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高分考生 博取社会声誉的秘密武器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9月24日 11:13   山西晚报

  补习生,学校博取社会声誉的“秘密武器”

  事实上,一些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通过不断补习,重复参加高考,考取“名校”。而一些高中学校,则通过挖掘打造这些高分学生博取声名。

  “培养”出郭明明的二中,2006年“引进”郭明明,通过一年“重点打造”,考入清华大学,这让二中一夜间暴得大名。

  这种投资马上获得回报:2006年,二中招生600人;“二中培养出清华北大生”后的今年,该校招到10个班,800名学生,二中一名副校长对记者说:“进行这样的竞争是形势所逼,没有办法。如今老百姓就认这个,民营学校缺少优质生源,只有靠快速提高学校的知名度来吸引生源。”

  而记者在郭明明原来就读的四中和一中,却听到了这样的声音:哼!什么市二中的清华

状元,还不是我们的学生!

  四中补习三班的一位同学告诉记者:“其实,每一地的尖子学生并不多,好多学校的成绩都是由那么几个学生转来转去创造的。像郭明明,他就在3年里分别给三所学校创造了三个高分。”

  受到“优等学生上学不花钱,考名校还挣大钱”这种现实的影响,更多的高考高分学生将高校录取通知书揣在怀里,继续补习。

  四中今年的高考理科第二名和第三名,都选择了复读。第二名考分为653分,第三名考分为646分。

  高考补习生现象,已不仅仅是一种教育现象,其背后高考经济“激流涌动”。

  高考结束不久,四中即投入了“高分补习生”的激烈争夺中,四中开出的价格是:理科生,480分以上免收补习费,文科生,490分以上免收补习费。超过这个线后,以理科为例,分别给予金钱奖励:499-523分奖500元;524-538分,奖1000元;539-571分,奖2000元;572-609分,奖5000元;610分以上,奖1万元。——这个意思是:只要考分高,不但可以白白占用教学资源,而且还要由学校倒给学生出钱。四中今年的“补一”班80多名补习生,就基本全是“不花钱”或者还要“倒挣钱”的学生,这个班被设在主楼后面的一个单独小楼内,不受其他班的干扰,属“重点保护对象”。而另外一部分学生,则是专管出钱的群体。从479分到440分,要分别交纳1000-4000元的“调节费”,439分往下,每降1分多交100元。这个庞大的群体像一群“工蚁”,在事实上供养前一部分学生。

  “读高中,考分是唯一的道理。考不好,啥也别说,你就是孙子。”这是一位学生家长的话。

  民办高中可以办补习班,而且收费额是自主的。这种以差等生供尖子生,以尖子生提高学校声誉再以此招收更多学生的运作方式,应如何评价?

  一位教育工作者说:“这种现象,说白了,是让普通学生花钱,养着学校、养着尖子生:学校依靠尖子生大做文章,收取更多的学生,增加效益。”

  运城市教育局副局长兼招生办主任翟立明,对于一些学校炒作高分学生,吸引生源的事,气愤难平:“往年,我们对他们借考试成绩,争夺生源就一再警告,并出面制止。今年,面对疯狂的生源争夺,我们下定决心,一定要出手治乱。”

  记者在采访中也了解到另外一种现象,山西有一所中学,每年高考排名都位居前列,但该校从不重奖考上清华北大的学子,而是把资金用在救助贫困生的生活和学习中。该校校长说,重奖高考状元不是教育的根本,教育的根本在于激励和帮助更多的学子考上大学。

  一位教育学专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奖学,本无可厚非,适度奖学所形成的动力,必然助推知识经济时代所必备的崇智风气,这种社会风气朝向的,是正确的社会导向。但倘若奖学奖过了头,不光会让专事高考只领奖金的“高考状元户”钻空子,从而亵渎了奖学原本的激励宗旨,也极易让学子卷入“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的怪圈。因此,我们在奖学的同时,需警惕不良社会导向入侵。 (文中学生名字为化名)

  本报记者 李旭东 任俊兵

[上一页] [1] [2]

  更多高考信息请访问:新浪高考频道 高考论坛 高考博客圈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管理利器 ·新浪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