顶中心为龙凤藻井,大殿地面以艾叶青石铺墁,中心为圆形称之为“龙凤石”大理石,与龙凤藻井相呼应。祈年殿已经成为北京悠久历史和厚重文化的标志之一。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