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07上海高考试题解读:光背书 没法得高分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6月18日 10:35   东方网-新民晚报

  市教育考试院日前公布了今年高考上海卷各科试题及答案要点,记者请上海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的老师们,对试卷进行详细解读。在老师们看来,今年高考试题蕴涵着对学生更高的能力要求,未来高考考生可以从中受到一定启发。

  学会归纳信息

  考生说话:今年的语文现代文阅读让我有点头疼,文章都挺好懂,但是总觉得回答问题的时候抓不到点子上。

  老师指点:语文试卷最明显的特点就是主观题增多,但不是简单的归纳段意。“续写一段80字左右的文字”“讲一讲第9段在文中的作用”,这样的考题需要考生通过分析、推理、比较给出答案。因此,对考生的信息概括能力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而这种能力恰恰是现代社会中最需要的,将来无论你从事什么工作,无论是听报告、写总结、归纳商务谈判要点,都需要有这种能力。

  善于“抽丝剥茧”

  考生说话:我觉得现在的理科题目都出得很“花”,一看到那些有好几行字的题目就“发怵”,觉得没有方向。

  老师指点:近几年考题讲求贴近生活,这也提现了二期课改的要求。如果你善于“抽丝剥茧”,看到这种题目大可不必紧张。化学试题中关于一次“黑笔写红字”的实验,“滤纸先用氯化钠、无色酚酞的混合液浸湿,然后平铺在一块铂片上,接通电源后,用铅笔在滤纸上写字,会出现红色字迹”,希望考生回答这是什么原理。仔细想一想,这不就是最基础的电解氯化钠在阴极上产生氢氧化钠,遇到酚酞变红的原理吗?

  类似的题目,在数学、物理考卷中也频繁出现,

太阳能应用、环保等主题都有涉及。这也要求老师在平时的讲课中培养学生“建模”的能力,用学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这才是学习的目的。

  往前再想一步

  考生说话:数学和物理的最后一道题目让我有些懵,做了第一个小问题之后,我就放弃了。

  老师指点:放弃其实挺可惜的,仔细分析一下,用到的都是学过的知识点。数学最后一题给出的是“果圆”(由两个“半椭圆”合成)曲线,问“是否存在实数k,使斜率为k的果圆平行线的中点轨迹总是落在某个椭圆上”。事实上,它在一些区县的高考模拟题中已经出现,但包括在平时教学中,老师们大多只让同学们算出轨迹即可,而这道题需要考生进一步分类讨论,试想,如果平时想得深一点,而不仅仅是在题海中“就题论题”,答出的几率就会大大增加!物理的最后一题有关电磁学,看上去有些抽象,但做出来的同学都联想到了它其实就是磁悬浮的基本原理。有了这样的直观联想,解题怎么会不轻松很多呢?

  死记硬背没用

  考生说话:做完历史卷子,我真的觉得即使把一本书都背出来,也未必能考出来!英文考试中的一篇阅读题型也很新,让我们根据被采访者的回答,选择采访者的问题,挺有意思的。

  老师指点:的确,二期课改越来越强调知识的融会贯通,学好文科绝不等于“背功”出色。学英语,学会语法结构不够,必须理解语境的含义;学政治,掌握基本条款不够,必须“耳听八方”,才能对试卷上诸如《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国有资本调整”“

个人所得税纳税申报制度”等最近涌现的新事物不陌生。为古代科技馆网站首页添一个链接,理解欧盟驻华使团一幅画有小猪图案的“祝欧盟生日快乐”的招贴画有何寓意,根据一张名为“跑吧,中国”的照片,讲一讲为什么“21世纪始于中国的1978年”……历史考卷的提问方式都很“活”,并涉及语文、政治等多学科内容。最后的论述题更是出乎很多“押题”者的意料——以“1860年代的诞生”为题,融合中外历史,撰写一篇历史小论文。以前,我们历史教学强调背诵纵向历史事件,现在的学生更应树立“文明史”的观念,对中外史实进行横向对比,更宏观地把握知识。

  本报记者 陆梓华

  更多高考信息请访问:新浪高考频道 高考论坛 高考博客圈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