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湖南07高考辣评:治理高考作弊到底靠什么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6月13日 12:01   潇湘晨报

  高考之所以能够集聚着“全民”的强大力量,是因为高考本身关涉着个人发展权的实现,这也让公平与公正成为高考的最大诉求。而高考作弊,则是破坏这种公平与正义的最为直接与直观的表现。

  问题是,30年来,高考作弊未曾绝迹。回望这几年,甚至有星火燎原之势。特别是前些年诸如广东电白、河南濮阳等地区发生的高考集体舞弊事件,举国震惊。而随着今年高考大幕拉阖,种种高考作弊现象也开始显山露水。

  比如,日前央视《焦点访谈》又爆出高考作弊内幕。央视记者卧底河南郸城,发现河南郸城50考场中,竟然有10人替考,其中竟然有中学校长帮女儿找替考。此外,在山东、陕西、吉林等地也都爆出不同程度的高考作弊行为。其中山东今年有287名考生因违纪作弊等行为被监考教师查处,替考考生28人。

  此次央视记者卧底河南郸城,踢爆的高考内幕其实一点都不复杂,就是金钱收买了招办或监考人员而已。现在,我们还担心的是,今年的高考舞弊会不会在招生这一环上演。不论哪种作弊行为,都是利用欺骗的方式或手段达到自己目的的行为。高考作弊频发,不仅说明考生的诚信缺失,更重要在于我们的社会信用坍塌以及权利公平受损。

  30年来,教育部和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为遏制高考舞弊,三令五申,但根治考场舞弊的作用却极其式微。今年高考之前,林林总总的反作弊设备,也让人感觉如今高考监督已经“武装到牙齿”。然而,这一切并没有阻挡住高考作弊在一定程度上的发生。显然,仅仅把眼光盯在考场与招生环节上,还是远远不够的。

  我们必须看到的是,当前诸如竞争无序、任人唯亲、权力寻租之类不公平现象,存在于更为广泛的社会领域。同时,受囿于特殊的户籍制度以及地域政策差异,当前不同地区高考在考试科目、录取模式等方面也存在不同。这说明高考背后的相关权利与社会资源的分配本身就存在不公。制度不公与制度混乱,本身就构成了对高考公平的挑战,自然也容易寄生出高考作弊这样的行为,加剧对这种不公平行为清理的难度。

  特别是,高考承载的极大功利性无法祛魅。高考的功利指归,不仅于考生与家长,学校与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同样如此。比如,去年发生在陕西汉中市洋县高考替考事件,就是由相关学校和老师制造出来的,为的就是高考升学率维系的“教育政绩”。在这样背景下,再加之当前高考命题“标准化”与监考地方化的考试模式与监考机制,在熟人社会的权力、关系、人情等因素牵制下,寄望于教育部门通过行政手段来遏制考场舞弊现象,其结果注定虚妄。

  而到目前为止,与高考制度相配套的《考试法》也只是进入到立法阶段。法律的阙如,使得高考整个流程的各个环节得不到全面的规范,对种种考试舞弊行为也缺乏具体的法律责任的界定,这也是高考作弊现象得不到有效遏制的重要原因。置于法治的时代背景,我们对将要出台的《考试法》的效用自然充满期待,法律的亮剑必将对考试舞弊起到特定的清肃功能。

  在法律治理之外,如何弱化高考本身负载的过度功利性,如何对“一考定终生”这种人才评估模式进行纠偏,对遏制高考舞弊现象也将产生重要的意义。事实上,我们也必须把高考舞弊这样的不公平现象纳入到整体社会的制度框架内来审视。即祛除高考舞弊现象,不仅仅需要对教育体制、招生模式以及考试法规进行改革完善,还要辅以对诸如人才评估体制、权力与资源的分配体制中等等不合理因素的制度清理。(评论员:单士兵)

  更多高考信息请访问:新浪高考频道 高考论坛 高考博客圈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