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人士点评:高考作文不能没有现实感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6月10日 17:19   新京报

  今年的高考作文题目一出来,照旧引发了公众的广泛关注和讨论,人们乐于将各地的作文题目放到一起,以便在比较中发现时代的印迹。

  看看今年的高考题目:人生,诗意还是失意(全国卷Ⅰ);春夜细雨(北京卷);必须跨过这道坎(上海卷);诗意的生活(湖南卷);想说爱你不容易(江西卷);行走在消逝中(浙江卷);时间不会使记忆风化(山东卷);一生与一步(四川卷);怀想天空(江苏卷)。

  有很多人比较过高考三十年来作文题目的变化,认为确实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不过,在我看来,就高考作文的现实感而言,今年的高考题目似乎依然难以让人满意。

  这些年的作文题目大体可以分为四类:一是口号式的,如“我在这战斗的一年里”、“速度问题是一个政治问题”;二是人生讨论,如“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生有所息生无所息”、“战胜脆弱”、“心灵的选择”;三是抽象的社会问题,如“理论指导实践”、“习惯”、“尝试”、“包容”、“近墨者黑”、“一枝一叶一世界”、“两个圆圈”;四是抒情倾向,如“肩膀”、“我想握住你的手”,以及上述今年的各地题目。

  总体看来,这些题目似乎并没有切实引导考生关注最为现实的、切身的、真实的社会问题,而没有现实感,就没有真问题。

  当然,有人会说,语文考试不是政治考试,必须关注现实问题;也不是哲学考试,必须考查思考能力;它的目的是测试学生的语言能力。

  但语言能力到底是一种什么能力呢?根据语言学的观点,可以说语言就是行动,形式就是内容,没有思想就没有话语。如果是一个虚飘的题目,到底要考查学生的什么语言能力呢?是那种无关痛痒的写作呢,还是那种不知所云的套话?

  到网上去查查国外的学生作文考试题目,也许可以给我们一些启示。比如法国的作文题:是否所有的权力都伴随着暴力;我们对现实的认识是否受科学知识的局限。又比如美国的作文题:谁是你们这一代的代言人;你是否认为伟大的领袖人物都是他们所处的具体时代创造的;写一篇利用铁丝、汽车贴纸、

蛋糕盒、木工工具来解决问题的文章;假设自己是杂志编辑,为2010年的元旦撰写封面故事;为一个电视节目撰写计划书。

  很多人都参加过TOEFL或雅思考试,这些可是为外国学生设计的纯粹的语言能力测试题,要规避文化、政治、风俗等各种差异性障碍,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不能有太强的“现实感”的,但是其作文题目也没有我们的高考作文那样虚飘,甚至非常“现实”,仅举几例:向市政府申请10000美元的

创业基金,说明你的资历和如何花销;说说私立学校和公例学校的优点和缺点;分析女性犯罪率越来越高的原因;如果有一家大型工厂要建在你的社区附近,你怎么办;你选择在家乡还是海外上大学;你是否同意犯罪是天生的这种论断。

  有趣的是,今年高考作文中最有“现实感”的题目,是一个著名的广告语“我能”(辽宁卷)。这在网上引起了激烈的讨论。如果出题的老师真是帮人家做广告,那么其“现实感”,恐怕于情于法都无法容忍;如果他并不知道全国电视、报纸、路牌随处可见的这个广告语,那么其现实感又弱得同样让人无法容忍,对现实如此隔膜的老师又如何来考别人呢?

  □张平(广州媒体从业者)

  更多高考信息请访问:新浪高考频道 高考论坛 高考博客圈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9,550,000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