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2008年度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论试卷及答案(2)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10月11日 14:14   中公教育微博

2008年度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论》试卷参考答案

  一、在怒江开发水电资源问题上有重大争议。请根据“给定资料1~8”指出争议的焦点是什么,并对主张怒江水电开发和反对怒江水电开发的理由分别加以概述。(20分)

  要求:指明“焦点”,概括全面,条理清楚,语言流畅,不超过500字。

  【参考答案】

  双方争议的焦点是:云南省提出的两库十三级开发方案是否合理可行,是否能为当地带来丰厚的社会经济效益。

  主张怒江水电开发的理由主要有:一是具有经济效益。怒江地区可供开发的资源有限,缺乏支柱产业,经济社会发展落后,人民群众生活困难。水电开发可促进税收增长和财政增收,带动地方经济发展;二是符合循环经济的要求,利用水电开发资金进行生态移民,可避免当地生态环境被居民破坏,且比火电开发更环保;三是开发怒江水电有利于云南少数民族地区优先发展,输出水电具有战略意义;四是水电开发符合中国国情,我国有丰富的水能资源,但开发力度不足。

  反对开发的理由主要有:一是民生隐患,认为开发水电未必能提高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移民问题将使水电开发得不偿失;二是文化多样性隐患,水电开发将改变怒江多民族地区的民俗传统和生活方式;三是环境隐患,水电开发会带来泥沙堆积和污水问题,阿斯旺水坝开发即是失败的典型;四是从地质情况可行性的角度反对开发,认为怒江地质环境不具备开发水电的条件;五是根据国际经验,发达国家已经停建大坝;六是怒江具有独特的自然人文景观,旅游业已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请根据“给定资料9、10”,分析这两个资料对搞好水电开发提供了哪些启示。(15分)

  要求:分析简明扼要,条理清楚,不超过200字。

  【参考答案】

  漫湾水电站和田纳西流域管理局案例说明,水电开发要综合治理,注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一是应加大对移民的资金扶持力度,防止因开发导致当地居民的收入下降。二是应为当地居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防止附近居民无工可做。三是应通过植树造林等措施改善生态环境,防止生态环境退化,水土流失加剧。四是应设置专门机构处理水电开发所带来的相关问题,防止只享受收益不承担责任的局面。五是应通过水电开发带动农、林、渔、煤矿、旅游等行业全面发展,促进区域经济的繁荣。

  三、本题仅限报考行政执法类,市(地)以下综合管理类职业的考生作答。

  1.“给定资料7”引了上海某研究所G所长的话:“美国人把搁浅的鲸鱼推入大海,这值得赞扬;鲸鱼被非洲难民捕食,这也应赞扬,因为它救活了一群人”,请说明,这表达了G所长怎样的观点。(10分)

  要求:简明、准确地阐释观点,不超过200字。

  【参考答案】

  水电开发要和我国国情相结合,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不能照搬他国经验。因经济发展水平等国情不同,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重视保护生态环境、以非洲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通过开发资源环境推动经济社会发展都值得肯定。怒江地区面临的主要矛盾是缺乏支柱产业、经济社会发展落后、人民群众生活困难,发展经济、帮助群众脱贫致富是当务之急,因此应当把资源开发、发展经济、改善民生与生态保护协调起来。

  2.“给定资料6”引述了某学报C主编提出的意见,请你站在水电规划部门的立场,对C主编的意见做出答复。(15分)

  要求:有条理地写出答复内容,有理有据,不考虑行文格式,不超过300字。

  【参考答案】

  C主编,非常感谢您的宝贵意见,经过我们的认真研究,现对您的意见作出如下答复:

  第一,怒江已规划开发,已不是原生态河流。完全不开发、作为生态江保留的条件事实上已不具备,我们会科学开发使其对怒江流域科学研究价值的影响降到最低。

  第二,科学地合理地开发与有效保护当地自然环境并不矛盾。我们会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充分考虑到自然遗产和生态环境的保护,采取环境监测和修复等多种措施,避免施工对环境的破坏,尽最大可能保持当地的原始生态。

  第三,由于国情的不同,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田纳西河的成功开发说明,只要水电规划部门进行科学规划和开发,就可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请相信怒江水电建设完全符合循环经济的要求。

  四、本题仅为限报考行政执法类,市(地)以下综合管理类职业的考生作答。

  请以“从‘怒江水电开发’说开去”为题,写一篇文章。(40分)

  要求:

  1.结合给定材料,自选角度;

  2.符合题意,观点明确,内容充实,结构完整,语言流畅;

  3.总字数800~1000字。

  【参考例文一】

  从“怒江水电开发”说开去

  党的十七大提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建设生态文明,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然而实践中一些地方政府的施政却与这一要求存在距离,怒江州所推动的“两库十三级”水电开发方案,就是发展方式与科学发展观矛盾的体现。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务是发展,只要开发水电能够促进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民富裕,就是可取的;但另一方面,在什么地方开发水电、怎样开发水电,又是一个需要慎重对待的问题。经济发展必须符合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核心要求,决不能片面追求经济发展,无视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制约。如果在发展的同时不能做到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统筹兼顾,如果发展的最终成果不能由全体人民共享,就不可能实现可持续发展,这样的发展方式也就不可能得到人民的拥护。

  从怒江的具体情况来看,当地对开发水电有十分迫切的需求,这对解决当前的经济落后和群众贫困问题确有必要;然而,怒江流域是一笔具有特殊重要价值的自然宝藏,处于“三江并流”的世界自然遗产区,根据国家法律和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这里属于禁止水电开发的区域。为什么要禁止开发?为什么当地的经济发展要求要让步于保护生态环境?正是因为国家和地方所站的层次不同,看问题有局部与全局、当前与长远之别。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保护环境、节约资源,有利于国家长治久安,也有利于当地经济社会持续发展,这才是唯一可取的发展途径。

  要实现科学发展,就要保证各级政府有足够的动力。在怒江水电开发问题上,我们可以看到地方官员追求GDP政绩的内动力,正是由于当前以GDP为主导的官员绩效考核评价体系,造成了官员经济发展高于一切的观念。要转变这种观念,促使官员把环境保护放到与经济发展同等重要的位置上,必须倡导绿色GDP,树立新型政绩观,改革官员绩效考评体系,建立以保护生态功能为主的政绩考核标准。所谓绿色GDP,就是充分考虑环保要素、扣除了环境损失的GDP。建立以绿色GDP为导向的绩效考评体系,就是要使注重节能环保、创造了更高效益,给人民带来了全面优质生活的官员具有晋升空间,使这样的官员在官场上能够生存下去,并能得到相对更好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对官员形成正确的导向,才能使科学发展成为他们的目标,具有追求科学发展的动力。

  政府的一切工作是为了造福人民,发展的一切最终是为了人民幸福。让我们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努力实现可持续发展,让人民享有幸福生活,让子孙后代拥有美好的未来!

  【参考例文二】

  从“怒江水电开发”说开去

  我国水能资源蕴藏量丰富,居世界第一位,而实际利用率不足25%,远低于发达国家50%~70%的水平。当前我国经济保持高速增长,对能源的需求越来越多,能源的缺口也越来越大,开发水电成为我国解决能源需求无可替代的选择。

  开发水电是一件利国利民的事,完全可以实现国家、地方、人民及相关工程建设者、管理者、电力使用者多方面共赢的局面;但怒江州政府提出的开发方案为什么自公布之初就引起了巨大争议呢?

  首先,我们必须明确,经济发展一定要走符合国情的道路,选择什么样的发展模式,必须符合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具体情况。发达国家之所以停止水电开发,是因为这种资源利用方式已不符合当地的情况;而怒江水能蕴藏丰富,其他可利用资源贫乏,具备“靠水吃水”的条件,当地整体发展水平和群众生活处于全国最不发达的行列,水电开发的要求十分迫切。因此,开发水电理应成为促进怒江经济社会发展的首选。

  其次,我们必须明确,开发水电的根本目的是改善人民群众生活,这是党和政府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云南漫湾水电站之所以建成后引发一系列问题,群众的生活状况未能得到改善,就在于违背了水电开发的根本目的,没有实现和维护好群众利益。因此,政府在作出水电开发及一切事关民生决策的过程中,一定要坚持正确方向,以改善人民生活为根本目的,始终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当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这是做好水电开发工作的前提。

  再次,开发水电必须遵循科学规律,注重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统一。要看到水电具有可再生性,但资源是有限的,一切资源都有枯竭的可能。开发水电要量力而行,也要适度而为,不能超过当地资源可承载的极限。怒江州政府的“两库十三级”方案,是对资源的一种掠夺性开发方式,必须对方案加以调整,更合理地进行规划,既充分利用资源,又为资源循环再生和未来发展预留空间。还要看到,怒江是一条原始生态保持相对完好的河流,要充分重视这笔生态财富的巨大价值,一定要将开发水电与保护环境统一起来,尽最大可能保护河流生态及两岸自然遗产,避免水电工程对周围环境的破坏。同时,要做好环境监测工作,为保障国家生态安全提供依据。

  最后,水电开发必须坚持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三者的平衡。要纠正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的倾向,妥善解决移民问题,在开发水电的同时,全面发展经济,加强环境保护,使当地人民安居乐业,享受开发利益和发展成果,使水电开发真正成为“富民强域”的可持续工程。

  五、本题限报考省级(含副省级)以上考生综合管理类职位的考生作答。

  “给定材料11”列出了其职能部门准备对反对意见给予答复的基本内容,请指出这样答复存在哪些明显问题,并就存在的问题分别说明怎样修改补充。(25分)

  要求:

  1.不从格式、语言上谈问题,仅从内容上指出主要问题。

  2.分条作答,指出一个问题,接着写出修改补充的内容。

  3.条理清楚,表达简洁流畅,不超过500字。

  【参考答案】

  第一,“慎重考虑生态问题”的答复观点不鲜明。应改为:在怒江水电开发过程中,将通过植树造林、保持水土等措施,确保生态环境不受破坏。而且怒江开发符合循环经济的要求,只有开发怒江才能有资金进行生态移民,也才有可能使植被不再被当地百姓出于生存需要而破坏。美国田纳西河的成功开发就实现了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统一。

  第二,“慎重对待资源开发问题”的答复观点含糊。应改为:政府将提高移民补偿标准、向移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其它服务性工作机会,同时借鉴发达国家经验,探索建立库区群众生态资源入股的机制来确保库区群众与电力企业贫富与共。

  第三,答复的内容不全面。补充如下:

  怒江已不是原生态河流。这样,不开发怒江可以使其作为国家的自然遗产得到永久保护和充分发挥怒江的科研价值的理由不成立,完全不开发是不可能的。

  西方发达国家和我们国家国情不同,不能照搬发达国家停止建坝的做法。怒江地区非常落后,人民群众生活困难,亟需在尽可能不破坏生态环境的前提下进行开发以满足当地居民的生存需求。

  六、本题限报考省级(含副省级)以上考生综合管理类职位的考生作答。

  请以“人与自然”为题,写一篇文章。(40分)

  要求:

  1.参考给定材料,观点明确,内容充实,结构完整,语言生动。

  2.对在“人与自然”问题上的某种错误倾向,应恰当阐述,给予澄清。

  3.总字数1000~1200字。

  【参考例文一】

  人与自然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的全部活动分为两种:一种是改造客观世界,主要任务是征服大自然;一种是改造主观世界,即人类自身的全面发展和完善。这两种“改造”都要协调好人与自然的关系。

  随着科技文明的进步,人类对自然和自身的认识不断提高,驾驭自然的能力不断增强。今日“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一座座高楼广厦、一座座巨型水坝挺立于大地上,标志着人类征服和改造自然的胜利。与此同时,全球变暖、地震海啸、病毒侵袭,大自然频频向人类示警,也使人类尝到改变自然环境、破坏生态平衡的苦果。

  “人定胜天”反映了人类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不屈不挠,力求改造环境为我所用的坚强信心和无畏姿态。但是过分强调“人定胜天”,又会导致环境破坏、资源枯竭,可持续发展后劲不足等后果。美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先污染、后治理的教训,从不同侧面给我们提供了人与自然必须和谐共处的启示。科学发展观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发展,是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最有力的依据。各级政府必须提高对人与自然辩证关系的认识,坚持贯彻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统筹经济社会发展与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保护,妥善处理好发展与环境的关系,坚定不移地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必须注意克服资源开发、经济建设中只求经济发展,不顾生态安全与环境影响的倾向。保持生态资源的相对完整,对于国家的生态安全、全体人民的基本生存具有重要意义。资源开发和经济建设,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坚持科学的谨慎态度,立足实际,从当地实际情况出发。工程建设项目必须先行做好调研论证工作,按照《环境影响评价法》搞好环评,充分估计项目对生态环境的各种可能影响,预作周密筹划,确保项目建设符合循环经济的要求。尽可能避免工程本身对生态环境产生不利影响,力争减少居民私挖、乱采等行为对资源和环境造成的破坏,实现生态效益和综合效益最大化。

  还要严格避免和纠正资源开发中不顾现实可行性、竭泽而渔的倾向。要认识到任何资源都是有限的,都有枯竭的可能,开发资源必须符合实际,不能使开发成为对大自然的掠夺,加速资源枯竭,无法支撑永续发展。因此,规划开发要打牢基础,保证规划方案的科学性、预见性、可行性,准确估量资源的可开发极限,合理确定开发的规模,做到量力、适度。开发资源切不可只图解眼前之急,预支未来。要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在开发资源以保证当前需要的基础上,给未来的发展预留充足的空间。这既是对当前负责,又是对国家的全局利益、全体人民的长远利益负责,也是对我们的子孙后代负责。

  自然,是人类生存的基本环境,没有了适于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人类的发展将受到严重威胁。“皮之不存,毛将安附焉?”在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不能单方面强调“人定胜天”,而应倡导“天人合一”,按照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追求人的发展与自然环境的矛盾统一,始终敬畏自然、善待自然。只有这样,科学发展才不会成为一句空话,人类才能在保护自然环境的同时,获得自身的全面发展。

  【参考例文二】

  人与自然

  自然是博大的,宇宙是无穷的,人类在广漠的历史时空之中,不过是沧海一粟。

  当今科技的进步,使“上九天揽月、高峡出平湖”的梦想成为现实,无论是凶猛的虎豹,还是庞大的蓝鲸,均已成为人类的猎物;桑田沧海,过去需要亿万年才能形成的景观,今天的人类活动,却能让地貌瞬息改变。

  人类在借助机械力量开展经济建设,靠侵占其他物种生存空间和破坏环境取得了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也付出了生活品质下降与整治污染的高昂代价。大自然一次又一次用灾荒与病害,给予人类愚蠢霸道的行为以严厉的惩罚。尼罗河的阿斯旺水坝、云南的漫湾水电站由于不重视生态保护,导致环境退化,水土流失,人民生活水平严重下降;而美国田纳西州在河流管理中,科学统筹,开展流域综合治理,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双赢。实践使人们认识到,自身的生存与发展毕竟离不开周边的物理环境,人与自然不是此退则彼进的相互竞争关系,而是共存共生而又矛盾斗争的统一关系。人类通过节制自己的行为,可以实现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当前中国处在发展的关键时期,要继续制造污染,还是优先治理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已到了必须抉择的时刻。当全国各地酸雨、赤潮、蓝藻、沙尘暴肆虐,许多生物绝种,环境恶化、资源枯竭之后富了少数人,而多数人生计更为艰难时,我们才倍加认识到,科学发展观的科学性、前瞻性、现实性。坚持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是解决人类延续问题的唯一出路。

  党的十七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科学合理的能源资源利用体系,这是以人为本、提高人民生活品质的内在要求,也是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保证民族生存与发展的必然要求。时代在前进、社会在进步,人们对于小康、幸福生活的追求也有了新的内容,今天的国人日益追求全面高品质的生活,追求绿色天然的享受。没有人需要一个空有高楼华厦、烟囱林立,却满目河山疮痍、缺少其他物种作伴的世界。全面小康社会意味着人民要求享有更高水平的幸福生活,而生态环境优良就包含在更高水平的生活品质之中。

  “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发展的一切最终是为了人民幸福。给全体人民一个空气清新、山川秀美、流水洁净、物种丰富的家园,让老百姓身体健康、舒心畅意,过上全面高品质的生活,让子子孙孙都能过上这样的生活,这是各级政府必须负起的政治责任。要对人民群众生命健康权负责,对子孙后代、对全人类的未来负责,就要兼顾当前与长远利益,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统筹好各方面的关系,将开发资源、推动发展与保护环境统一起来,贯彻落实十七大部署,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转变经济社会发展方式,保护生态环境,确保生态安全,做到趋利避害,争取对环境、对社会有利的结果,避免对双方不利的结果,实现人与自然的双赢。

  不以透支未来求发展,不以牺牲环境换政绩,这才是我们处理人与自然关系应有的科学态度和可取之道。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分享到: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留言板电话:010-62675178
@nick:@words 含图片 含视频 含投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