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湘凡高考“大事”记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6月06日 14:23   湖南在线-三湘都市报

  曹湘凡高考“大事”记

  ●曹湘凡第一次高考是在1987年,397分离最低的录取线还差60多分。

  ●1988年第二次参加高考,曹湘凡又一次落榜。

  ●1989年第三次高考前,曹湘凡病了,他又一次失利。

  ●1991年,曹湘凡以467分的成绩上了专科线,但觉得读个专科不划算,他放弃了。

  ●1992年到1996年,这4年他一直在广州打工,同时遇到了第一任妻子。

  ●1998年,曹湘凡参加当年的全国成人高考,他考上了北京大学国际学院政治学专业。但考取的是他不喜欢的专业,他又放弃了。

  ●2001年,高考取消了年龄限制,曹湘凡准备第七次参加高考。

  ●2006年6月7日,曹湘凡在湖南省汉寿县二中参加了第12次高考。

  这是“草根家庭”的“名校情结”

  对于曹湘凡一次次锲而不舍地参加高考的做法,湖南师范大学教育学副教授左成颐表示:对于出身于“草根家庭”的子弟来说,通过高考改变自己的命运是很正常的事。但高考真正迷人的地方,不仅仅因为它是读大学的必经门槛,更因为它在当前的中国社会里,“还是最公平最合理的人才选拔方式”。

  我们首先要肯定曹湘凡的坚持不懈的精神和面对一次又一次的挫折永不退缩的精神。也正是因为他的这种精神影响了很多正要经历高考的人。当然,除了高考这座“独木桥”之外,应该有条条通往罗马的大路。假若我们的社会,有着更为畅通完善的流动机制,可以让出身底层的人们获得更多像高考一般“最公平最合理”的向上流动的机会,那么,高考就绝不会成为“独木桥”,应试教育的魔力也不会有这么强大。

  在某种情况下,“高分复读”所烘托起来的“名校情结”显得十分突兀。“高分复读”也好,“名校情结”亦然,强调的都是教育资源的倾斜,实是一种浪费。

  要输就输给追求

  12次考试了,今天,我只为给亲人、同学、学生、晚辈做个交代。对他们的付出,学会感恩,也对自己的学业,做个总结、反思。

  今年1月的一天,下起了我来长沙9年所见的第一场雪。在寒风中,我衣着单薄,顶着满身的雪花,伫立在公共汽车站旁等车。这时,不远处有个人一手抱着婴儿,一手卷着一件军大衣和一把雨伞,向我走来。走近才发现,原来是一个高三女生的继母,她把雨具和军大衣给了我,说:“曹老师,你生活上是个粗人。我听孩子他爸说今天你会给‘赛佗’上课,谢谢你……”

  我当时感动万分。正是别人一次又一次地给我帮助,让我即便失败了还要站起来。当然,有帮助,还是会有人给我冷板凳坐。我曾即兴写了一首自嘲对联:受冷落坐冷凳冷眼看世界,扮热脸抢热门热雨洒江山。横批是“一鼓作气”。

  作为上个世纪80年代的青年,“要嫁就嫁给幸福,要输就输给追求。”是我一直坚持的理由。高考给了我财富,我坚信:坚持虽然痛苦,但鲜花和果实迟早会来的。我很喜欢《西游记》里的一句话:“山高自有客行路,水深自有渡船人。” (记者:黄京 何婷婷 凌灿)

[上一页] [1] [2]

  更多高考信息请访问:新浪高考频道 高考论坛 高考博客圈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2,730,000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