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热点辣评:别盯着高考“状元”做文章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6月11日 09:36 东方网-文汇报
●一直以来,我国的教育工作者在尝试推行素质教育,但素质教育每每到了考试,便完全没有了地位,便统统让位于考试,因为大家知道,只有卷面成绩的高低才真正管用。学生的所谓素质,除非被确认为“加分”因素,几乎派不上丝毫用场 ●以分数高低作为唯一录取依据,必然导致推崇“状元”的结果。值得注意的是,家长、学生和学校关注高考的热度,与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同步提升。因为新的围绕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争夺,进一步展开。可以说,这种新的高考竞争趋势,让“状元”更受宠,让“状元题材”更受欢迎 ●有诸多人士呼吁,大学应该改革录取方式,要注重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如果高校无法树立具有公信力的形象,高校综合评价学生素质进行录取的自主招生就无法进一步推行,以高考分数为唯一依据的录取制度就得长久维持,我们的“状元”,也就会一直这么“红”下去 据近日的媒体报道,一些地方的宾馆为考生推出高考期间的住宿、餐饮服务,“高考房”门上早已贴上“状元屋”、“龙门”等吉利字样,而“高考套餐”中,“状元红”、“状元糕”等各类餐名让家长们看得满心欢喜。今年高考烽火刚熄,不知是否又有人盯着高考状元在想心思做文章。这不免让笔者犯忧。 由此,笔者不由想到另外两则消息。 一则是,最近,重庆市第二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一次会议通过《重庆市国家教育考试条例》,条例规定,9月1日起,教育行政部门、教育考试机构、学校及其工作人员,不得擅自向社会公布参加国家教育考试的考生的成绩、名次等信息。重庆市各学校如果擅自公布高考、自考等考试成绩和名次,将涉嫌侵犯学生合法权益,承担法律责任。如果学校顶风而上,比如炒作“高考状元”,情节严重的,主要负责人及直接责任人员将获相应行政处分。 这条规定是有明确指向的——多年来,每次高考之后,教育主管部门总会发出通知,“要求”各地不能公布“状元”名单,不得炒作“状元”,可是,通知往往起不到任何作用,考试分数公布不久,各地各科的“状元”便新鲜出炉,一系列与“状元”相关的活动也紧锣密鼓地展开,培养“状元”的学校为之欢庆,各路商家则大力开发“状元”商机。人们希望,通过法律,可以减少或杜绝这种失去理智、盲目“迷信”高考考分的行为。 另一则是,5月中旬,《1999—2006中国高考状元调查报告》发布,主事者宣称,这是我国首次针对高考状元状况进行的调查报告,发布有1999-2006中国最受高考状元青睐大学排行榜、1999-2006中国最受高考状元青睐院系排行榜、1999-2006中国最受高考状元青睐专业排行榜、1999-2006中国中学高考状元排行榜等榜单。可以说,这是近年来规模最大的一次全面利用“状元”为大学、为中学进行宣传的大型活动。 将这几则消息放在一起,结论很简单:面对家长们乐于让孩子住进“状元屋”、吃着“状元餐”的强烈“社会需求”,我们很容易想象,即便通过相关法规、即便相似法规在全国其他地方也推出,“状元”的热度可能并不会降低,有关状元的“宣传”与“炒作”,并不会由此而减少——学校不公布、学校不炒作,并不意味社会机构不炒作,想方设法通过各种渠道获取相关信息加以商业开发。 之所以通知和法规不管作用,之所以社会如此热衷于“状元”,“抓住”状元不放,根本原因在于我们的录取制度,以分数高低作为唯一录取依据,必然导致推崇“状元”的结果。这样的录取制度,也必然引导关注考试的高分,把“状元”作为基础教育的标杆。 一直以来,我国的教育工作者在尝试推行素质教育,但素质教育每每到了考试,便完全没有了地位,便统统让位于考试,因为大家知道,只有卷面成绩的高低才真正管用。学生的所谓素质,除非被确认为“加分”因素,几乎派不上丝毫用场——大学根本就没有机会来看你的素质,也不会根据你的综合素质来进行录取。这种情况下,考场上的佼佼者自然是老师的“钟爱”、学生中的“牛人”,他们的学习经验、考试心得,成为学生争相获取的法宝,也就毫不奇怪。而这由此变成报纸的销量、网络的点击率、书商的发行量,也就十分顺理成章。 值得注意的是,家长、学生和学校关注高考的热度,与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同步提升。一些地方的大学录取率已经达到80%,也就是说五个高中毕业生中有四名上大学,但家长和学生的高考焦虑却日益严重,因为新的围绕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争夺,进一步展开。可以说,这种新的高考竞争趋势,让“状元”更受宠,让“状元题材”更受欢迎——“状元”对名校的选择,可以为有多少做着名校梦的后来者们以“参考”和“启迪”啊。 有诸多人士呼吁,大学应该改革录取方式,要注重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而从2003年起,我国部分高校开始尝试进行5%自主招生以及后来进一步进行自主选拔录取试点,这种自主录取的特点是,高考成绩只需达到规定的当地重点录取分数线(或者放松到低于该校录取分数线20分),被学校通过笔试、面试等考核手段确定具有自主录取资格的考生,即可被招生学校录取。 这种招生,初期受到了一定的“追捧”,可是随着深入推进,社会舆论对其公平、公正的质疑日益强烈。质疑的意见认为,“分数公平”是当今社会诚信状态下唯一可以保障的公平,面试考核隐含着诸多不公正的因素,无法让大众相信其公平与公正。更有一些人认为,中学里的高分考生,居然落榜大学的自主招生,显得不可思议。 这其实是对新录取制度的完全误读,因为在新录取制度中,分数只占一定比例的权重,学生的其他素质也纳入评价体系之中,很显然,高分者不一定在综合素质体系中有优势,落榜也就合情合理——这在国外大学录取中极为正常。我们不得不承认的现实是,质疑的声音符合了大众的心态,几乎所有笔者接触的高中老师都认为,自主招生不是中国高校招生的趋势和潮流,考生还是要靠卷面分数吃饭,准备高考才是头等大事。 在这样的情形下,高考“状元”会冷下去,不会被揪住不放,倒成了一件奇怪的事。如果高校无法树立具有公信力的形象,高校综合评价学生素质进行录取的自主招生就无法进一步推行,以高考分数为唯一依据的录取制度就得长久维持,我们的“状元”,也就会一直这么“红”下去。所谓的学生综合素质,也就靠边去。 所以,与其构思无法实现的规定、发出管不了事的通知,还不如在树立高等教育公信力上多下功夫。据有关报告,我国高等教育公信力持续下降,在笔者看来,这正与“状元”之热呈“负相关”。当有一天,高校的公信力得以树立,自主招生得以推行,综合素质被全面考量,高考“状元”也就自然无法再热。 (作者为上海高校校报研究会理事长、教授)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发表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