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清华美院王铁牛:讲台传授艺术 画笔见证时代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3月23日 19:46   新浪教育 官方微博

  他是一位执着勤奋的画家。45岁时选择远赴俄罗斯列宾学院深造,3年学成回国,拿回的不仅是硕士学位,还有200多幅油画习作。

  他是一位深受学生爱戴的老师。清华任教7年每次上课都提前到堂,刚把妻子推出手术室就直奔火车站和学生们一起下乡采风。提起他,学生们直说感动的事情说不完。

  面对这些,他却只说,这是作为一个画家、一个老师应该做的。

  他就是日前被列宾美术学院授予荣誉教授并颁发工作证的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绘画系教授王铁牛。

  带着眼镜,说话中透着儒雅风范,书架上摆满美术理论方面的书籍,王铁牛是一位学者型画家。进入他的工作室,看到的都是已经完成或正在进行的作品,画如其人,张张饱满、充满活力。他指着画作介绍,就像在欣赏自己的孩子,眼里透着丝丝柔情。

王铁牛和自己的画作合影王铁牛和自己的画作合影

  迢迢荆棘艺术路 美学魅力始牵引

  1950年末出生的王铁牛,成长在艺术世家,受过良好的艺术熏陶。他的父亲王盛烈先生是中国画艺术大师,是前鲁迅美术学院院长,关东画派的创始人,他的代表作《八女投江》被誉为中国画史上的里程碑;母亲吕复慧女士也是鲁迅美术学院教授,是中国水彩画界的老前辈。

  同那个年代出生的大部分人一样,王铁牛被挟裹在时代大潮中,青春的大好时光是在农村、工厂和部队渡过的。1968年,王铁牛17岁。父母被打成了牛鬼蛇神,作为被专政对象的他,手提一个箱子、却仍不忘怀抱一个小提琴,离开了繁华的沈阳城,来到当时还点着煤油灯的鞍山市台安县新开河镇六间房村插队落户。他每天跟随乡亲们播种、施肥、锄草、收割,经历着人生的艰辛。但却由于很快展现出过人的才华,又被抽调到学校里教孩子们俄语、绘画和戏剧,这一干就4年。“在那个以阶级斗争的岁月里,相对于在城里看到父母被批斗所受的精神折磨和心灵伤害,那儿是我的避风港。农民的淳朴善良,没有给我任何歧视,给了我喘息和成长的机会,也锻炼了我的意志品质。”出于对知识强烈的渴望,白天他带着书来到田间地头抽空学习;夜晚凌晨三、四点就起床点着煤油灯看书,并做了大量的学习笔记。也就是在这个时候,他自学了马列主义美学理论、世界著名文学作品、古诗词等,坚持绘画基本功训练,练就了扎实的绘画基础,也收获了人生的成熟与睿智。

  作为可以被教育好的“黑五类”,1972年王铁牛破例被选调回城,进入工厂当了一名学徒车工,闲暇时光仍未丢下画笔。他在工厂出海报、搞宣传、搞文艺汇演,因为会“画画”赢得了尊重与看重。他每天都坚持画画和风景写生,把所有可自由支配的时间都投入到绘画中。

  随着父亲平反政策的落实,他也由于自身扎实的积累,开始在沈阳画界崭露头角。26岁的他,虽然还是一名熟练的二级车工,却依旧凭着《周总理和大庆工人在一起》的画作入选文革后第一届全国画展。1977年,王铁牛终于迎来高考恢复。在他接到鲁迅美术学院油画系录取通知书的同时,也接到沈阳军区政治部的入伍通知。刚刚经历过十年劫难,心有余悸的他再三权衡最终选择了参军入伍,在抗敌话剧团担任舞美设计。就这样,他与大学擦肩而过。

  1986年,在北京解放军艺术学院美术系毕业的王铁牛,凭着自己出色的油画功底已经在国内美术界小有名气。但他却感到距离理想的目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有着深深的危机感和紧迫感,经历了一段时间的困惑和苦闷。“当时觉得,艺术基本功的先天不足和资历的欠缺,使我不得不面对来自周围的压力和无情的挑战。只有比周围的人更多的付出,才会有希望攀登更高的艺术台阶。因此,我决定再次在专业上充电。”

  1995年,已经45岁的他,怀着更大的期待,挥别父母妻儿,远赴理想中的艺术殿堂——著名的俄罗斯列宾美术学院攻读硕士学位。王铁牛迢迢艺术路充满荆棘,但因为怀揣艺术信仰,信念愈加巍峨。犹如推石上山的西西弗斯,因为理想的存在,才可以把艰难的苦役变成了诗意的栖居。

  留俄岁月深积淀 艺术追求真善美

  仅凭着初中时学的一点点俄语底子,王铁牛开始了在列宾学院的求学生涯,师从当代俄罗斯著名艺术大师、现实主义学派巨匠梅尔尼科夫教授。“那个时候我的房间满墙贴的都是单词的纸条。与人交流,就得先到墙上找相应单词,慢慢过语言关。圣彼得堡、莫斯科聚集了世界一流的博物馆,是一部相对完整的西方美术史,我几乎泡在里面观赏。这也给了我新的艺术源泉。”

  三年时间里,他生活在大师的身边,呼吸着大师呼吸的空气,感受着大师的成长氛围,开阔着自己的眼界,全面提升对艺术的悟性,形成了自己对艺术的理解。但毫无疑问,那段生活充满了艰辛和各种考验,需要起早贪黑完成各种作业、需要自己做饭、维持生活。王铁牛凭着信念和意志坚持了下来。在艺术上,他终于完成了一个难得的跨越。

  深受父亲和导师的影响,他执著地坚持着现实主义艺术理想,崇尚真、善、美,坚信灵感来源于生活,生活是艺术的源泉。“艺术观和审美观后面是人生观和价值观。作为一个对社会负责的成员,应该创造积极、健康的精神产品,否则就是在污染社会。”所以,品他的画,会在不知不觉中会为他豪迈、明净的情感力量所震慑和感染。他描绘人类的美好属性,表现世界的瑰丽多彩,为人们创造向上的精神动力。

  也正因如此,从事绘画事业这么多年,王铁牛反对在创作中单纯地临摹照片。在他看来,户外写生能捕捉到瞬间即逝的美感,那时的一花一草、一情一景都是无法复制的,是拍完照片拿回画室在创作时根本无法感受到的。“什么叫真诚?真诚就是热爱生活,热爱自然并且内心感动。临摹照片是急功近利,会导致想象力弱化和艺术品味降低。艺术家一个重要的实践,是应该经常直接面对自然的写生,向自然学习、和自然沟通、进行心灵对话。”他的这种追求真善美的态度深深感染了访问学者李昱华:“无论春夏秋冬,只要是他行走过的雪山平川、乡间小路、贫瘠的村野、土屋乡舍,都被描绘成富有生机的景观,他笔下风中抖动的小草,摇曳的树枝,都表现出顽强的生命力。”

在画室作画在画室作画

  刚刚带学生去东北采风回来的他,虽已经58岁,却仍在气温零下15度以下的天气里,在冰面上一画就是半天。他的硕士生张学说:“天气冷的大家手都伸不出来,但王老师却因为觉得那个角度的风景最好,因此忘记一切,不管脚下是什么,都以画画为先。”

  王铁牛谈起绘画理想,眼里的真诚像一个朝圣者,始终带有对艺术神圣的敬重。祖辈经验的无名高峰,现实主义的充满朝气,艺术理想的执着追求,让他的画室也庄严起来。

  画笔记录历史 沉淀中华精神

  从参与第一副全景历史画作《攻克锦州》的绘制开始,王铁牛从未停止历史画作的脚步,将大量时间投入到并不符合美术市场“行情”的历史画。在中国历史画领域,不论在规模、数量还是影响力方面,王铁牛都成了领先者。

  1993年由他主创完成中国第二幅全景画《清川江畔围歼战》,获第三届解放军文艺奖,之后又参加了《赤壁大战》等全景画的创作绘制。接着又为抗日战争纪念馆、九一八历史博物馆等创作历史画《北大营突围战》、《杨靖宇将军殉国》、《夜袭阳明堡机场》等十余幅大型历史油画,其中仅抗战题材的画作就达8幅。“我父亲在世的时候多次给自己说,日本侵略者在我们东北的土地上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应该用手中的画笔让后人牢记历史,要以史为鉴,让历史成为一面镜子。”一幅幅画作,讲述着一个民族过往的悲怆,也见证了一个画家对历史的忠贞。

  2008年5月,突如其来的汶川地震震痛了全中国,也包括王铁牛。在这个重要的历史时刻,一直考虑为灾区做点什么的王铁牛终于在6月28日得以成行。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装备部的大力支持下,由他任副会长的欧美同学会留俄美术家组织13位画家,以画家的姿态来到汶川去支援灾区,献上自己的爱心。

  “在灾区幼儿园,看到很多失去双亲的孩子,还有还没有从地震中返过神的很麻木的眼神和脸庞,觉得很心疼。”一群艺术家们就给孩子们上起了美术课,王铁牛和孩子们坐在一起兴致勃勃地画起了小房子、未来的家、鸡、猪等,一起描绘美好家园,也帮孩子们构建起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理解。课程结束后,孩子们脸上都有了笑容,重新溢满了天真无邪。“我们大家都非常珍惜这来之不易的笑容。”走的时候,王铁牛和其他艺术家们还集资专门从北京为灾区的小朋友们运去彩笔、图画本等美术学习用品,以及小朋友们爱吃的巧克力,为灾区的恢复重建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面对曾经风景秀丽而今却满目疮痍、残垣断壁的废墟,看见正在为灾民建设家园的武警官兵和志愿者们,王铁牛深深触动了。他按捺不住内心的悲伤和感动,提起画笔进行实地油画写生并为抗灾解放军展示现场画像,用充满激情的画笔将灾区面对的苦难和对这里人民的热爱描绘在画布上。一幅幅画作,记载的不仅仅是历史,更是中华民族坚强不屈的精神。

  “在中华民族这个重大的自然灾害面前,任何人都不应该沉默,都应该有爱心、同情心和社会责任感。这次灾区体验到了生活,感受了氛围,也为日后创作积累了素材,以后可以用手中的画笔描绘出这个重要的历史事件,来歌颂坚强乐观的灾区人民和英勇救灾的解放军战士。”

  他作为一个画家,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艺术气质;作为一个中国人,更秉承并发扬了父辈爱国的传统美德。他的社会热情,他的悲悯情怀,为他提供艺术创作的不竭动力。

  真心实意为学生 教育事业责任重

  2002年他受邀来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任教,开始了清华的执教生涯。“好的画家不一定是好教师,但好教师一定要是位好画家。面对学生,应该对教育事业有基本的忠诚。清华为我提供了良好的工作环境,宽松的学术氛围。家长、学校、社会把孩子交给我,我必须对得起他们,把他们培养成有用的人才。老师应该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意识,底线是不能误人子弟,应该对家长负责,对学生的未来负责,对国家负责。”

  简单的话语,但背后却是王铁牛留给学生们点点滴滴的做人坚守。2003年他的父亲病重急需照顾,为了不影响上课,他每周坐飞机往返于北京和沈阳之间,利用周末的时间陪伴父亲,也没有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

  2006年王铁牛带领学生去青海湖采风,完成学校的暑期社会实践课程。刚到青海湖头部就因为意外受伤,学生们都让他回京休息。但王铁牛对学生说:出来采风一次很不容易,不管怎么样也要坚持完成。就这样,王铁牛去医院缝了7、8针,带着伤,坚持带着学生完成了此次采风任务。他的学生张学至今提起来还是敬佩不已:“经过这次事情,我看到了老师对艺术的执着,看到了老师的献身精神。”

  “我热爱教育事业,把学生们当作我的孩子,对他们真诚地说我爱你们。”他对学生的爱,在学生那里化成了画好每一幅画的动力以及真诚的敬重。他的学生马静对老师的事情脱口而出,仿佛已经刻在心上。“一次王老师带本科生去平谷画画,当时山里的路不好走。他就一个人开着车,跑了7、8趟,将全班30多人像蚂蚁搬家一样一点点送到画画地点,同学们都非常感动。上午课程结束后,大家全部自发集合在院子里,等待午休的王老师起来合影。”当问起这件事情,王老师很兴奋,“那次我是热泪盈眶完成合影的,我感到非常欣慰。我不过就是上课,但学生们却对我这么好,真的很感动。”

  王铁牛认为:任何一个学科的发展与成熟需要自身的学术积累,实践中不断探索道路和明确定位。清华美术学院还处于成长期,应该树立很高的目标,尤其在艺术人才培养方面。“清华美院培养的学生应该是德才兼备的,有使命感,为国家利益、为国家文化事业、为国家文化战略而服务。”

  司马光曾说:经师易遇,人师难遇。王铁牛怀着对清华深深的情感,对学生浓浓的爱意,身体力行着对“老师”两个字的庄严理解:天地人汇聚在他的言语中,真善美结晶在他的画作里。

  “走到今天,回望过去,我感慨人生奋斗之艰难,从艺路途之艰难。我要做一个和父亲那样的画家,导师那样的画家。一生都是为了爱:爱别人、爱自然、爱生活,最大的乐趣就是为社会创造精神财富。”他就是这么一个不断有梦想始终年轻的人,怀有爱心勇于奉献的老师,舍弃坦途偏向荆棘的画家。

  王铁牛执着走在艺术之路,乐观强劲面对所有的坎坷、沉浮、艰辛;他耕耘在画板方圆,真学、真情传播并真诚实践他的艺术理念,培养塑造中国文化的年轻人;他将画家的艺术良心和知识分子的悲悯情怀结合起来,让画作给人带来非凡的艺术力量。(编辑 襄桦)

  采访随笔:

  王老师的手机里存着好几个本科生的电话号码,能细致说出每个学生的特色,感动;王老师把妻子推出手术室的时候,说起妻子对他说:“亲我一口”,还有一点羞涩,好玩;讲了去青海湖采风却没说受伤的事情,讲了同学们等他合影却没说载学生上山的事情,尊敬;他说起现在艺术界的事情,不喜欢那些狰狞的感觉被撕裂的作品,却说,我也必须尊重它的存在,真诚。

  这就是王铁牛。

  (段蕾)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分享到:
留言板电话:010-62675178

相关链接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