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前心理调整:最后几天请家长少管孩子(图)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6月04日 10:54   扬子晚报
高考前心理调整:最后几天请家长少管孩子(图)
高考前的膳食原则

  就快高考,马上就要上“战场”的孩子却每天不睡觉、不吃饭、狂看电视,一提到考试还大发脾气……昨天在南京晓庄学院莫愁湖校区举行的高考家长面询会上,众多考生家长心急如焚地向南京晓庄学院心理研究所所长陶勑恒教授寻求“良方”。然而陶教授的回答却让无比紧张的家长们吃了一惊——最后几天,少管孩子!

  状况一

  一向成绩好的女儿却不肯写作文了

  面询会上,南京的陈先生着急地向陶老师讲述了女儿最近的突然改变:临近高考,女儿小文(化名)的情绪就开始不对劲,脾气越来越坏,情绪也常常起伏不定,晚上连觉都睡不好。有一次考试成绩公布后,女儿一回家就发火,越劝闹得越凶。后来父母仔细询问才知道,女儿这次语文没考好,平时可以考到130分的,这次却只考了100分。特别是作文,一向作文成绩突出的她这次却跌了跟头,分数很低。家长向小文打听考试情况,小文居然朝父母大吼:“我不写作文了”、“作文从来没写好过”……

  解决方案:

  允许孩子哭哭闹闹

  陶老师表示,这类孩子属于“高自我期望”型。一般来说,孩子的自我期望越高,他的自我压力就越大,虽然嘴里说的是“不干”了,但心里却想的是要“干好”。因此,如果考前成绩有波动,他们首先想到的是接下来的大考,而过多担心考试的发挥又很容易唤起他们以前考砸的记忆,从而更加不安,会采用发火、哭闹等形式发泄自己的情绪。陶老师建议,家长首先要认可孩子的期待,“考不好不要紧”之类的话千万不要说,这会伤了孩子的信心;其次,当孩子因为成绩离期望值较远而发泄情绪的时候,家长不要辩驳,要允许孩子发脾气,让她哭,让她闹。这个时候,家长要做的仅仅是从态度上支持,不对发脾气本身这个行为作出否定的评价。陶教授提醒家长,这个时候孩子最需要的是家人的支持,他们并不需要家长多说什么,适时地给孩子递上一杯水,让孩子感受到家长对他的肯定最重要;再次,如果孩子睡眠不好,也不要有过多的担心。要知道,高压情况下能保持4小时的深层睡眠就够了。家长如果过多警告孩子反而不好,“早点睡,睡了才有精神考试”这样的话更容易激起孩子的焦虑。

  状况二

  不说话的孩子突然说我要死了

  同样因为紧张,上海家长方女士的女儿蕾蕾却表现得冷静异常。“女儿并不闹,只是胃口越来越差,吃不下东西,而且人也越来越闷,要不一个人躲在房间里,要不一个人安静地看电视。最让我害怕的是,昨天女儿突然说‘我要死了’!”方女士焦虑地向陶教授寻求解决方法:“高考快到了,女儿这样下去身体肯定吃不消,但是让她吃东西又没胃口,而且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吃饭不规律的原因,最近一个月,女儿的例假周期居然缩短到半个月。”方女士透露,女儿的一模考得不错,二模却考砸了,之后情绪就一直不好。

  解决方案:

  吃饭考试别联系

  陶老师表示,如果孩子身体没有健康问题,那么吃不下饭一般来说都是紧张造成的。但家长千万不要硬逼着孩子吃饭,更不要把吃饭和考试联系起来,“女儿,快吃啊,快要考试了”这样的话不要说,把吃饭与后面的考试联系起来的话会给孩子增加新的负担。陶老师建议,如果孩子胃口不好, 家长不要期待她吃饭能香起来。家长要做的只是为孩子准备好随时可以吃的食物,而不是一味地劝她吃东西。如果孩子不乐意开口说话,也不要硬是找话说,此时孩子最需要的是有人“扶”和“撑”。如果平时细心的话,家长应该知道孩子平时和谁最亲,如果平时和妈妈“掏心窝”,那妈妈就可以多陪陪她,陪她聊聊天。不过,妈妈也不要说出自己的担心,可以适当地询问:“你好像最近很烦?”如果孩子想一个人待着的话,那就干脆不要打扰她。陶老师表示,要让孩子把情绪调整到最自然,家长先要学会用最平常的心态去对待孩子的表现,不要给孩子增加新的负担。

  状况三

  孩子竟说要高考不如去“炒股”

  讲座中,陶老师提到一个有趣的例子。有位考生家长通过热线打来电话向陶老师诉苦:高考没几天了,儿子却不想参加了。一问才知道,这位先生的儿子平时特别迷恋电脑游戏,每天泡在网上的时间几乎都有3-4小时,时间长了儿子的游戏水平确实也挺不错的。正因如此,儿子居然异想天开,要成为职业的

电子竞技选手,代表国家队参加世界大赛。爸爸被儿子的理想吓了一跳,赶紧找了相关的资料进行调查,一看发现职业选手的年龄不能超过24岁。本以为用这个理由可以说服儿子,谁知儿子却告诉他,24岁之后可以炒股。经过反反复复的开导,儿子这才十分不情愿的同意参加高考。

  解决方案:

  让孩子舒服就好

  陶老师表示,虽然这个孩子有点荒唐,但家长的做法也并不正确。因为家长考虑过远的事情并不合适。越临近考试,越不要改变孩子的生活习惯。其实,舒服、自然、顺心是最好的。如果孩子喜欢玩游戏,只要不影响考试,可以让他玩;有的孩子喜欢边看书边听音乐,这种习惯虽然不好,但是孩子喜欢,就让他去做;甚至有些孩子会因为压力尝试抽烟,家长看到了也不要大惊小怪。改掉坏习惯可以从长计议,因为要改掉并不能一夜奏效,而且需要一个不舒服的适应过程,在考试的关口,就让孩子选择他最舒服的方式吧。

  怎样陪孩子走过高考

  陶老师提醒考生家长,虽然考试前只有三天的准备时间,但家长的“功课”却要一直做到考试之后。如何更好地帮助孩子调整情绪,家长也要“三步走”:

  考前:当好孩子的粉丝和亲友团。要支持孩子,自己要保持良好的心态,如果一有风吹草动自己先慌了手脚,孩子自然更加焦虑不安;作为孩子的头号支持者,要给孩子打气,适度的期许能够增强孩子的信心。

  考中:成为孩子心目中的“

泰山”。送考是家长必不可少的工作,一路上,家长都应该让孩子放心,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心和支持。临进考场时,家长沉稳的气度会增加孩子的底气,适当地拍拍肩膀,摸摸头会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真情流露。

  考后:当好孩子的“守护神”。每门考试之后家长最不能做的事情正是询问考试情况。出了考场,就不要管上门的考试。不仅如此,家长还要担负起守护者的角色,尽量避免老师询问孩子的考试情况。(实习生:孙小香 记者:王璟)

  更多高考信息请访问:新浪高考频道 高考论坛 高考博客圈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26,300,000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