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教育专家给考生减压:高考前失眠没什么大不了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5月29日 09:20 厦门晚报
本次名师为厦门某一级达标校教师,从教多年,担当班主任,语文教师。 离高考仅有10天,这10天怎样将心理状态调整到最佳?家长、学生、学校应该做些什么? 根据以往的经验,学生在高考前夕最常出现的心理征象是:烦躁、失眠。昨天,厦门某一级达标校教师分析了其中原因并提出解决办法。 他总结说,考前的心理调整主要靠自己,不要过分依赖外物或者他人。在精神上依赖外界的人,要有好的应试心理状态是较难的。将高考当成一次普通的模拟考,是最好的应试状态。 这十天不建议系统复习 原因:几次的模拟考试后,发现失分点还比较多,不少学生会感到“我还有这么多还没读啊,就这几天了怎么办”的心理,结果越是着急,越不知道从何入手。 解决办法:学生应该明确:知识永远是学不完的,一张高考试卷也不可能得满分,失分是正常的。 这10天里,不建议学生对各六学科进行系统复习,时间短,也不可能做到系统复习。建议学生在头脑里回忆各个学科的试卷结构,并总结试卷中各部分题目的解题思路,清楚一张试卷要考哪些题型,要考哪些内容,应该怎样解答。在回顾中结合近两三次的模拟考试,弄清楚自己的主要失分点在哪一部分,有针对性地梳理这部分知识,可适当做几个相关题目;还要弄清楚哪些地方失分是由于非智力因素造成的,比如马虎、表述不规范、审题不认真等,在考试时要特别注意避免非类似的非智力因素造成的失分。 家长关心探问要把握度 原因:家长、亲友的关心过多,无形中引起考生的压力感和烦躁心理。 解决办法:考生的临考焦虑,有很大部分是亲友造成的。家长患得患失的心理某种意义上说比学生更多,出于下意识的消除紧张和对孩子关心的愿望,家长经常会鼓励孩子“不要紧张,不要怕”,无形中加剧了学生的压力感和烦躁心理。有人打了个比方:“你的孩子现在就像是一个皮球,你不拍他,他很安静,你一拍,他就会弹起来。”对考生来说,最需要的是放松的笑容和安静的学习环境。 家有考生,亲友的探问、关心也会变得频繁,这同样会加剧考生的压力感和烦躁心理,建议家长尽可能减少亲友对学生过多的探问和关心。但适当的、鼓励性的关心也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挑战意识,因此家长、亲友在表达关心与鼓励的时候要把握好“度”。 复习方法选自己最适合的 原因:各科任老师对最后10天的复习安排不完全协调,造成考生无所适从。 解决办法:考前10天,各科教师会提出自认为最有效的复习方法,有的认为要梳理各章节之间的关系,有的建议采用“目录复习法”,有的说要将做错的题目整理起来等等,往往让学生无所适从。 其实,每一种方法都有它的针对性,学生要根据自己平时运用各种方法的有效程度来确定对什么学科、什么内容采取哪一种方法。切忌听说哪种方法好就用。 很少因失眠大失水准 现象:很多考生临考前都有失眠情况,由于担心失眠影响第二天的复习或考试,结果这种担心加剧了失眠。比如有的考生一失眠就“数绵羊”,结果绵羊越数越多。造成失眠的原因一般是过度烦躁,过度亢奋,或者夜间用功习惯一时难以矫正。 解决办法:消除过度烦躁的方法有很多,可以带着书到环境优美的地方闲翻。关键是要有平常心,告诉自己“细心一点,我会比平时考得略好一点”。 如果考试前夜还是出现失眠,也不必过分惊慌,根据以往的经验,因为失眠而在考场上大失水准的例子并不是很多。 每天提前一小时上床 现象:考前过度亢奋也是常见的一种征象,很多考生在入睡前头脑思维非常灵活,白天复习的内容在头脑里飞速闪过,呼吸变得略为急促、粗重。 解决办法:适度亢奋其实是很好的心理状态,学生处于这种“应激”状态中,在考试中往往能有较好的发挥。但过度亢奋则会造成第二天的疲劳感,反而会抑制考试时的正常思维。最好的办法是调匀呼吸,想象一面安静的湖水或者空旷的蓝天,这样较单一但又能使人安定的景物,将思维从所亢奋的内容上移开。 也有较多学生属于“猫头鹰”型的,惯于夜间用功学习。在最后这10天,可以采用“递减法”,每天提前一个小时或半个小时上床,第二天要求自己准时起床,在上考场前恢复正常作息时间。(记者:李小庆)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发表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