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名师点评07高考上海卷作文题:如何写作拿高分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6月19日 10:31 东方网-新民晚报
如果说去年高考作文试题“我想握住你的手”显示了感性与理性的融合、诗意抒写与哲理阐发的交替,那么今年题目“必须跨过这道坎”则要求考生面对纷繁多变的大千世界,取其一点,立足“跨坎”,或记叙或阐发,重在测试考生对社会现象的洞察力与思考力。既体现了上海语文高考命题的相对稳定和连贯的特征,又在“稳中求变”中再现了上海对作文命题的拓宽延伸,显示了同为命题作文求异的巧思。 其实,高考作文命题尽管年年不同,却都离不开当前的现实生活,离不开引导考生关注社会、关注人生与关注人文。 命题特色与审题要点 今年“必须跨过这道坎”的命题正是以如何直面人生的困难、坎坷、诱惑、艰辛为核心话题,给广大考生一个“天高任鸟飞”自由发挥的广阔天地,让他们有话可说、有事可叙、有理可议、有情可抒。 从命题角度看—— “必须跨过这道坎”的亮点有三个: - 涉及范围宽广 “坎”的内涵可实也可虚,可大也可小,无论是现实生活中种种有形的困难,还是无形的障碍,或者是有关事业、民族、国家方面的“坎”,皆可入题。这对考生充分张扬个性、言他人之未言,从而将文章写得有声有色、有棱有角,无疑起了积极导向作用。 - 有利于开启考生感情世界的闸门 考生可以放开手脚宣泄自己在“跨坎”经历中的喜、怒、哀、乐。与去年“我想握住你的手”相比,“握手”的感情抒发更显得富有诗意,而“跨坎”则多了几分凝重色彩。面对人生,立足于一个“跨”字,或登高望远,小处入手,都可将积淀在胸中的种种情感真实地抒写,从而使考生告别作文千人一面、千篇一律的窠臼。 - 引导考生以多种方式来表情达意 对“跨坎”的展开,或记叙或抒情或阐述或三者兼而有之。近年来,上海高考作文都会提示考生“诗歌除外”,这在实际上就是提倡高考作文多种文体的并重,从而将文章写得生动活泼、色彩纷呈。 从审题角度看—— 考生在落笔为文之前,应充分理解题意,扣住题目中的关键词:“必须”与“跨坎”。其中首要的是对“坎”的内涵的界定。并非生活中什么样的难题、诱惑等都是“坎”。“坎”固然如前所述可实可虚,可大可小,但前提是,确实是道“坎”。如有考生写高考之前因不堪忍受复习过程中的枯涩乏味,而分散了注意力,戴上耳机打开形形色色的网页,于是就此说“面对这挡不住的诱惑,必须要跨过这道坎”,未免显得有些生硬牵强。如这也能算作是道“坎”,那么“坎”便成了生活中无处不在的“万能胶”任人粘贴了。 至于“这道坎”中的“这道”,并不是一种特指或专指,因此考生如能由小而大,由浅及深,层次分明地阐述清楚跨过生活中各种有形或无形的“坎”固然好,如专写跨过高考、减负、物质上的诱惑等“这道坎”也未尝不可。 喜忧参半的现状 从阅卷现状看,考生出彩文章不少,比往年的优秀作文量有所提高。不仅字里行间洋溢着“跨坎”背后多姿多彩的真情实感,而且善于从“跨坎”过程中开掘出相关的人生哲理。 文章入题角度好且有一定思想深度者有之;语言流畅、感情真挚又贴近考生生活实际者有之;有相当思考容量、内容厚实但表达简约者有之;文字朴实、记叙连贯、一气呵成而又中心明确者也有之。每每读到这里,不由令人击节赞赏,生发出一番“江山代有新人出”的感慨来。 然而,我们也发现不少问题。有些考生审题不严,对“坎”的界定模糊不清,文章切入口空而大,对“跨坎”就事论事,不善于对命题内涵作进一步的延伸拓宽的思考,因而文章立意不高等情况也不在个别。另外,在谋篇布局上的不严谨,上下文的不连贯,所选材料与文章中心游离脱节、例子过多、阐述过少,语言粗糙表达不顺畅、错别字花样百出等现象也令人吃惊。 上述这些问题从某个角度暴露了考生在学习母语、运用母语过程中的种种缺失。 对教与考的思考 高考作为选拔人材、优胜劣汰的考试,对日常语文教学的指挥棒作用本在情理之中。每年高考阅卷归来,回首我们的教与考的现状,往往有种沉重感。 有种流行观点:日常提倡的素质教育为什么在考试面前显得软弱无力,成了分数第一?问题的提出看似尖锐深刻,但仔细一想,这是人为地将“教”与“考”对立了起来,似乎“教”是讲素质,而“考”却一味应试。如果还承认我们今天的语文高考有相当的公信力,显示着已由能力结构考查替代了知识结构考查的轨迹,并蕴含了愈发深厚的人文思想,那么考试本身就是素质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不是游离于素质教育之外的洪水猛兽。也因此语文高考中暴露出来的种种缺失,实际上就是语文教学中的缺失。教与考应该是紧密相关良性循环的。若我们的日常教学真正进入了“长期积累、潜移默化”的人文境地,那么我们就不会面对高考如履薄冰、如临大敌,更不必身陷题海大战。不能设想,一边高喊着“以人为本”、“大语文”之类口号雄赳赳行进在语文教学改革路途中,一边培养出来的考生居然连“词的别称”也一无所知,居然连写一篇仅800字左右的短文也勉为其难,真是成了一道难以跨越的“坎”。 另外,语文教学如何顾及学科的工具性也值得我们反思。叶圣陶先生早年提出的语文学科的工具性这一属性并不过时,若以为可以置工具性于不顾,恐怕有失偏颇。至于个别人将语文改革当作敲门砖,动辄在讲台上作秀,以名师自居,更是一种祸害。 语文教学改革需要的是脚踏实地的沉稳之心,需要的是“板凳坐得十年冷”的修炼精神,需要的是不计名利耐得住寂寞的思想境界。 高考还将继续,高考之后反思自身存在的不足之处,有益无害。冰思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发表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