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访77年国家教育部部长 揭秘恢复高考决策瞬间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6月08日 10:13   春城晚报

  本报实习生 成娴 本报记者 马益华

  刘西尧,1977年1月25日任国家教育部部长,是那年教育战线拨乱反正,恢复高考制度的高层亲历者。本报记者辗转追寻,今年5月20日在武汉市的湖北省人民医院见到了正在疗养、91岁高龄的他。

  恢复高考阻力大

  1977年冬季,停滞多年的高考重新恢复,这次破冰般的考试共录取大学本科18万人,大专生3万多人,正式中专生约5万人。

  这是一次改写了27万余人命运,以及之后无数人命运的高考。

  作为当时国家教育部部长,刘西尧命中注定般地成为恢复高考的参与者之一。

  “你们是云南的报社啊!”刘老见到记者很激动。“1977年”,“高考”这两个名词显然打开了他的记忆之门。

  刘西尧老人回忆说,当时的许多主要领导人深受“两个凡是”的影响,恢复高考阻力很大。

  当时,大学招生采取的方法是各级组织推荐“又红又专的无产阶级青年”。由于入学没考试,学生的文化程度无法控制;并且入学后没分级,同一班学生的文化水平参差不齐。为响应“不让一个阶级弟兄掉队”的口号,所有的教学工作都按照文化水平最差的学生来进行。

  刘西尧担任教育部部长后,启用了44岁的刘道玉任高教司司长,开展高教改革。

  1977年8月,邓小平提议召开并主持了《科学与教育工作座谈会》。座谈会请来了许多著名科学家、学者、教授等人士和官员在人民大会堂畅谈教育。这也是邓小平复出后首次公开参加的活动。

  参加会议的科学院系统的科学家有金善宝、吴文俊、钱人元、郝柏林、钱三强等;教育系统则有北大周培源、清华大学何东昌,南开大学杨石先,复旦大学苏步青等。刘道玉毕业于武汉大学化学系,他还请了自己系里的老师,成为倡议恢复高考第一人的查全性副教授。

  邓小平一锤定音

  8月5日上午,武汉大学的查全性副教授在发言中说:“‘十六字’方针(自愿报名,基层推荐,领导批准,学校复审)必须推倒,恢复统一高考从今年开始。”他还建议从1977年起改进招生办法。大学招生名额不要下放到基层,改成由省、市、自治区掌握。按照高中文化程度统一考试,并要严防泄露试题。

  刘西尧说:“这个建议提出后,邓小平也感觉到了社会上对于恢复高考这一制度呼声是多么的强烈。他转过头问我,‘今年改革还来得及么?’我说‘来得及的,只要把学生开学的时间推迟些,应该就来得及’。当即邓小平就拍板决定:‘我们今年就恢复文化考试。恢复从高中毕业生中直接招考学生,不再搞群众推荐。’”

  “当年决定恢复高考制度后,由于时间很紧迫,许多制度也还都不完善,一些准备工作来不及做,所以那时是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由各省各校自己出题自己考试,不再全国统一出考,考试工作在冬天举行,而考试科目也比现在少。新生于1978年春入学。”刘西尧笑了。

  推荐上大学不再是定律

  之后,中央有关各部和教育部连续44天不停地开第二次高等学校招生会议,讨论第一次恢复进行大学考试招生的具体事项,包括暂停印行《毛选》第五卷,让出印刷厂来印刷高等教材。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时间最长的一次招生会,总是不能从旧框框中跳出来。会上最大的障碍和阻力就是1971年在全国第一次教育工作会上通过的《纪要》,由于是毛主席圈阅“同意”,并以“中共中央文件”的形式下发全国,“推荐上大学”就成了定律。

  9月25日,会议报告确定了当年的招生政策。邓小平再次拍板,他提出“招生主要抓两条:第一是本人表现好,第二是择优录取”。10月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讨论了恢复高考的问题,10月12日国务院批转了教育部《关于1977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文件规定:凡是工人、农民、上山下乡和回城知识青年、复员军人和应届毕业生,符合条件均可报考。考生要具备高中毕业或与之相当的文化水平。

  10月21日开始,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各新闻媒体,都以头条新闻发布了恢复高考的消息。

  刘西尧说:“(社会)肯定兴奋了,本来这就是民心所向啊。”从此人们的命运和试卷再次联系了起来,一个通过公平竞争改变自己命运的时代到来了。

  资料显示,当时报名要求参加高考的中国青年多达1000余万人,年龄也参差不齐,最小的只有十三四岁,最大的则有三十六七岁。最终参加这届高考的考生,据统计一共有570多万。如果加上1978年夏季的考生,两季考生共有1160万人。

  高考30年17大关键词

  ●1977年 恢复高考(做大)

  “文革”后的第一次高考在寒冬举行。恢复高考是小平同志拍板决定的。1978年夏,第二次高考举行。两届“幸运儿”在1978年春、秋分别入学。这时,文、理已经分科。

  同年,文革”期间中断的招收培养研究生的工作恢复。

  ●1983年 定向招生

  教育部规定在中央部门或国防科工委系统所属的某些院校,按一定比例实行面向农村或农场、牧场、矿区、油田等艰苦行业的定向招生。

  ●1985年 双轨制

  开始招收少数国家计划外的自费生。一向由国家“统包”的招生制度,变成了不收费的国家计划招生和收费的国家调节招生同时并存的“双轨制”。

  ●1989年 标准化考试

  国家教委决定将从美国引进的标准化考试逐步在全国推行。

  ●1994年 告别“免费午餐”

  37所重点院校试行“并轨”制收费。“并轨”院校中的本科专业招生不再分统招、自费,录取时只划定一个录取分数线,学生入校后缴纳部分培养费用。毕业生实行自主择业。后续几年中,高校学费年增长幅度达到了30%,甚至50%。

  ●1999年 “3+X”

  广东省率先进行高考的“3+X”试点。“3”是语文、数学、英语———这是必考的;而“X”则是在政治、化学、物理、生物、历史等科目中选择。此后,“3+X”在中国全面铺开。

  ●1999年 扩招

  全国高校第一次大规模扩招,从此大学的校门越开越大。

  ●2000年 自主命题

  上海率先打破了全国统一命题的传统,10多个省、市、自治区步其后尘。

  ●2000年 两季招生

  北京、上海、安徽进行春季招生的改革。高考由一年一次增加为一年两次。

  ●2000年 师范生收费

  一直由国家“全包”的师范专业也开始实行收费上学,标志着高校招生并轨改革的落幕。

  ●2001年 允许结婚

  教育部宣布取消对高考考生年龄和婚姻的限制。

  ●2002年 网上录取

  普通高校招生工作第一次全面实现网上录取,全国网上录取新生率达到了85%。

  ●2003年 “非典”高考/提前高考

  孩子们带着口罩走进考场,而且是6月7-10日。在过去的26年里,高考一直在7月7日开始。

  同年,国家教育部允许香港高校在内地自主招生。

  ●2004年 诚信承诺书

  所有考生在考前都签署了《考生诚信考试承诺书》,承诺自己将在高考中自觉遵守国家教育考试纪律和有关规定。

  ●2005年 高考移民 

  关于海南考生李洋的事被炒得沸沸扬扬,背后则是不同地区录取分数线的不同。

  ●2006年 “裸考”

  很多学生——诸如少数民族、三好学生等——都能在高考中获得加分权,没有这些资格的学生只能“裸考”。

  ●2007年 师范生免费

  温家宝总理在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师范生免费教育重返大学校园。

  本报记者 王云整理

  数字

  29∶1

  1977年冬,高考制度恢复,570万人从车间里、从军队里、从农田中,走进了改变命运的考场,招生比例29∶1。

  这批大学生后来有了一个历史色彩浓烈的特定称谓“七七级”。

  70万人

  据教育部公布,自1978年至2003年底,我国出国

留学人员总数达70.02万人,留学回国人员达17.28万人。

  目前仍在外的52.74万留学人员中,共有35.66万人仍在国外进行学习、合作研究、学术访问登。

  3600万人

  自1977年我国恢复高考以来,大中专学校共录取了3600万人,为国家选拔了大批人才。30年来,高校录取率大幅提高,到2006年底,我国高校毛入学率已达22%,实现了高等教育大众化。2007年计划招生570万人。

  刘超/整理

  更多高考信息请访问:新浪高考频道 高考论坛 高考博客圈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4,250,000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