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祝京旭:屡创记录的加拿大工程院院士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3月23日 19:40   新浪教育 官方微博
祝京旭:屡创记录的加拿大工程院院士祝京旭:屡创记录的加拿大工程院院士

  高一时用17天时间复习高考而考上清华大学化工系;39岁成为西安大略大学最年轻的正教授;48岁当选加拿大工程院院士;理论研究与工业应用并重而且都取得丰硕成果。

  爱旅游;爱摄影;烧一手好菜;写一手好文;耐心而认真,把自己的学生当朋友一样待;谦虚而热情,走到哪里都引起同行的注目。

  如此这些,都不足以穷尽对祝京旭的描述,这位低调谦和的教授如同一本好书,翻开来,精彩纷呈……

  伴随文革成长

  今年48岁的祝京旭出生在上世纪60年代的中国北京,12岁之前一直跟随爷爷奶奶生活。来自苏州的爷爷奶奶生育了10个孩子,最小的孩子只比祝京旭大5岁。懵懂岁月中,奶奶面对艰难时世而练就的谋生本领教会了祝京旭很多生活常识;跟随众多叔叔姑姑一起学习玩耍的时光也让祝京旭比自己的同龄人成熟并且聪明了许多。

  1967~1976年,祝京旭从小学到考上大学之前的求学时光正处于中国的文革时期。然而幸运的是,祝京旭的文化课学习没有中断。在他上大学之前的学生生涯中,成绩优秀是祝京旭引以为傲的资本,那时候第二名对他来说就是一种莫大的耻辱。甚至老师基本上把自习课堂都交给他,让他帮助同学们解答学习上的疑惑。

  由于从小到大出色的表现,1977年高考恢复时,两个代课老师就鼓励刚上高一的祝京旭去参加高考。老师们对他说:“你应该试试去考大学。”那时祝京旭内心对此没有丝毫思想准备,也只是因为老师的鼓励而报了名。“一共只有17天的时间准备。当时全北京市只招300名在校生。”大概谁都没有想到,几句鼓励的话,让祝京旭成了当时他们班里最年轻的学生,也从此改变了他的人生道路。因此,当48岁当选加拿大工程院院士时,祝京旭回国第一件事就是去拜访当年鼓励过自己的两位中学老师。

  三年半拿到博士学位

  祝京旭于1982年大学毕业后,留在系里任教。1984年赴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攻读博士研究生,1988年获博士学位。同年赴荷兰壳牌公司总部研究所任研究员,1990年返回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任讲师。1993年起在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任教,之后在短短的六年时间内由一位助教授被破格提升为正教授,并在1999年主持建立起加拿大第一个颗粒技术研究中心并任该中心首任主任。

  看起来,祝京旭的研究之路顺利得让人有些嫉妒,但正如我们所熟知的那样,每一个成功的背后都凝结着成功者无数的智慧与汗水。

  从1984年赴加拿大到1988年获博士学位,祝京旭只用了3年零8个月就拿到博士学位,成为清华1977级化工系的第一个海外博士生。任教以来,祝京旭一直希望他的学生能够打破他自己的这项记录,做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人能超越。祝京旭的导师John R. Grace教授是世界顶尖的学者,他鼓励祝京旭刻苦工作早日毕业,却给了他一项似乎最不可能快速完成的项目:流化床中传热埋管的磨损研究。那个项目里的每一项测试都必须至少等72小时后才能够测量一些可观测的变化。“正如中国人所说的物极必反,置于死地而后生,为了完成目标,我必须想尽一切办法解决困境。经过无数次尝试后,最终我做了很多小金属套管并把它们排列成一个完整的管子。这样我就能够一次同时做超过12种材料的磨损测试,因而大大加快了测试速度。这个阶段我也学到很多东西:比如谋定而后动、骤然临之而不惊、保持乐观、坚持不懈。”

  对于成就的取得,祝京旭讲了一些自己的感受。“在进行研究尤其是应用研究的过程中,只有聪明的头脑是不够的,还必须要有毅力、积极的人生态度以及宽广的胸怀等其他非智力因素。我有一个二八公式:人们通常只用20%的努力就能达到80%的结果,但剩下的20%往往要付出80%的努力才能取得。对于科学研究,尤其是发明创造而言,常常是最后的5%需要付出50%以上的努力。尽管如此,还没有人能保证成功;往往是你为那最后的1%做了很多努力,可能最终却仍一无所得,从而这种过程需要承受内在外在的种种压力。”此番话,既是成功的真谛,亦道出了成功的艰难。

  学术研究与工业应用并重

  在当选工程院院士之前,祝京旭已经获得奖项无数,其中最重要的有两项:其一为加拿大化学工程学会颁发的杰出青年科学家奖,该奖全加拿大每年只有一人,受奖人被誉为当年40岁以下化学工程界最有成就者,祝京旭为华人当中第一个获此奖者;其二为加拿大化学工程学会颁发的杰出工业发明应用奖,该奖也是每年只颁给一个人,祝京旭同样为华人中第一个获此奖者。能够同时获得这两项奖的全加拿大目前也只有包括祝京旭在内的两个人。对于能够入选院士并屡获杰出奖项,祝京旭说,除了有足够的文章、学生、科研经费等这些可量化的指标外,很重要的原因是他很注重将学术研究成果应用于工业实践,已经申请了很多专利。

  2007年加拿大化工年会上,祝京旭获得“奔特拉杰出工业发明奖”,左为奔特拉公司总经理

  祝京旭1982年起开始从事流态化及颗粒技术方面的研究工作,他的研究应用重点是流态床反应器和流体颗粒系统。

  在Shell工作的时候祝京旭发现,学术上的一些研究在工业应用中并不实用。这让他开始寻找原因并试图找到解决办法。最终他提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法能够有效地达到高密度,并把高密度操作命名为“高密度循环流化床”。继“高密度循环流化床”之后,祝京旭进行了下行床反应器和液固循环流化床生物反应器的研究。现在他们对大型流化床的研究已见成效,并研制出一种新的循环湍动流化床反应器。同时流化床生物反应器的应用也促使一种新废水处理系统的成型,该系统比北美传统使用的污水处理系统高效10倍,目前伦敦市的污水处理厂已经有此成果的大型演示,并将很快在国内应用。

  在颗粒技术应用方面目前比较成功的是超细颗粒静电表面喷涂技术。相比液态表面涂喷技术,颗粒表面涂喷技术在两方面较其先进。首先,它不需要有机溶剂,从而减少花费和对环境的污染;其次,剩余的粉末很容易回收和再利用,避免浪费。但是因为精细颗粒流动性差,工业上只用大于30微米的粗颗粒。粗颗粒喷涂的缺点在于不能形成高光洁度的膜,固化之后涂层表面不够平整。因此,该项有利于环保的颗粒表面喷涂技术在很多要求高质量喷涂表层的工业中无法使用,例如喷涂汽车外部表层。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祝京旭带领团队研究出全新的技术可以成功地克服超细漆粉颗粒(20微米以下)间的作用从而加强流动性,在表面喷涂中达到了理想中高质量的表层效果。相较粗颗粒喷涂,这项技术还有效地减少了喷漆层的厚度。2002年一个伦敦的颗粒喷涂公司使用了这项技术,不仅成品的质量极高,还节约了40%的漆粉。最近此项技术已在国内转让利用。可以预见该技术的应用将带来涂料化工业的一场革命。

  学术之外

  毫无疑问,作为学者的祝京旭是成功的,在自己所研究的领域,无论是理论还是应用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然而,祝京旭并不仅仅是个成功的学者,学术之外,他更是一个注重修身养性,有着广泛兴趣爱好的丰富的人。

  在祝京旭的一生中,有三个人对他影响比较大:奶奶、母亲和他的博士导师。12岁之前跟随奶奶生活的经历不仅让祝京旭懂得了很多生活常识,更让他保持了对新鲜事物的好奇。来自中国北方的母亲言传身教,让祝京旭从小就努力做一个诚实、正直、热情并且无私的人。博士导师John R. Grace教授,是一个非常谦逊,极其诚实的人,祝京旭说:“当我成为一名教授的时候,我在很多事情上都处处以他为榜样。”

  因为这三个人的影响,祝京旭也非常热情谦和、正直宽容、诚以待人,因而在学生及同事当中广受好评。和自己的学生相处时,祝京旭总是尽量站在他们的角度想问题,从开始就尽量为他们做一个比较长远的职业规划。系里有新老师来,祝京旭也会主动提供一些资金给他们。

  除此之外,祝京旭还联合在加拿大的中国教授共同发展。1994年,在祝京旭去西安大略大学的第二年,他就找到了本校的另外9个人在自家客厅里成立了一个该校的“中国教授协会”。十几年后的今天,这个协会已经发展到50多人,大家相互之间除了探讨研究成果和项目外,也会讨论一些生活上的相关话题。现在,该协会在加拿大的中国教授中影响很大,入会的新人对于协会有了很大的依赖。

  正如有同行所评价的那样,祝京旭现在已经不单单在研究做学术,而是在研究怎么做人,怎么做一个对朋友、对单位、对社会更有用的人。

  来源:《清华人》2008年第6期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分享到:
留言板电话:010-62675178

相关链接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