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抓要诀取效率极大值 高考语文最后15天复习方法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5月22日 10:22 新闻晨报
如何充分利用考前15天这段有限的时间获得复习效率的“极大值”,是我们需认真把握的。 概括地说,把握作文内容的选择和思想立意,把握现代文阅读的“两条线”,认准古诗词鉴赏的“三个点”,落实文言文阅读的“四个字”,是语文复习取得“极大值”的较有效方法。现向同学们介绍这些方法,同学可以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来操作。 [作文部分] 选择内容上蕴含深意体现价值 高考作文要获得高分,因素很多。诸如切合题意,结构完整,文理清通,语言有点文采,还包含卷面整洁,字迹端正等,都是不可忽视的,但选择的内容却是最重要的因素。所选内容蕴含的思想能体现文章的价值,更不能等闲视之。 例如2006年高考作文题《我想握住你的手》,这篇命题作文可选择的内容极其宽泛,几乎所有的“手”,不管是有形的或是无形的,都可成为“握住”的对象。这样的作文题其实让小学生和初中生也都有内容可写,但作为高中毕业生,我们该选择什么样的“握手对象”呢?也就是说,不是任何“手”都可去“握”的,这里涉及到内容的选择和内容的价值。即使“握住妈妈的手”,文章又如何区别于小学生和初中生?而如果只是叙述妈妈对自己生活琐事上的关心,尽管也充满了真情实感,但这些“关心”的内容,恐怕小学生、初中生也能涉及,如对其中蕴含的思想价值缺乏思考,文章就难免给人肤浅之感,而能“上升”到“学会感恩”的高度,文章的境界则可能不一般了。 当然,这种理性的认识和思考决不是在文章中“喊口号”或是“贴标签”,而是蕴含在文章的内容和叙述的字里行间,这就不能不涉及内容的选择以及表述时蕴含的深意了。 之所以强调内容的选择,是因为高考命题曾使不少考生上演了一场本不该上演的“悲剧”。那是2004年高考话题作文《忙》。一看到“忙”这个命题,不少考生即刻联想自己在高三这一年“忙”得多么辛苦,有人戏称自己是关在书房里的“囚徒”,于是不少考生就把高三一年的经历、处境及体会作为“忙”的内容,试问:这类写“忙”的文章又有多少价值?原因就在于面临高考这样的“特殊时刻”,“忙”是必然的,“不忙”是不可思议的,选择这样的“内容”,又能给人什么启示? 而当年的优秀作文的作者则懂得此中道理,有一篇满分作文《忙兮忙兮奈若何》,通篇不写一句高三的“忙”,而选择了“忙使我们丢失了生活中应该拥有的某种东西”来写,作者联想到因为“忙”只能去阅读“快餐文化”而忽视了经典阅读,因为“忙”只能在电脑上敲击键盘而忽视了书法艺术欣赏,因为“忙”只能大口大口饮可乐而忽视了品尝龙井香茗,作者选择忙得无奈的种种表现作为文章的内容;写出了对“忙”的反思而达到了某种震撼心灵的效果。文章结尾充满了真情实感:“我多想可以坐上人生的火车,捧着香茗,看窗外的山水,都市忙碌的血液仍在不停流动,然而心境却能回到从前悠闲的时光。”这是都市生活中“人人心中有而笔下却无”的内容,那些只写自己眼皮底下的生活琐事的文章能与之比拟么? 尤为可贵的是,文章联想的内容都是“社会热点”,是大家在关注和讨论的话题,这是作者把眼光投向社会思考的产物,可以说,真正做到了“文章合为时而著”,而不是抒发自己个人那份对生活琐事的“小家子气”的感情。真情实感是重要的,虚情造作是不可取的,但选择什么样的内容来抒发真情实感呢?应记住:只有“合为时而著”的作文,抒情才有意义。唯其如此,高考作文才能体现它应有的价值取向。 至于内容的组织必须服从主旨,要写得集中而不散乱的道理,自然是应当加以注意的。 [现代文阅读] 从“两条线”入手 从“容量”入手:微观题、中观题、宏观题。 每一个现代文语段,一般设计为5个左右的题目。这些题目一般按照“小”到“大”排列,有时候也可从分值上揣摩这样的排列。微观题,一般涉及的是词语或句子在文中的含意等;中观题,一般涉及段落的结构或材料与观点的关系等;宏观题,一般都有“从全文看”的提示,它常常涉及文章的主旨、内容,作者的情感或态度等。那么,我们在复习时,就要有清晰的“容量”意识。 从“能力”入手:筛选、概括、评价。 现代文答题时的语言表述,一般都要经过这“三部曲”。“筛选”是寻觅答案的范围,这是答案是否正确的基础;“概括”是对已经确定范围的内容,按照题意的要求进行组合、整理、提炼,这是答案是否准确的保证;“评价”是在前两者的基础上,最终形成的自己的观点或态度。这三种能力在一个语段的一组题目中往往会基本覆盖,那么,我们在复习时,就要清楚地知道我的能力弱处或缺陷。 现代文的每个语段包括若干考查内容。比如词语的理解、句子的理解、具体内容的概括、抽象内容的阐发、含蓄语句的解释、文章结构的把握等等。 我们在这10多天的时间里,可以选择一个或两个语段进行一次训练(建议选择2006年全国各地高考试卷中的语段),以保证能够清晰地运用这两条“线”去有意识地训练。 [古诗词赏析] 从“三个点”入手 从阅读角度看,有“三个点”:阅读诗歌题目、阅读诗歌、阅读注解(题目)。阅读这三个“点”是答题的基础。其中最易忽略的是诗歌题目和注解。一般情况下,除了词牌、曲牌,诗歌题目与诗歌内容都有着直接的联系;诗歌注解常常是诗歌写作的重要背景材料,也是答题的主要提示或暗示。有时候命题者还会利用“题干”蕴含诗歌的某些背景材料。所以,不要因为古诗词阅读量少而忽略了阅读的必要范围。 从回答鉴赏性题目看,也有“三个点”:方法、内容、情感(主旨)。例如:2006年上海卷———“诗眼倦天涯”中的“倦”字用得好,请简要说明理由。(参考答案:“倦”字既概括了作者饱尝人间世态炎凉之苦,又为后文归隐山村、诗酒自娱作了伏笔。)答案中“既概括了”、“又为后文……作了伏笔”,属于“方法”;“饱尝人间世态炎凉”、“归隐山村”,偏重于“内容”;“……之苦”、“诗酒自娱”,偏重于“情感”。 可以这样说,一般情况下诗歌鉴赏题中的最后一题,都包含着这“三个点”的要素。 古诗词填空部分,要紧紧扣住三种教材共同背诵篇目———“四文三诗”:《师说》、《与朱元思书》、《阿房宫赋》、《六国论》,《梦游天姥吟留别》、《饮酒》、《琵琶行》。这是得分的“底线”,也是比较容易把握的“分数”。 [文言文阅读] 考前要落实“四个字” 一是“读”———高声朗读,保持一种最佳的“语感”状态(建议每天不少于30分钟,可以分两次或三次);一是“览”———浏览试卷,温习已经掌握的各种文言知识,侧重于实词和虚词(建议把高三一年练习、考查过的区级考卷文言文浏览一遍);一是“译”———翻译句子,把体现每一种句式现象的代表性句子各翻译一遍。 建议关注省略句和不出现被动词的被动句式。例如:《六国论》中的“奉之弥繁,侵之愈急”就是典型的“省略句”。应该译为:诸侯送给秦国的土地越多,秦国对诸侯的侵略就越急迫。又如“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就是典型的“无被动词的被动句”。应该译为:最终到了国家被倾覆的结局,按常理本来应该这样;一是“梳”———梳理知识点,按照文言文阅读的基本要求,把文言文的所有知识点梳理一遍。比如,从实词角度: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偏义复词、通假字、兼词、使动用法、意动用法、为动用法等。 这些方法要通过具体的语段或试题来操练、巩固、落实。 作者: □曹杨二中语文特级教师金志浩 育才中学语文特级教师李强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发表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