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高考志愿要考虑这些因素 高分不一定录到好学校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6月26日 09:38   东南快报

  今年是我省知分填报志愿的第三年。6月28日,高招将正式进入填报志愿程序,考生面临着高考之后的最大考验,连带着考家长、考老师。

  填报志愿对于大多数考生来说都是大姑娘上轿——头一回,如何填好志愿,才能让自己不在不经意间落入陷阱?如何才能更好地规避填报志愿的风险?为此,记者专门走访了两位常年指导高三考生填报志愿的特级教师——时代中学副校长郭杰森老师、福州高级中学政治教研组长陈杰生老师,说说关于高考志愿的故事,解读志愿填报后面的大学问,为考生和家长指点迷津。

  最大意的想法:高分一定能被录取到好学校

  大意后果:往往摔得最重

  对策:1.报考名牌大学,尽量争取被第一志愿录取;2.千万别固执地只报一个专业

  2005年,陈杰生老师一个熟人的孩子小A(化名)面临高考志愿选择。当时就读于一中某班的小A的高考成绩是660,高居班级第一。

  当时小A的班主任、家长、同学都鼓励他报考清华,小A也认为自己十拿九稳,毫不怀疑自己的实力。

  结果当年的清华录取线硬生生比小A的成绩高了3分,尽管有高分保护,几经周折之后的小A还是与心目中所有的一线大学擦肩而过。

  小A的分数其实完全可以上当年的北大

分数线,如果当时填报了更有把握的学校,他的京城大学梦还是可以实现的。

  对此,陈杰生老师说,有些高分考生填志愿时,盲目认为自己报某名校肯定没问题,有固执的学生甚至只报一个专业,一旦失误很可能名落孙山,摔得最重。

  郭杰森老师也指出,“高分考生要报考名牌大学、名牌专业时,选择目标要准,尽量争取被第一志愿录取。因为百分之七八十的学校都能在第一志愿招满,如果第一志愿招满了,你考得再好,也无济于事。”

  最天真的想法:上了线,一定能上该批次高校

  天真后果:每个批次都会有人掉下来的

  对策:1.填报志愿时,不能光看切线分数与人数;2.分数切线临界点的学生可以在参考志愿里填报一些往年招生空档的同批次院校

  2006年在杭州开会的陈杰生老师接到了学生小B(化名)的一个咨询电话。小B的成绩在本二线附近,上不了第一志愿的学校分数线。但是在参考志愿的第三栏里他填报了上饶学院。

  结果就是这个参考志愿中的参考院校第一个打电话询问小B是否愿意就读。陈老师得知录取小B的是英语专业,连忙鼓励小B就读,这样,小B就在落榜的边缘翻了身。

  不少考生误以为上了某个批次线,就一定能进这个批次线的高校,尤其是一些批次线最低分段的考生,填报志愿没有充分考虑到这一点。

  郭老师指出,上线了,不等于就进了这个批次线的保险箱。由于上切线的考生数比招生数要多,因此每个批次都会有人掉下来,都有一些上线生要落榜这个批次的高校。

  因此,填报志愿时,不能光看切线分数与人数。同批次分数较低的考生,要有一定的风险意识,但如果志愿报得好,落榜的也不一定就是这些考生。

  陈杰生老师则建议,在分数切线临界点的学生可以在参考志愿里填报一些往年招生空档的同批次院校,比如小B报考的上饶学院等。

  这些院校就像一档保险,万一你的第一志愿走不了,也不至于掉出本科之外。而且还能挑个好专业。并且这类院校一般都会打电话征求考生的意愿,如果不愿意去,还有商量的余地。

  最糟糕的想法:好学校比好专业重要

  糟糕后果:要么落空,要么去了不适合自己的专业

  对策:1.同一批次内先挑专业,不要老盯着学校;2.对于普通院校,应该更多考虑专业

  许多学生哭着闹着一定要去自己心仪已久的学校,对专业倒比不是十分挑剔,陈杰生老师指出,这是十分危险的想法。

  这类学生又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明知分数不够,仍然执意报考的学生。

  2005年,女生小C(化名)被家人拉到了陈老师的家里。因为她死活要报考天津大学,可是家人觉得她可能上不了,就想让陈老师劝劝她。

  陈杰生老师手中有一本自行研发的填报秘笈,上面有近年高校文科录取人数、分数线、分数线对应的考生在本省的名次,考生只要把自己的分数一对应,就知道录取概率大不大。

  陈老师把电脑上的秘笈打开,对小C说:“看,去年天大的分数610最少,你580,你报吧,可以明确告诉你概率是0,敢报吗?”小C艰难地摇了摇头。陈老师将表格继续下拉,一个个对应着分数数据问小C是否还有勇气报。小C在数据面前最终理智地选择了西南财经的营销专业。

  还有一种学生是大约在心仪高校的最低投档线上,想搏一把,希望能侥幸被录取。

  “有这种行为的学生,很多要么根本就去不了,落空了,要么就是进了不怎么适合自己的专业。”

  “去

福建师大的历史系专业还是去漳州师院的英语专业?你会选哪样?”陈杰生表示,“专业跟你一辈子,学校不是最重要的,从某个角度说,漳州师院的英语系和清华大学英译系没啥两样,只要你拿到英语八级哪里都承认。”

  陈杰生说,相当的学生都有这种“不甘愿”的情绪,一定要理智,哭闹不甘都没有用。最糟糕的想法就是“我必须上这个学校”。陈老师同时强调,专业至一批上的前提是在同批次内,能上本一,不去本二,本一和本二档次相差很大。同一批次内先挑专业,不要老盯着学校。

  郭杰森老师认为,如果是非名校的一般学校,应该更多考虑专业。当然,选择基础还是应从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个人实力出发。

  最武断的做法:对报考专业望“名”生义

  武断后果:上了自己不喜欢的专业

  对策:1.碰到许多名字好听但是不了解的专业要找老师咨询;2.把自己想报考的专业告诉老师

  不少考生和家长易感性判断:“

信息化”就是学计算机,“新闻学”就是当记者等等,而一些高校为了吸引生源,刻意把专业与“贸易”、“信息”等联系起来,一些考生不明就里,纷纷报考。

  早几年计算机专业开始大热的时候,考生小K(化名)高分考取了某高校 “会计信息化”专业。她觉得信息化大概就是计算机类相关专业,“会计信息化”又是会计又是计算机,热门专业大联手,小K非常满意。

  可是到了学校以后,小K才发现原来的想法太傻了,会计信息化专业其实还是会计专业,只不过把计算机系统的应用作为教学辅助手段和会计应用的新平台。

  理科尖子的小K对计算机专业一往情深,原本想成为以计算机专业为主要方向的复合型人才,将来做个IT精英,这下只好做个会计了。

  事情过去了很多年,今天的学生可能很少会再放这个错误,但是教训仍然在。郭老师想要提醒考生的是,碰到许多名字好听但是不了解的专业一定要找老师咨询一下,最好把自己对想报考专业的理解和就业的希望也告诉老师,让老师帮忙分析一下这个专业是否能满足需求。

  最强制的做法:家长包揽孩子的选择

  强制后果:对所学专业毫无兴趣

  对策:1.家长、老师,对考生选择志愿加以正确帮助引导;2.报考志愿要以孩子的兴趣爱好为主

  一些家长喜欢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最终造成了一些不该发生的悲剧,好事变成了坏事。

  考生小G(化名)是一名复读生,第一次高考成绩并不理想,复读一年后成绩上了重点线。生活自理能力不是很强的小G想在本省大学找一个好专业就读,他喜欢熟悉的环境。

  但是父母觉得不上重点学校可惜了,为了保证小G能被重点院校录取,硬是让小G报考了西部一所重点高校,还在专业调剂上填写了同意。结果小G被西部高校的冷门专业录取了。

  从填报志愿到踏上西去的火车,小G心中的喜悦一点点地熄灭。到了学校后的小G,无法适应当地的地理气候环境,经常生病,对所学专业毫无兴趣,渐渐地开始旷课,不参加考试,和同学老师吵架。

  父母千里迢迢几次探望和开导都没有结果,最后,小G的精神状况甚至出现了问题。最后小G退学回家,大好前程就这样终结了。

  考生的家长、老师,对考生选择志愿加以正确帮助引导,是很有必要的。但如果忽视考生的主体作用,由长辈大包大揽,强制学生做出某种选择,就难免出现偏颇。

  对此,郭老师建议,家长和考生尽量都站在彼此的立场和谐商量。“在尊重家长意见的基础上,还是要以孩子的兴趣爱好为主。”(记者:黄怡 汪兰平)

  更多高考信息请访问:新浪高考频道 高考论坛 高考博客圈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