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争读港校 香港高校为什么如此受追捧?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7月02日 11:23   广州日报大洋网

  从1997年香港回归到2007年,香港在教育方面实施了一系列改革,而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有两项——母语教学和优才入港。记者日前走访了香港和内地多名教育专家,从他们的眼中来看这些教育政策的变化带给香港的影响。

  母语教学改革时间表

  1998年:香港开始推行母语教学政策。特区政府规定,除了112所中学继续在初中以英语授课外,其他300多所中学须以中文教授除英语和英国文学以外的科目,中四(高中)开始可以转为英语授课。

  2005年2月:香港教育统筹委员会公布“检讨中学教学语言及中一派位机制咨询文件”,建议把母语作为香港中学的主流教学语言,今后只有符合一定条件的中学,方能采用英文教学。

  2006年初:公布了经修订教学语言安排,强调“母语教学、学好英语”。在推动“母语教学”的同时,当局积极提升学生英语水平,其中包括推出《语文水平提升计划》。参加《计划》的中文中学,可申请津贴在六年内加强英语的学与教;英文中学亦可申请津贴,进一步提升英语教学的素质。选择以英语为教学语言的中学,须接受每六年一次的检视。

  母语教学

  小学全英文 中学改中文

  1997年香港回归时,香港女孩文子媚刚刚小学毕业。她的小学阶段接受的是全英文教学,拥有良好的英文基础,在当时的香港,最好的学校都是采用全英文教学,中等一些的学校实行中英文并行,而较差的学校才使用中文教学。不过,进入中学的子媚开始感受到了香港回归带给她的切身感受——学校开始推行中文教学,也就是所说的“母语教学”,除了英文课以外的所有科目都用中文教学,教材也改成了中文的。

  “很多课程用中文教更容易理解意思,学得也快点。”子媚认为母语教学有不少的好处,但同时也担心这样会令自己减少了接触英文的机会。

  与子媚有相同经历的香港学生为数不少。1997年,时任香港特区行政长官的董建华在参观广州培正中学时表示,特区政府语文教育政策的宗旨,就是要给青年学生提供适当的学习环境和资源,让学生学好“两文三语”,使香港的中国人不但能够熟练阅读、书写中、英文,还能讲流利的粤语、普通话和英语。

  他表示,世界各地的研究都显示,采用母语教学效果最好。在香港回归祖国的今天,香港与内地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从长远来看,香港的学生掌握好中文,对于他们日后发展香港与内地的经贸关系,十分重要。董建华强调,推行母语教学并不意味着香港不再重视英语。

  2003年,香港第一批在母语教学政策下学习的中五学生参加会考,放榜成绩显示,300多所推行母语教学的中学,中国语文、数学、地理、中国历史及化学等科目的及格率均有提升;112所英文中学,在中国语文、数学、中国历史、物理、化学及生物科合格率均下跌。

  从这次中学会考成绩看,香港只有小部分学生,才可通过英语有效地学习学科知识。根据记者了解,香港许多母语教学学校的老师和学生赞同母语教学,认为实施母语教学后,学习兴趣增加,吸收知识的能力提高,尤其像历史、地理等需要解释和演绎的科目,中文讲解和解答都会产生很好的效果。

  优才入港

  四年推三个人才引进计划

  “今年香港科技大学在内地招生150人左右,而我们收到的申请已经有6500多个。”香港科技大学有关负责人日前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透露了这样两个数据。而这样惊人的考录比,也在香港多所高校中上演。到香港读大学,已经成为非常多内地学生的选择。

  香港回归祖国以来,特区政府作出吸引多项人才来港的法规和政策。1999年的香港,刚刚经历了金融风暴的洗礼,本地人才短缺。当年12月,香港政府就推出“输入优秀人才计划”。计划面向全球,但主要着力点在于吸引内地人才。2001年6月,特区政府又推出了“输入内地专才计划”,专门引进资讯科技和财经服务两方面的人才。

  2003年7月,在经过特区教育统筹局近一个月的“香港目前缺乏哪些专才”的调查之后,特区政府推出了新一轮的输入内地人才计划。而新的输入内地人才计划不再对人才的专业和名额作限定,只要是拥有香港缺乏或无法实时提供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就可以提出申请,同时受聘者的配偶及18岁以下的子女也可以申请到港居住。

  同年,教育部允许香港高校在内地自主招生,从最初的限定在内地6个省市到2007年增加至25个省市,现在对于很多优秀的内地学生来说,除了清华、北大,他们在填高考志愿时又多了一个新选择——到香港上大学。

  2004年7月11日,教育部部长周济和香港特区教育统筹局局长李国章在北京签署了《内地与香港关于相互承认高等教育学位证书的备忘录》。协议中明确,内地学士学位获得者可以到香港高校攻读研究生学位和进行职业学习;内地硕士学位获得者可以直接攻读香港高校的博士学位。同样,香港高校学士学位获得者可以到内地高校攻读研究生学位和进行职业学习;香港硕士学位获得者可以直接攻读内地高校的博士学位。

  2007年,香港十所高校预计在内地招生1300~1500人,而另一项调查结果显示,从2005年开始,在内地招生的香港高校逐渐受到高考

状元们的青睐。有18位状元选择求学香港,约占总数的3.2%,在状元们选择就读的前十大高校中,香港学校就占据3席,分别是香港科技大学、香港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从2006年开始,香港中文大学和香港城市大学已经进入内地
高考招生
目录统一招生。

  2006年11月27日傍晚,著名钢琴演奏家郎朗成为香港“优才入港”计划第一人,领取到“香港居民身份证”。2006年7月,港府推出“优秀人才入境计划”,这也是特区政府自1999年以来实施的第四份引进人才计划。新计划根据年龄、学历及专业资格、工作经验、语文能力、个人成就及贡献等记分,最高分为165分。这项计划一方面以“成就计分制”吸纳内地的体育、音乐、演艺及文化名人来港,一方面以“综合计分制”招揽经济领域内不同范畴的技术型专才,每年限额1000人。

  专家评点

  香港扩大内地招生

  是受美国影响

  香港著名专家丁学良:香港在吸引人才方面,原来是对全世界的人才开放,因为政策的原因,唯一对内地不开放。香港回归之后,“优才入港”政策针对的内地的优秀人才,一般从事很实用的行业。目前“优才入港”规模比较小,层次不太高,影响还看不出来。

  香港高校到内地“抢状元”是学美国的方式,原来香港的大学也没有这么灵活,以前香港的高等教学跟国内基本没有什么交往,最初也是关起门来办学。直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港校开始学习国际上办学的经验,慢慢向国际上公开招聘教员,提高大学的素质,但如果学生的来源还是仅限于香港,这就影响大学的素质,因为大学要有最好的教员和最好的学生。香港受到美国办学的刺激,美国人认为,全世界最大的生源就在中国,中国内地就在你旁边,这么好的生源你不去努力?于是开始放开对内地的生源,尤其在科技人才方面。

  内地学生选择到香港读书,香港毕竟是华人社会,生活上更能够适应一些,地理位置较之西方相对优越,成本相对西方也比较低。

  香港学制渐和内地接轨

  “回归给香港教育带来的最大改变在于这些措施和制度背后所体现出来的改革的思维。”香港中文大学教育学院首任院长、香港教育研究所所长、香港教育统筹委员会成员卢乃桂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这样认为。他举例说,香港学制从六五二三学制(小学六年、中学五年、预科两年、大学三年)向六三三四学制(小学六年,初中三年,高中三年,大学四年)改革,一方面是为了配合国际惯例,更重要的也是为了与内地学制接轨,达到一致。同时,香港高等教育人才的选拔也由以前两个公开考试变成一次考试。以前,香港学生会在中五的时候参加一次会考,通过会考有60%的学生会被分流,通过这次会考的学生到中七时再参加一次公开考试,确定大学的选拔。而改革后将两次考试合成了中六的一次考试,中、英、语文和通识教育作为必考课程,其他考试科目根据高校需求而定,这样的考试方法实际上已经跟内地的高考选拔接近。

  另一方面,香港再对教育体制进行一系列改革的同时,也开始实施对学校的“问责制度”:先由各个学校自评,然后由教育部门组织评估,各方面表现很差的学校就要面临淘汰,也就是所谓的“杀校”。

  对于香港学生感受最深的“母语教学”的改革,卢乃桂认为总的来说“是好的”,事实上对学生起到了分流的作用。他告诉记者,在香港400多所中学中,有110多所采用英文教学,而这部分学校也是属于香港最好的一批学校。对这些学校的学生来说,母语教学对他们有很大的好处;而对于大多数的学生来说,社会科学类的科目,母语教学和英语教学的效果可能差不多,但自然科学类的科目,母语教学的效果肯定大大好过英语教学。

  香港应思考如何保存自身特色

  中山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黄崴认为,回归以来,香港教育改革不断推行,与内地的融合也越来越深入。

  不过黄崴也提出,在双方的融合越来越深入的情况下,香港教育界也需要思考,怎样才能在推行教育改革的同时,保持自己的特色。

  “香港有自己独特的文化背景和优势,在交流中不能让这种特色和优势丧失。”黄崴说,香港的教育文化也存在定位问题,在两地的交流中不能迷失自己,而是应该吸取内地的优势,同时更加明确香港教育文化的个性。香港与内地毕竟制度不同,内地一些教育制度和传统不一定适合香港。总之,香港和内地加强教育交流对促进内地教育改革和香港的教育繁荣有重要意义。

  两地高等教育对比

  黄崴认为,内地和香港高等教育的最大不同在制度方面。目前,内地高校的计划经济色彩依然比较浓,比如学校领导体制、人事制度、招生制度、学科和专业设置、课程设置等等,都由政府主管部门统一规划,“统”的成分多;而香港高校完全按照英美等国家的办学模式运行,学校自主权大,招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确定计划,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也相对灵活,学校可以根据社会需求自主调整。同时,在教育中更重视学生个性的发展。这些是内地大学需要借鉴的。

  中山大学教授丘海雄认为,在教学方式上,香港高校授课的时间短,研讨时间长,并且由专职的助教引领学生参加研讨,而内地高校主要还是老师讲课为主,研讨的氛围比较缺乏,这是很多内地学生到了香港不适应的原因所在。此外,香港高校学期比内地短,例如每学年的第一学期一般从9月份开始到12月份就结束了,学生有更多的自由时间。

  高校教授学者的构成在两地也有明显区别:香港高校的学者博士学历比例很高,很多高校的教师几乎全是博士,且都有国外大学受教育的经历;而国内学者多数都在国内受教育,他们对中国情况了解,但比较缺乏国际视野。

  香港科技大学协理副校长谭嘉因则告诉记者,香港高校与内地高校从课程设计和上堂授课都有不同。比如香港科技大学,教授有很多外国人,全英文授课;22%的学生都可以到国外学习一学期或者一年。另一方面,香港科技大学没有“班长”的概念。

  香港部分高校2007~2008

  学年内地招生计划

  香港大学

  招生方式:独立招生,参照高考成绩与面试表现综合评判。

  招生人数:250~300人

  学费:4年33万港元(其中第一年在内地委培,3万港元;以后3年每年10万港元)奖学金:全额奖学金14万港元/年

  香港中文大学

  招生方式:统招

  招生人数:250人

  学费:8万港元/年 奖学金:获奖学金名额的学生入读“奖学金基础班”,获得相等于攻读4年本科课程的学费,以及每年4.5万港元住宿及生活津贴。

  香港科技大学

  招生方式:独立招生,参照高考成绩与面试表现综合评判。

  招生人数:150~160人

  学费:8万港元/年(“环球商业管理”课程和“科技及管理学双学位”课程10万港元/年)奖学金:一等奖学金10万港元/年,4年。

  香港城市大学

  招生方式:统招

  招生人数:预计170人

  学费:6万港元/年 奖学金:状元奖学金11万港元/年;全国奥赛、国际竞赛获奖者奖学金8万港元;另设分等奖学金:头等奖学金6万港元,二等奖学金3万港元。

  香港理工大学

  招生方式:独立招生

  招生人数:230人

  学费:7万港元/年 奖学金:入学奖学金最高金额为11万港元/年;另设立多年5万港元/年的奖学金。

  香港浸会大学

  招生方式:独立招生

  招生人数:130人

  学费:6万港元/年 奖学金:一等奖学金10万港元/年,为期4年。

  香港教育学院

  招生方式:独立招生

  招生人数:预计80人

  学费:6万港元/年 奖学金:金额由港元10万元至20万元不等。

  香港岭南大学

  招生方式:独立招生

  招生人数:预计80人

  学费:6万港元/年 奖学金:设有240项奖学金,内地学生如入学第一年成绩优异,从第二年起即获颁每年达港元10万元的全额奖学金。

  更多高考信息请访问:新浪高考频道 高考论坛 高考博客圈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