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2007年高考时评:都是谁需要高考“状元”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6月28日 13:59   红网

  虽然对炒作高考“状元”,历年都有批评,教育部也曾有过高考宣传“八不准”的通知,明确规定:各地各高校不得对高考成绩进行排队,不围绕任何高分考生个人进行宣传。但年年高考烽火息,岁岁状元炒作热。这就要问:谁需要高考“状元”?

  首先是录取“状元”的高校需要。今年,香港大学要给北京理科状元14万元港币的全额奖金,不知北大、清华很可能有墙脚被挖的感觉。反正各省的高考“状元”,最后花落谁家,都会有准确统计;北大、清华年年招到几个“状元”,也会有准确的数字。成绩一出来,高分考分都会接到来自北大、清华招生人员的电话,这已经凡人皆知。招到的“状元”越多,说明着大学越有分量。从港大重奖利诱高分考生,到北大、清华派员争抢高分考生,无不证明着高校在炒作高考“状元”中得益。如不炒作,他们拿出的重奖和作出的承诺,就会成为没有回报的付出,这样一来,高校于心何甘?

  其次是输出“

状元”的中学需要。虽然获取高分的因素比较复杂,但作为中学,一旦出了“状元”,更愿意强调自己培育有方。高校炒作“状元”,是为了抬高门槛,期望招到的考生更好;中学炒作“状元”,是为了扩展门楣,期望招到的学生更多。尤其是有些高考复习学校,生源就是财源,本不惜以重金招徕高分的复习生,如传媒曝出的“职业考生”事件,复读学校给予的诱金高达10万元,一旦考出了“状元”,它不大肆宣传,岂不就成了赔本买卖?

  最后是有些“状元”自己也需要。接受采访,觉得光宗耀祖脸上有光;给营养品作广告,有不小的酬报;到高考复习班作高考辅导,能拿6000元的月薪(6月27日《人民日报》)……寒窗十年出甜果,吃到肚子里了,还不得啧吧啧吧嘴?否则,“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真要淡泊名利,绝非常人能为。

  至于媒体,也有它炒作的需要。追崇“状元”的社会心理,使“状元”成为吸引眼球的热点。点击率、收视率、阅读率……都有可能消解媒体应有的社会责任。有些媒体,这边在批评炒作“状元”的现象,那边自己又接炒作起“状元”来。尤其是遇到内容涉及“状元”炒作的广告,想要拒绝不容易。谁会跟钱过不去呢?大报不炒,架不住小报炒;这家不炒,架不住那家炒;明里不炒,架不住暗地里变着法子炒。等到胆子大、脸皮厚的媒体,不断在炒作“状元”中频频捞金,其它媒体要想守身如玉,就不再是一件易事。

  简单地让人不炒作高考“状元”,有些难。多讲些炒家动机,会有好处。尤需讲清的道理是,不同的人适用不同的学习方法,南辕北辙“状元”,很可能得不偿失。等到形成了这样的共识,公众对炒作“状元”就会心存疑窦,炒家再炒,就有可能底气不足,面露赧色。炒作“状元”,助焰应试教育的怪事,才会少起来。高考如此,中考也当作如是观。(作者:慕毅飞)

  更多高考信息请访问:新浪高考频道 高考论坛 高考博客圈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