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港大还是那个港大 是谁成就了火爆神话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7月11日 11:01   北京日报

  尽管北京今年高考的文理状元双双拒拿港大的巨额奖学金,但港大还是落了个名利双收。一方面在内地,港大知名度和美誉度进一步提升,连香港、甚至澳门的一些不怎么知名的大学都跟着沾了光;另一方面,港大的招生场面异常火爆,吸引了一大批优秀的内地生源。

  香港高校招收内地学生,始于2002年。可当年内地考生谁会把港大看在眼里?有本事的、有钱的,就直奔了欧美澳。第一批赴港大读书的内地学生总共才30人,只在少数几家知名内地高校的新生中考试筛选,而后逐步转为在部分省区高考生中录取。短短几年,内地优秀学生赴港读书成了一种时尚。其结果是,港校的门槛越来越高,学费也越来越高。今年又由每年8万港币涨至10万,就连在内地委培的1年都要交3万。至于奖学金的馅饼嘛,除了砸到状元和个别高分考生的脑袋之外,与大多数考生无缘。

  港大还是原来的那个港大,是什么成就了港大热的神话?

  首先,这要归功于国家的政策和国内名校的大度。香港也是中国的土地,香港的大学内地学生怎么就不能上呢?但香港的大学不用费劲扒拉地组织高考,只等着全国高考后才下山摘桃子。北大清华还得允许其把招生推介会、面试等活动安排在自己的校园里。竞争对手从自己手里夺去的新生,北大、清华还要为其代为培养1年。这等好事儿也只能发生在中国。除了港校,谁还会有如此福分?

  其次,这要归功于港校的营销策略和推介技巧。港校是按着市场规律来运作的。比如一是舍得拍出几个巨额奖学金作为噱头吸引考生。二是将状元的“名人”效应运用到了极致。三是在许多细节上想得周到、做得细致。去年北京文科状元何旋作为港科大的学生,今年在北京的面试现场义务帮忙,现身说法自然更能打动人心。相比之下,内地名校在考生面前的架子似乎大了点。我看到了有考生在媒体上发表文章,直指清华的面试老师对学生态度欠佳。

  再次,要归功于内地媒体对港校的过分热情。随便在哪个搜索引擎里点击香港、招生字样,网上都会出现数不过来的媒体报道。招生咨询报道,面试报道,录取了还报道。哪个状元拒绝了港校,报道;哪个状元又选择了港校,报道。至于历数港校众多优势的报道更是连篇累牍。港校招生在内地媒体的报道量,远远超过了内地任何一所高校,大多充满了溢美之词。这些报道起到了免费广告的作用——不,超过了免费广告。

  最后,要归功于一些家长和考生自己的跟风。港校的好与不好,有多少家长和考生亲身体验过?一些家长和考生对内地名校看缺点多,看港校则看优点多。比如学费,内地的大学每年交几千元钱学费还嚷嚷着高,但把几十万元人民币交给港校就什么都不说了,一些工薪阶层家庭也咬着牙供。考生如接受港校录取,必须缴付1.5万元港币作为留位费。缴费后若放弃录取,1.5万就打了水漂儿了。这要是换了北大试试?如果它敢收1500,不把校长骂得辞了职才怪呢。这或许就是在一国两制的背景下,人们对两制下的高校不同的要求和期待。

  我孤陋寡闻。此文分析的也仅限于追溯港校由冷变热的原因罢了。希望内地名校能认真研究研究港校热的背后,该向港校学习的就学习学习,该引以为戒的就引以为戒。相信考生和家长会根据自己的分析判断,做出最后的决断。

  更多高考信息请访问:新浪高考频道 高考论坛 高考博客圈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Powered By Google

相关链接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