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的文学家、诗人朱自清的散文名篇 《背影》、《荷塘月色》等被选为教材,广为传颂。毛泽东同志曾热烈赞扬朱自清 “宁可饿死,不领美国‘救济粮’”的高尚气节。同时也是教育家、学者的朱自清,对人对己都严格要求,脚踏实地,不断进取,止于至善。他执教清华20余年,他认为:清华的精神就是实干。
要使生活每一刹那有意义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1916年于两淮中学毕业,考入北京大学预科。因家庭变故,为节省费用,1917年改名自清考入北大哲学系。他刻苦攻读,3年内修完学分,1920年5月提前毕业,获文学士学位。毕业后历任江浙一带几所学校的国文教员。1925年秋到清华学校大学部任教授。1932年9月起,长期担任中文系主任,直至1948年8月逝世。
在北大读书期间,朱自清受到“五四”精神的影响,开始文学创作,参加《新潮》学社。他性格平和中正,从来不用猛烈刺激的言词,近乎少年老成,“他一生的学问事业也奠基在这种性格”,最终形成了朱自清脚踏实地、务实求真的实干作风。
到中学教书后,针对当时某些人只知享乐、自甘颓废,朱自清写到:“我深感时日匆匆底可惜,自觉从前的错误与失败,全在只知远处、大处,却忽略了近处、小处,时时只是做预备的工夫,时时却不曾作正经的工夫,……所以我第一要使生活底各个过程都有它独立之意义和价值。———每一刹那有每一刹那的意义和价值!……”
正如他在长诗 《毁灭》中所述:“从此我不再仰眼看青天,不再低头看白水,只谨慎着我双双的脚步;我要一步步踏在泥土上,打上深深的脚印!……别耽搁吧,走!走!走!”未来要靠自己去创造,要脚踏实地走好自己的每一步,一步一个脚印,这就是朱自清的实干精神。
尽自己的力量做到最好
进入清华后,朱自清剖析清华精神的本色就是实干,这与清华“行胜于言”的校风完全一致。他在清华执教的20多年中,数十年如一日、殚精竭虑地践行着自己心中的清华精神。他不断拓展自己的研究领域,自汉字、汉语语法、经史子集、诗文、小说、歌谣以及外国历史文学,无不涉猎研究,“注意新旧文学与中外文学的融合”,并把研究的最新成果应用到教学上。他先后讲授课程有:《国文》、《中国新文学研究》、《新文艺思潮》、《中国文学批评》、《古今诗选》等。
据其家人回忆,为了教好古诗词,朱自清下苦功夫把大量诗词背下来,连每天早上如厕也要求自己背会一两首;而且还下“笨功夫”,拜一位老先生为师,从逐句换字的拟古做起,学习写作旧体诗词。他认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会其中的况味,才能讲好课,教好学生。他讲课以认真严格,一丝不苟而闻名。据季镇淮回忆,他上朱自清的“文辞研究”课,班上只有两人听课,但朱自清仍如平常一样讲授,不只从不缺课,而且照样做报告和考试。
朱自清在 《论自己》文中提到:“穷有穷干,苦有苦干;世界那么大,凭自己的身手,哪儿就打不开一条路?”“力量不够的,‘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要做到“相信自己,靠自己,随时随地尽自己的一份儿往最好里做去”,充分诠释了这种实干加苦干的精神。
清芬正气高风亮节
在经历了抗战血与火的磨难洗礼后,虽然身体健康状况每况愈下,朱自清仍不仅在教学科研工作中体现其务实求真的实干精神,更投身到如火如荼反内战的民主运动中。1947年2月,朱自清与清华、北大教授共13人联名签署宣言,抗议国民党政府肆意搜捕人民、无视人权的暴行,呼吁保障人权;5月,他分别在平津八院校教职员的“呼吁和平宣言”和清华、北大教授《为反内战运动告学生与政府书》上签字;10月,朱自清与清华、北大和燕京的48位教授联名发表了《我们对于政府压迫民盟的看法》的抗议宣言。
1948年6月,为反对美国政府的扶日政策,表示中国人民的尊严和气节,朱自清在拒绝“美援”和“美援面粉”的声明上签名。虽然明知道此举对自己的家庭影响甚大,但他毫无迟疑。他认为“此虽只为精神上之抗议,但决不应逃避个人责任”。而当时,严重的胃病已经把他折磨得极度衰弱,形销骨立,体重也只有38公斤,亟需营养,一个多月后他就在贫病交加中去世。去世前两天,病情恶化,但他神智还清楚,还叮嘱家人他已签名拒绝美援,不要买政府的配售面粉。毛泽东高度赞扬了朱自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的民族气节。
在清华20余年执教生涯中,朱自清先生所言这种脚踏实地的、求真实干的清华精神,贯穿始终。这种实干精神也始终在清华学子中代代传承。20世纪80年代初,清华化72班提出了 “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的口号,一脉相承,影响深远。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