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承志
随着高考提前批的录取进入尾声,香港高校在广东的录取也尘埃落定。备受关注的香港高校与中国内地名校的生源争夺战也因此初显胜负。记者采访发现,香港高校4年50多万的高价学费并没有吓退广东的高分考生。相反,为了能受到国际化的教育,为出国留学做准备,不少考生在没有奖学金的情况下选择自费赴港读书,有的甚至放弃了北大、浙大等内地名校。(《信息时报》7月8日)
一度被国人和媒体关注的北京高考理科状元林茜去留问题,最终以林茜选择北大而告结束。状元留京并不意味着港校奖学金制度的失败,港京高校新生入校之争并未因此而偃旗息鼓。面对高额新生奖学金的诱惑,广东高考状元王书元放弃北大奔香港科大,与其相仿的是张航弃中大自费读港科大。如果说内地学生面对高额新生奖学金的诱惑放弃在京机会,是我们尚不完备的新生入校奖学制度失败的话,那么不惜高价自费弃京赴港的现象,应该让我们更加关注新生择校观念的变化。
奖学金制度是国家、高校、企业事业团体及个人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对品学兼优、特定专业的以及到特定地区工作的学生给予奖励的制度。在现行国家奖学金的项目设置上,单方面强调了资助的概念,很大比例的奖学金放在资助贫困学生这个方面,而忽略了对有特殊才能入校新生的有效吸纳。由于对高分新生的奖学没有明确规定,目前,国内高校普遍存在着新生奖学金虚置的问题,全国高校单独设立并实行新生奖学金制度的学校并不多。高额设置新生奖学金旨在接纳具有特殊才能或在内地高考获得高分的学生,港校有着较强的针对性和诱惑力。
与其相反,国内一部分高分学生高价自费赴港却从另一个层面提醒我们的高等教育机构和社会,应注意新生择校的取向变化。与北京大学等内地名校相比,港校“可以出国深造的”的前景成为驱动人才港流的重要动力。尽管多年来,国内名校北大、清华也在不断改革,加大了在校学生出国交流的机会,但比起香港这样的国际大都市的资源来说,显然还有差距。
更重要的香港高校的文凭认可率、学术认可率在英美等国家具有较高的含金量。香港高校国际化的教学视野,促使“借香港这块跳板向国外发展”成为国内学生的择校取向。
高额奖学和黄金跳板成为高校新生择校取向变化的原动力,遏制港京入校新生竞争的现实问题是认真借鉴其他先进地区包括香港以及其他国家的先进经验,与中国的国情结合起来,形成具有现实操作意义的新生奖学金制度和与国际教育接轨的高等教育机制,这不仅关乎国内新生择校观念的重新定位,也关乎中国高等教育的未来。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