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高中语文老师谈上海高考作文 亲民开放易写难精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6月08日 14:44 新闻晚报
作者:上海市七宝中学 杜保军 继承去年作文《我想握住你的手》的思路,今年《必须跨过这道坎》仍旧具有“亲民”与“开放”两个特点。 当然也有限制性,限制性首先在于“坎”,“坎”是什么,“坎”的意义何在?必须交代清楚;无论“坎”是什么,至少人人都有话写,所以说“亲民”。限制性还表现在“必须”一词上,也就是说这篇文章你想写得思想不健康不振奋都不大可能, (这也很大限度的杜绝了“偏题”的危险)这就体现了高考作文一个明确的强有力的导向作用。“开放”表现在主语的缺位,给考生提供了较广阔的写作空间。至少有以下几种常见思路: 记叙类: 一、记述自己的成长历程中遇到的某一次难关,抒写心灵成长成熟的感悟。比如求学过程中的失利,离别至亲的悲伤孤独,与病魔作斗争的艰难等等。这种构思难度系数较低,容易写得朴实真挚,但难于出彩。 二、调用阅读过的熟知的名人素材,可以采用第三人称,当然也可以采用第一人称,甚至第二人称,比如写“扼住命运喉咙的”的贝多芬,写屡遭贬谪的古代文人如苏轼等。这种构思有一定难度系数,但平时若有较深厚的积淀,显然可以凭借题材和厚重的文化力量取胜。当然也可以在诸如“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中选取一位,写他向命运挑战的经历,但题材有俗滥之嫌。题材的新颖与否,语言表达能力的强弱,极大程度地决定了文章的高下。 三、可以以同学、师长、网友的身份口吻写一封信,信中表达一种开导之意、勉励之情。值得注意的是,传统意义上的书信已经逐渐淡出了人们的生活,所以若能返璞归真,写出一封情真意厚的书信,估计就有更多的打动阅卷者的机会。 议论类: 写成四平八稳的议论文,显然也是一种选择,平时大家练得最多的也是这种文体。而且题目上的死死的“必须”二字,就注定了写议论文时难于有新颖的立意,难于有创造性的立意,难于不“四平八稳”。悲观的预计,这次考试恐怕很难出现闪烁着思想光芒的作品,很难通过高考作文选拔出真正具有思想深度的人才。果真如此的话,这背后的原因,不能不让我们深思和忧虑。题目上有“这道”一词,所以写作时需要考虑如何在一篇谈社会人生“普遍”规律的议论文中,将题目上这个“特定”的“这道”恰当的消化掉转换好,如果做不好这一点,这篇议论文就会陷入不伦不类的窘境。从这个意义上讲,恐怕这也正是出题者有意避开程式化作文的一个用心。在文中,一般需要谈清楚以下几个问题:“坎”是人生中的必然,人生中有哪些“坎”?一个城市,一个民族(三农、贫富加剧、官员腐败、学术平庸、教育危机、政府职能等社会民生问题)甚至人类(环保、战争、科学的滥用等)面临着哪道 “坎”?跨过“坎”的意义是什么?“坎”折射出人生中社会发展中的怎样的普遍问题?我们需要作出那些努力才能跨过“坎”?如果考生能直面社会弊端,表达深切忧思,抒写拳拳赤子情怀,当然要注意分寸,不可沉于怨尤,或许就能够写出清醒的有一定现实意义的好文章。 既然易写,往往就难出精品,这也正是命题的永远的两难。“万马齐喑究可哀”,不知道到时候阅卷老师会不会发出这样的感慨。置之死地,更不知能否后生?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必须跨过这道坎 作者:上海市徐汇中学 刘侠 上午的考场里,从考生的表情上看得出,作文题《必须跨过这道坎》让他们很镇定,因为这至少是个有话可写的题目。 与去年的高考作文题《我想我住你的手》一样,这是一个切近考生生活的题目,命题者的倾向很明确:鼓励考生写出真经历、抒发真感情、表达真见解。与《我想握住你的手》相比,《必须跨过这道坎》似乎更大气、更刚健,它引导青年学生以更积极、更坚韧的态度去思考问题、观照人生。 从作文审题立意的角度来看,这个命题作文题中的“必须跨过”是确定而不可更改的成分,考生们的创造空间集中在“坎”这个词上,“坎”是什么?不同的理解构成了不同的作文立意。字典上“坎”的比喻意有“最紧要的地方或时机”、“坏运气或被迫的处境”两个义项,从这两个角度出发,考生们很容易联想到“高考”是坎;“疾病”是坎;“失败与痛苦”是坎;“重要的挑战”是坎。在进一步想下去,面对成功,能否超越难道不是一道坎?面对名利,能否放下难道不是坎?面对小我与大我、理智与情感的选择,能否有勇气、有智慧的正确面对,难道不也是一种坎?这样的立意便更深一步了。 可以写自己遇到过的“坎”,也可以写一些名人、伟人遇到的“坎”,甚至还可以写我们的城市、我们的国家、人类社会所面临的“坎”,顺着这样的思路,便会有“城市/国家发展瓶颈”、“创新型城市转型”、“环境污染”、“恐怖主义”等更加宏观、高远的话题可写。 高考作文当然是要考察考生的语言驾驭能力,但比这更重要的是检验考生的思维品质,只有拥有更高的思维品质和更强的思辨能力,才能想得比别人深、看得比别人远,也才能在众多考场作文中脱颖而出。近年来的高考作文评分一直倾向于“反对华而不实,提倡有真知灼见的质朴文章”,这对即将走进考场的学子们是一个非常正确的引导,要想拥有“真知灼见”光靠死记硬背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广见闻、博阅读、勤思考、善表达,因为,我们的时代已不再需要知识的“留声机”。前一期央视《对话》节目中,一位教育界专家说得好:“当人人都拥有知识的时候,能力变得更重要;当人人都有能力的时候,素质变得更重要;当人人都很有素质的时候,就看谁具有独特的创新能力。”这句话对莘莘学子以及他们的家长们真是很有启发意义。 考试不仅在考学生,也在考家长,某种程度上,家长比孩子更难“跨过这道坎”。考试前夕,一对父子发生争执,因为父亲要送儿子去考点,儿子拒绝。儿子希望父亲能够理解他,让他独立的走向人生的这道“坎”,父亲希望儿子能够理解父亲,让父亲安心的看着儿子进考场,最后父子俩达成协议:儿子自己打电话定好出租车,父亲把儿子送上车。父子俩终于在互相理解与体谅中携手“跨过”了“这道坎”。 一个孩子的成长、一个人的一生、一个国家的发展、整个人类的进步——都必须经历一道又一道“坎”,今天坐在考场中的这些青年学子将是明日国家的建设中坚,“少年强则国强”,诚愿考生们以更强、更韧的精神状态,迎接下面的考试,迎接未来的挑战!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发表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