恢复高考30年:高考是我永远的痛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5月18日 11:13   烟台晚报

  讲述人牟慧君女 烟台市公证处

  1977年我参加了高考,但是至今不知道当年的高考成绩。那场高考对于我来说,正如一首歌的名字《你是我心中永远的痛》。

  1977年高中毕业,我不满17周岁,头脑简单却思想正红,毫不犹豫地报名准备当知青。尽管离校时班主任兴奋地告诉我要恢复高考,我却根本就没有要上大学的想法。我说:“我已报名下乡了,如果同学知道我考大学,会认为我是在逃避。”随后毅然投身到了火热的上山下乡热潮中,过起了和老农一样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

  国庆节回城探亲,高考的风声越来越紧。曾是民国时期硕士的祖父,十分支持我参加高考,还有父母、老师、同学也都鼓励我,连我插队的乡亲们都希望我考上大学,为村里争光。面对众人的希望,我突然有了考大学的欲望。

  复习中,我发现数学是个绊脚石,便又想放弃高考。大队书记严肃地对我说考不考是态度问题,考得好坏是水平问题。我只好又答应参加高考。在冰冷的宿舍里,我跺着脚,用自己嘴里仅有的一点热气呵护着冻僵的双手,就着煤油灯挑灯夜战,加紧复习。

  高考那天,我独自一人背着青年点优待我的油饼,手腕上戴着借来的手表,清晨六点就步行翻山越岭到离村近十里的牟平二中参加考试。考试结束后,我感觉考得不错,几乎是哼着小曲、一路蹦跳着回了村,继续上工了。

  高考结束后,我一直没有接到通知书,心情坏到了极点,连成绩也没去查。父母鼓励我第二年再考,但从那以后我一听高考,心里就打颤,再也没有信心了。

  直到前几年自己的孩子也参加高考,才知道我当年的问题是出在了填志愿上。当时我没有经验,也没人指导,只知道北大、清华、

复旦是名校,所以一、二、三志愿就填了这三个学校,如果填低一点学校或许就录取了。我把联系方式填写了考点牟平二中。那时没有人知道我是下乡知青,也没有人知道我是哪个村的,更没有电话等通讯工具,即使通知书来了也送不到我手上。

  1978年底,我进城当了工人。80年代以后,学历文凭越来越重要,我开始后悔当初没有认真对待高考。为了追回损失,我像大龄青年赶时代的末班车一样,边工作边学习,先后取得了律师专业的大专、大本和研究生学历,并取得高级职称。

  作为一个女人,一个母亲,我一路走得很累、很辛苦。为此我常常教导儿子:少小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成莉李攀整理)

  更多高考信息请访问:新浪高考频道 高考论坛 高考博客圈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