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07高考时评:“考霸”成为审视考试制度的标本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6月29日 09:37 星辰在线--长沙晚报
四川南充考生张非今年高考考出677分的成绩,欲再上清华。据悉,张非已经参加过四次高考,曾考上北大、清华,后因沉迷网络而退学。网友称,从清华退学是其主动申请,目的是通过高考挣钱(见《华西都市报》)。无独有偶,就在去年11月,有媒体曾报道湖北考生周剑同样沉溺于网络,高考“三出四进”,最后被华中科技大学录取。据说,考一个市级头名,学校奖励行情是10万! 如此惊人的相似,似乎该让人唏嘘不已。其实,在中国高考这个舞台上,每年都会“塑造”出一些“著名”的争议人物。他们在赚取公众的目光之时,也成为审视高考制度的标本。 和周剑一样,张非先后两次考入北大、清华,可谓是个“奇才”。但如果张非再次参加高考只为“又将轻松获取南充十中的一笔重奖”,继续沉溺于网络世界,即便他是考场上的“常胜将军”,也无法抹去浓重的悲剧意味:他所具备的,不过是一种偏执的才智——应试能力。他可以笑傲考场,但考场之外,却往往是生活的失败者。张非的遭遇,又一次暴露了当下学校教育和考试制度的弊端,即功利性的一元化工具教育,忽视了学生的综合素质,造就了不少考试机器。 在我们关注“张非式”高考现象的背后,高考状元情结、高分与奖金、升学率、职称、升迁、权力等层层交织,衍生出一种顽固的“高考生态”,使得“高分”所兑现的社会筹码日益繁杂庞大,并成为竞相追逐的目标。而比“高分”更为重要的家庭关怀、社会关怀、学校关怀,以及必需的“学习的能力”的培养,却轻易地被淡化甚至被忽略掉。 撇开摆上前台的现象细节,谁会去真正关注他们的命运?在当前教育资源远未达到丰富的状态下,在“一考定终身”的高考资源分配制度依然占主导之时,被戏称为“考霸”和“职业考生”的张非周剑们,无意识中成为教育的畸形产品。他们最终“脱颖而出”的关键,无非是分数,这暗合了以分数作为衡量标准的高考制度;悖论也由此而来——分数之外,在他们身上,我们所能看到的几乎是一片空白。 当张非并非作为某一个极端的个例存在时,我们想进一步地追问:下一个“考霸”会是谁?从社会到家庭、从中学到大学、从高考到教育体制,究竟该有怎样的担当,该有怎样用力的方向?这着实值得每个人深思。(作者:刘永涛)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发表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