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赢在校园》--多彩的课余生活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7月11日 20:49 新浪考试
课余——让生活更多彩 大学校园课余生活丰富多彩。除了日常的教学活动之外,还有各种各样的讲座、讨论会、学术报告、文娱活动、社团活动等等。这些活动对于大学新生来说,令人眼花缭乱,如何安排课余时间,常常心中没谱。如果完全按照兴趣,随意性太大,很难有效地利用高校的有利环境和资源。 要合理地安排课余时间,首先必须对自己在近期内的活动有一个理智的分析。看看自己近期内要达到哪些目标,长远目标是什么,自己最迫切需要的是什么,各种活动对自己发展的意义又有多大等等。然后做出最好的时间安排,并且在执行计划中不断地修正和发展。 另外,最好能专门制订一份休闲计划,对一些较重大的节假日和休闲项目做出妥当的安排,这样能使你的休闲和学习有条不紊地交叉进行,使身心得到有效地放松和调适。而且,一旦制订出了既愉快又切实可行的休闲计划,那么在这一时间尚未到来之前,你的心情会是愉快而充实的,能精神振奋地投入学习和工作之中。 当然,要合理安排课余时间,找准方向也很重要。在开始大学生活时就给自己定下合适的发展方向。打算继续深造的,就要把更多的时间放在学习上;想锻炼自己组织协调能力的可以去学生会发展;想积累工作经验的可以去实习。确立自己的目标要综合考虑自身的情况,一旦定下来就要按着这个目标踏踏实实地走下去。心中有了目标,才能把握好自己的人生之舟不偏离航向。学生毕竟以学为主,课余活动无论多么精彩,当它影响到你的学业时,必须学会放弃,因为暂时的放弃是为了更好地获得。 缤纷社团 社团这个词,对于大学新生来说是新鲜的;作为继承、传播文化的一个载体,社团举办各项活动以丰富我们的课余生活,提高并锻炼我们的综合素质。 大学生活只有短暂的四年,转瞬即逝,应好好珍惜,选择一个感兴趣的社团好好锻炼自己,是每一位同学都应该考虑的。通过参与社团,可以积累我们需要的知识,从中得到锻炼和提高。这些经历对于我们以后走上工作岗位,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在某种程度上,社团教会了我们为人处世,教会了我们奋斗拼搏,也教会了我们体味成长。 有了社团的打磨,我们从高中带来的年轻气盛的棱角渐渐圆润,我们懂得姿态放低一些,会让自己飞得更高。而协调各方面的人际关系,充分展示个人魅力,学会包容,学会乐观地看待困难,则是另一种收获。 参与社团发现自我、提升自我 小松是南方一高校大三学生。高中时,小松整天埋头学习,平时也不怎么和同学说话,怕耽误时间,逐渐形成了内向的性格。进入大学后,由于对新的生活环境的不太适应,仍然少言寡语。大一下学期,小松参加了学校的青年志愿者协会,协会的工作逼迫他与许多人沟通。现在,小松不仅在交流上如鱼得水,即使在大的公共场合发言也毫不怯场了。按小松的话说,这都得感谢青年志愿者协会带给他的成长。 大学的社团、协会数不胜数,从学期初的“百团大战”就可以看出它们的规模和气势。他们覆盖了人文、学术、实践、艺术、体育五大方面。吉他协会、健美操协会、橄榄球协会、登山协会、舞蹈团、合唱团、文学社、红十字会、心理协会、电子协会……学生社团活跃了校园文化,有力地配合了学校学生素质拓展规划的实施,为广大学生健康成长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和氛围。 选择加入的社团,最好是符合自己的兴趣与追求,这样你可以打破一切局限,尽情展现自我,然后你会发现,大学中评价一个人的标准不再那么单一,你在某个方面的闪光点,可能就会成为别人欣赏和赞叹的地方。 适度合理地参加学生社团,可以锻炼自己,展现自己的才华,也可以结识更多的朋友,寻觅知音。有相同情趣爱好的人最容易成为朋友,所以你会发现社团里的同学更容易接触。但是并不提倡你们参加过多的社团,这样做不仅会把自己弄得精疲力竭,而且会影响学习这个主业。大学生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所以一定要选择自己有兴趣、有特长的社团去参加,参与社团活动关键在于质量而不是数量。 大学生参加一个好的社团组织是对其能力的培养和锻炼,甚至很多人大学毕业之后的工作与大学里的社团有着不解之缘。在广播台的师兄现在已经是交通台音乐节目的DJ,参加辩论社团的师兄现在已经加入到他所热爱的律师队伍中,可见大学社团影响之深远。因为社团本来就凝聚着自己的兴趣在里面,把社团当做一种生活,总会得到回报的。下面所选华中师范大学“辩论门”社团中一位师兄的故事,可以使大家从中体会社团给大学生活带来的光彩,体会师兄故事里的激情和汗水,体会社团带给我们的成长。 我和辩论有个约会 1993年,著名的“狮城舌战”在荧屏上烽烟四起时,我还是一个初一的孩子,没时间看电视,只能在饭桌上听父母津津有味地谈论刚刚播完的辩论赛。从他们兴奋的眼神里我似乎也感受到了辩论的魅力。但那闪电般的反应速度和火花四溅的唇齿鏖战,只存在于父母的描述中,对我,似乎是另一个世界的事情。 大一刚入校不久,院里组织“创意杯”。在此之前我看过的真正的辩论赛只有1995年国际辩论决赛那一场。就凭着这一点对辩论的印象,我抱着尝试的想法报了名。当时的初衷很简单,就为将来的律师职业锻炼口才。学院为了让我们了解辩论,组织了四名院队主力来为我们作一场辅导讲座。其实更像是一场辩论秀。师兄师姐轮番上场——发声气势、立论反驳、思想修为——都把自己的绝活亮了出来,表演跟太极推手似的,听得我们这帮新生目不暇接,只知道拍手叫好。一时间,大家对四位前辈简直敬若神明。 正是这次讲座让我真真切切地感受了一回辩论的魅力,也正是这次讲座点燃了我对辩论的第一丝热情。他们让我感觉到,那种神奇境界并不如想象的那么遥远,终有一天,我也能像他们一样舌如芒剑、口若悬河、指点江山、气吞湖海、神采飞扬、挥洒自如…… 路,真实地踏在脚下,却并非坦途。小组赛上本队缺四辩,我欣然任之。于是,第一次上赛场的情形是:总结陈词只用了一半的时间便没了词!尴尬地犹豫了一会儿,只有红着脸坐了下去。那狼狈状至今难忘。好不容易结束了,坐下擦汗,又听到金师兄点评我们的立论“攻击辩题”。当时的辩题是“自然美是不是最美的”,我们持反方立场,以“世界上没有最美”为基点立论,赢得了比赛,却被告知犯了比赛的禁忌。唉,我又被浇了一盆冷水,因为那个“攻击辩题”的立论正是我提出来的。 可能是从涉足辩论起就有太多主见的缘故,我在辩论路上的挫折才刚刚开始。半决赛时,我们班对我们寄予了厚望,请来金师兄谋划框架。可临到比赛前夕,我越来越感到金师兄给我们构筑的这个框架过于灵活了,我们的实力不足以驾驭。在我的说服下,全队临阵变换了逻辑体系。结果,也许是因为“栋栋—媛媛”的组合太强了,也许是队友们对新的逻辑思路没有透彻理解,总之我们输了,输得还很惨!而且又被金师兄批评了立论!比赛一结束,栋栋急匆匆地跑过来握住我的手说:“友谊第一!”我苦笑着向他点了点头,心里却有些诧异——为什么这么担心我?而直到助理辅导员和同学都来到寝室安慰我时,我才明白:一定是我在宣布结果时克制不住,失态了。 不记得那天心情有多糟糕了,只记得当时只想早些睡去,只想到第二天把这噩梦忘掉。“大学第一次参加业余活动,就这样结束了”,我坐在教室里长吁一口气,听着广播里栋栋和媛媛被推荐入校队的新闻,有点失落地想着…… 转眼大二,有一天进寝室时,侧头看到一则通知。原来是我院备战校辩论赛,招员,由栋栋主持组织工作。不知道为什么,我心里涌起一阵狂喜,激动地疾步回到寝室,撇下书,就直奔栋栋的寝室报名。一个声音越来越清晰地在我心里响起:爬起来,我要在这曾经倒下的地方重新爬起来! 记得全队集中讨论的第一天,大家刚见面不太熟悉,说话都小心谨慎,讨论的气氛并不浓厚。在模拟提出两方观点时,我突然抛出一个怪论:事物的目的就是事物的基础。此语一出,305室顿时炸开了锅。“这怎么说得通?”“这明显不能成立嘛”——三四位队友几乎同时向我开炮。“怎么不能?正是因为先有目的,我们才会去做这件事。目的在先,目的必要,目的不就是这事物的基础吗?”——面对诘问,我反而来了精神。于是,我与那几位队友开始了愈演愈烈的车轮战。其他队友则静静地听着两边的理由,不时插上一句。不知不觉中,我越说越兴奋,语速越来越快,声音也越来越大,直有一种发泄的快感!现在回想起来,那可能是一种压抑已久的情绪的释放。子曰:知耻而后勇。也许正是过去失败的耻辱给了我奋进的勇气吧。 此后,我顺利地成为了队伍的主力,并一直担任队里的二辩。我们的辩论队也成了一个亲密的大家庭。无论是遇到痛快淋漓的胜利,还是愤懑饮恨的失败,大家都互相搀扶着走过沼泽,走过阳光。2001年我们得到了院里的支持,在2000年队伍的基础上正式组建了常备队,并作了新一轮招新工作。在接下来的2年大学生涯里,辩论成了我生活的一根血脉,辩论队的步伐牵动着我的心跳。掐指算算,从那场不堪回首的小组赛到毕业前的七大高校法学辩论赛,我总共只参加过6场辩论赛。6场比赛留下的赛场经验谈不上丰富,而留下的难忘回忆却太多太多。我忘不了校赛第一场时上场5五分钟头脑一片空白,清醒后又对胜利极度渴望的心情,也忘不了第二场莫名其妙的失利后,面对毫无意义的个人荣誉我向评委鞠躬时连个微笑都挤不出的感觉;我忘不了“东湖论税”时看到两位武大名嘴在台下用无礼的行为来干扰我们思考给我带来的震惊,更忘不了差3.9分失利后,栋栋眼里闪过的泪光和媛媛眼里无限的怅然;还有,还有我们在305留下的豪言壮语,还有非典前我们99级队员最后一役的备战匆匆…… 回想起来,6场上下确实留下了数不清的遗憾,到现在我还没有对哪一场比赛的表现满意过。但有一点我还是很满意的,那就是我在这6场中进步的速度。即使是相隔一周的两场比赛间,我都能感觉出来自己前后判若两人。可能,这也是我唯一在辩论上值得和大家分享的经验了。 2005年,又是一个本命年,下个月我即将告别自筑的象牙塔,开始把踌躇满志转化为人生实践。在此之前我要了结一个心愿——为我们的“辩论门”谋划一个发展的蓝图。虽然这一套想法并未经过实践证实,但只要能对后来者有所启发,也算是我对凝结着几届队员心血的“辩论门”尽了自己的微薄之力吧。 队友们,祝你们好运!辩论门,祝你好运! 选择社团 李某,大一学生。刚入学时,学校里各种社团扑面而来,再加上各种各样的培训、讲座,还有一些五花八门的招聘,让李某感受到了大学生活的缤纷多彩。他对所有的事情都觉得新鲜,什么都想做,什么都想参加。于是他参加了报社、广播台、羽毛球协会、读书俱乐部等。最后在期末考试时有两门功课亮了红灯。 社团是大学校园中一抹靓丽的风景,然而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社团对于大一新生们来说则是首先需要解决的。 首先,社团的选择不宜过多过杂,尽量只选择适合自己的组织或团体。 在校园里,团委学生会、学生社团、校内媒体、班干,可能算得上是四大“公干”。它们可以锻炼你的能力,给你提供社会实践机会,为你搭建社交平台。通过它们,你可以轻而易举地认识许多来自其他学院的同学,接触到社会上的不少人和事。但是,在这四大“公干”里,你选择哪一个,所带来的结果可能是大大不一样的。比如,你做班干,你的眼光只会局限在自己的班级和学院的特定的活动范围,而做校园记者等媒体工作,你就会了解整个学校的所有活动。这两种工作的工作方式和思维方式是不一样的。所以,找准自己的兴趣点,选择适合自己的工作,力求把它做好,力求精益求精,这样,你才会收获你想得到的知识和能力。 其次,在社团中积极主动地锻炼自己。 部分同学对社团存在着一种错误观点,认为社团活动不过是一种娱乐而已,想到的时候就去参加,凑个热闹;没心情就不去,反正是玩。这其实是将自己置于非常被动的地位,违背了社团活动的宗旨,对自己、对社团都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行为。 任何选择都不该是盲目的,选择了,就应该负责。既然选择了参加,就积极主动地去做一些事情。首先尽量争取承担社团内的一些工作。比如组织社团活动,这对个人组织能力、交际能力的提高大有裨益。但是,组织者并不是人人都可以做的,当好一名尽职尽责的“小兵”也很重要,职位再小也不要忘记自己是社团的一员,有义务和责任搞好社团活动。因此,首先要学会服从纪律安排,提高自身组织性、纪律性,另外还可以在适当的时候给组织者提一些建设性意见等。 听讲座和读好书 “讲座名称××,主讲:××教授,时间××,地点××”,在大学校园里,经常能看到类似的宣传海报,相信任何读过或正在读大学的人都不会对讲座陌生。讲座,是大学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少了它,你的大学生活一定不能算是完美的。在大学里听讲座,也是一件极有意义的事情。请来讲座的往往是大家名流,内容十分精彩。他们或以学理深厚见长,或以激情昂扬著称,无不使人深受启发,其益罔极!能听到他们的思想碰撞本身是种福气,不管最后你是听过他们的讲座就忘了,还是长存于心中,都是智慧和思想的传递。因此,珍惜机会,多听好的讲座,对你的人生将不无裨益。当然,讲座还可以通过网络在线收听。 除了听讲座,在大学多读好书是非常明智的选择,诚如《劝学诗》中所描绘: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房不用架高梁,书中自有黄金屋;取妻莫愁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出门莫愁无随人,书中车马多如簇;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勒向窗前读。 要读书,必须得读好书,那么什么书是好书? 好书是砖,无数的先哲用它筑起了一条宏伟的“长城”,将文明与野蛮分割;好书是阶梯,人类进步的阶梯,人类就像顽皮的婴儿,一点点爬上阶梯的顶端,向着无垠的宇宙招手;好书是巴格达宝库,孕育着未来的希望,等着人去打开;好书更是一个人,一个品德高尚的人,而读一本好书,就像在和一个品德高尚的人谈话。 多读好书能开阔视野,增长见识。从《红楼梦》到《人间喜剧》,从《随想录》到《苦难与风流》,从《文化苦旅》到《十万个为什么》、《上下五千年》,一本好书包含了政治、经济、历史、哲学、文化以及科学技术。难怪有人说:“书籍是当代真正的大学。” 古谚说得好:“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进入社会后,你会发现好书真的对你很重要,甚至重要到你每做一件事情都会想到它们,无论成功、失败,然而这时,你已经完全没有时间和精力去读它们了。有位从监狱出来的人后来成就了一番大事,当别人问他最感谢什么时,他说最感谢在监狱的那段岁月,在那期间,他才有空去读很多好书,并不断思考、体会,如果不是那段岁月,他绝不会有现在的成就。我们无意夸张什么,只是想真诚地劝慰大学新生,抓紧时间,多读几本好书,它们对我们自身素养和内涵的提高是大有裨益的。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发表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