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着孩子走过高考:一位“神童”的故事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5月21日 15:10   三晋都市报

  本期提要

  我曾问一位做高三班主任的朋友,能不能既减轻学生的这种压力又保证他们考上大学?他说不可能,除非彻底改变现在这种“一试定乾坤”的高考模式。

  某地区的高考分数年年在全国名列前茅,考生自然也都多数进了名校。据说,该地区的教育部门掌握了一个撒手锏,就是在高中二年级结束时就把所有的课程突击完毕,到了高三就开始总复习,提前进入题海战术的训练。结果,这些孩子在大学课堂里多数都表现得很低能,老师每上完一节课,首先都要问一问这个地区的孩子有没有不明白的地方,因为如果他们听懂了,别人也就不在话下了。这就是典型的高分低能。

  还有个典型的例子。某地有位“神童”,2岁认识三四千个汉字,4岁会解方程式,13岁考进一所国家重点大学,17岁就成了中科院的硕、博连读生。然而,这些成绩的取得,除了他本身确实要比一般的孩子聪明一些以外,主要是靠他母亲用“题海战术”训练出来的。媒体在报道这位“神童”的事迹时引用了两首打油诗,一首是他母亲写在墙上的―――此屋非贫寒,墙壁字千万,一字值千金,千金不卖换;另一首是这个小男孩写在日记本上的―――妈妈已下班,眼睛到处望,见我在看书,不住地夸奖。这两首打油诗,前者是母亲创作于儿子上大学之后,后者是儿子4岁时的作品。可以说,这两首诗活脱脱地刻画出了这位母亲的形象。自从儿子诞生的那天起,她便为他制定了一个伟大的奋斗目标,就是将来一定要当一位科学家。为了帮助孩子实现这个目标,孩子生活中的一切都由母亲“越俎代庖”,读高中三年级了还要母亲一口一口地喂饭。惟恐受到外界干扰,母亲还四处宣传孩子患有肝病。结果弄得这个孩子没有一点自理能力,也没有一个知心朋友,对社会上的常识更是一窍不通,逢人只会握握手和说句你好。硕士毕业前夕,同学们都开始论文答辩了,他却只字未动,问其原因,回答竟是不知道世界上还有

毕业论文这档子事。无奈,学校最后只好忍痛劝其退学了。

  看完这篇报道,我想,即便他顺利地完成了学业,又能为社会做出多大贡献呢?

  由此看来,靠题海战术磨炼出来的学生,于国于民都不利。

  我曾问一位做高三班主任的朋友,能不能既减轻学生的这种压力又保证他们考上大学?他说不可能,除非彻底改变现在这种“一试定乾坤”的高考模式。

    橡皮的第二功能

  本人才疏学浅,不知道橡皮源于何代、何人发明,但敢肯定一点,橡皮是伴着铅笔应运而生的,因为自从问世那天起,橡皮惟一的使命就是改正铅笔的错误。晓得橡皮还具备第二个功能,是在高考前夕最后一次家长会上。

  学生即将奔赴考场,班主任和送子上前线的父亲、送女上花轿的母亲一样,似乎总有交代不完的事情,千叮咛万嘱咐之后仍怕出现纰漏影响成绩,就又把家长们请了去再重申一遍。当然,班里的升学率高,班主任会业绩、口碑、奖金三丰收,但我觉得,班主任这样做主要还是出于一种高度的责任感。世人只说可怜天下父母心,事实上,同样可怜的还有高三班主任。

  会议的内容就是布置考前的准备工作和一些注意事项,什么饮食要注意营养卫生、准考证要妥善保管、铅笔要削好尖儿、钢笔要灌满水……最后,班主任反复强调,每个考生都要买一块又大又厚的橡皮。

  更多高考信息请访问:新浪高考频道 高考论坛 高考博客圈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