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林大:07年高招呈现四大亮点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5月09日 14:42   中国教育报

  北京林业大学是我国林业高校中唯一的一所国家重点高校,是国家“211工程”大学,在林业、园林、水土保持等诸多领域具有显著优势。为了进一步增强办学实力,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要,该校推出了新方案,成立了新学院,开设了新专业,推出了新模式,使其在今年的招生中增添了新的魅力。

  实施新方案促人才成长

  该校为今年入学的新生制定了全新的人才培养方案,融入了近几年教学改革成果,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鼓励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能力。新版人才培养方案有八个特点:

  专业定位明确专业特色鲜明、优化课程体系、强化能力培养、讲究因材施教、加强通识教育、设置创新学分、设置名家讲堂。该新方案结合社会需求,充分采纳了校内外专家、学生意见,将办学优势和特色充分反映到新方案中,新方案注重基础,强化实践,注重个性化教育,为学生发展各自的兴趣、潜力和特长创造条件,为学生提供更多自主发展的空间,促进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协调发展。

  设环境学院育环境人才

  环境问题是当今世界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成为影响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方面。

北京林业大学刚刚成立了一个新的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充分利用学校在生态建设方面的教学基础和科研优势,加速培养国家急需的生态环境保护高层次人才。

  北林大是我国最早开设环境类专业的高校,具有很强的办学实力。

  资源整合后成立的新学院设有环境科学和环境工程2个本科专业,均拥有硕士学位授予权和相关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今年计划招生90人。

  学院将充分利用在林业、生物和生态等方面的优势,结合国内外在环境与生态方面存在的问题,形成“生态环境污染防治与污染生态修复”、“生态景观与污染净化一体化”等具有鲜明特色的研究方向,培养和造就一批社会需要的专门人才。

  该学院两个专业之一的环境科学专业,具有理工结合、多学科交叉渗透的特点。其主要任务是研究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的原理和技术,以生态学和环境化学的理论与应用、环境规划与管理等作为研究方向,主要培养从事与生态环境污染防治相关的环境监测、环境污染控制、环境规划与管理等方面的高级研究与应用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

  该院的环境工程专业,主要培养从事水污染控制技术及水资源保护、大气污染控制技术、废物资源化及减废技术、受污染土地与水体的生态化治理与生物处理技术、环境监测技术与应用和环境规划与管理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

  增新专业适应社会需求

  在北林大今年的招生目录中,两个新增设的专业格外引人注目。数字媒体艺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两个专业的开设,使该校本科专业达到了52个。

  为了满足网络时代对高级人才的需要,该校新增设了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以计算机科技为基础,以艺术设计为依托,将严谨的数字技术与设计艺术有机地结合,形成了一个多学科交叉的新专业。专业旨在培养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以及美术修养、既懂技术又懂艺术、能利用计算机新的媒体设计工具进行艺术作品的设计和创作的复合型应用设计人才,即可以娴熟地应用新的数字媒体创作工具从事平面设计、网络媒体制作、游戏、动画制作和数字化园林景观设计等方面工作的专业技术人才。

  另一个新专业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通过4年的学习,学生们将掌握电工、电子、电器、电力技术,具备控制理论、检测仪表、计算机应用、信息处理与系统工程等较宽领域的工程技术基础和专业知识,成为能在电力电子、电机拖动、自动检测、电子仪器、过程控制、信息处理、计算机应用及管理决策等领域从事系统分析、设计、运行、科研开发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梁希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为了培养基础好、能力强、素质高、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秀人才,构建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和个性化培养方案,北林大今年新设“梁希实验班”,分文科和理科两个班,每班30人,从今年入学的新生中遴选。

  实验班贯彻“加强基础、淡化专业、因材施教、分流培养”的办学方针,实行低年级通识和基础教育、高年级宽口径专业教育相结合的培养模式,在培养中突出基础、能力、素质的全面发展,其特点有四:

  一是学分制和更为灵活的弹性学制。实验班学制为三至六年,第一学年进行通识课程和基础课程的前期培养;第三学期,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选择专业类,进入后期按大类培养阶段;第四学期末确定具体专业。

  二是导师制。低年级按班配备导师,对学生进行选课、选专业类群、学习内容及方法等方面的指导;为高年级学生配备主修专业导师,指导学生科研能力的训练,实行个性化培养。

  三是专门的人才培养方案,注重学生自学能力的指导与培养,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允许学生在导师批准的情况下通过自学和考试获得学分。

  四是研究型教学模式。实验班采用适应于培养创新精神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促进其个性发展。(通讯员 铁铮)

 [1] [2] [下一页]

  更多高考信息请访问:新浪高考频道 高考论坛 高考博客圈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