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大学语文:只有爱上才能“回归”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0月16日 09:08 每日新报
“语文就是语言,能说就可以了。你看外国哪有上大学还学英语的,都学12年了还有什么学的。”这是一位在校生接受采访时的“戏言”,但也代表了不少同学的想法。10月12日上午,在天津大学举行的“人文精神与大学教育”国际学术研讨会上,著名学者王蒙面对百余名慕名而来的天大学子发表了自己的观点,认为现在之所以部分大学生人文素养不高,与“市场化风气入侵大学”、“学科分类过细过专”、“网络普及造成学生们不习惯进行推敲和探讨”等三大因素息息相关。对于已被边缘化的大学语文,想重新回到舞台中央,首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让学生们爱上学语文,大学语文不应是中文系的专利,我们的大学生都应该更“人文”一点。 “跟外语相比,我们大学语文甘拜下风。”一位大学语文教师这样抱怨。的确,如果不是去年教育部旧话重提,恐怕已经有不少人忘记了大学语文的存在。 “如果说小学阶段是基本的识字能力培养、初中阶段是基本的阅读、写作能力培养,那么高中、大学的语文教育就应该体现在文化的传承和思想的升华。” 会写简历、不写错别字、具备基本的阅读能力,这是学语文最基本的要求。更进一步的官方一点儿的说法是,“开设语文课的真正目的是熏陶人、感染人、教育人、引导人,这样的目的性应该贯穿于语文教材的编写、讲授、考核、学习各个环节。”但问题是“大学生不会写作”的情况并不鲜见,在大学里散发的宣传品错字连篇、词不达意的现象也不在少数。 难道大学生真的觉得语文没用吗?并非如此,即便是一些理工科的学生也认为,能在语文课上了解一些最新的文学动态对丰富自己的大学生活很有帮助,况且在将来的工作中也有实际用处。孙亚楠是天津师范大学2007届毕业生,学物理专业,目前在某中学当老师,在她看来,大学时学习一年语文对自己很有裨益。“我教物理,没有一定的表达能力是不能让学生领悟你的意思的,而运用巧妙的语言和生动的事例就能帮助学生理解枯燥的物理理论。”可以这样说,从学生角度讲,没有多少人真正认为学语文没用,不学语文的理由通常是“没机会”或者“没时间”。 《中国教育报》一篇报道中提到,一些学校的大学语文正处于没落阶段,有的学校从原有的一学年100多节课缩减到停开此课程,有的学校大学语文的师资队伍萎缩很厉害,从20多人缩减到不足5人。这直接造成了一些想学语文的学生找不到老师,但这毕竟是少数。以我市为例,虽然只有南开大学、天津财经大学、天津科技大学等高校将大学语文列为不分文理的全校基础必修课,但大部分高校大学语文或其他人文学科课程均以选修课形式出现。可见,只要想学语文,大学生还是可以学到的,但不少学生选课热情不高或仅仅用来混学分倒是事实。 在“人文精神与大学教育”国际学术研讨会上,著名学者王蒙对这一现象总结了三点原因:市场化风气入侵大学,学生们对于学什么带有极强的功利色彩;学科分类过细过专,专业课负担重,造成学生忽视语文学习;网络迅速普及,学生们更愿意接受那些浅思维,不习惯进行推敲和探讨。看来,仅仅用硬性规定让语文成为“必修”治标不治本,真想让大学生回到语文课堂上来需要让大家真正爱上语文。 “要做到让大学语文立于必修课的‘不败’地位,就要把学生们在多年语文学习中被打消了的对语文的兴趣重新建立起来,立足于培育学生的语文素养,让学生对语文与中国文化有感性和系统性的了解。” 针对大学语文怎么教怎么学的问题,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温儒敏认为,大学语文不能完全顺着中学语文的路子来开,必须要有提升,但也不宜讲成一般文学鉴赏或者文化史那种类型的课。这种观点得到了教师和同学的普遍认同。大学语文成为必修课后,南开大学的学生反映良好,就得益于教学方式灵活多样。将知识性的课程内容放在网上,让学生们自己写作、看材料,课堂上则采用灵活的手段对硬性的知识点进行补充,这种完全不同于中学的课堂氛围,更容易让大学生接受。 其实,想提升自己的语文水平不一定非要学《语文》,在大学阶段可以有很多种方式。比如,天津大学虽然没有将语文课设置为全校必修课,但构建了《文化共存论》、《老子的智慧》、《西方文学名家名作》等150余门课程在内的人文选修课体系,要求所有专业的学生必须选修8学分以上的人文选修课,不仅让更多的同学接触到人文知识,而且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自由选择,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这种人文教学方式和近年来国内教育界倡导的通识教育是一致的,开展通识教育逾十年的香港大学副校长李焯芬认为,要求理工科学生选修10%的人文方面的学分,反之亦然,这样培养出来的毕业生才更能应付现代社会的压力和要求。据李焯芬介绍,香港大学会不定期地请专家学者来学校讲学,史学家来讲中国文化,文学家来讲写作,艺术家来讲京剧、昆曲。语文说到底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学生只有爱上中国文化,才能真正喜欢上语文。 “让学生读某本书,前提是作为教师你要读过这本书,但我们很多教师做不到这一点。我想问一问,作为老师,你能否开出本学科经典书目的清单来?” 苏州大学教授朱永新认为,对人文知识学习不能依靠老师课堂上的讲授,而是要进行自主性阅读,大学实际上给学生提供了充足的阅读空间和时间,但可惜的是,“图书馆里越来越没有学术的味道。”“三个月读不完三本书,看得最多的是漫画和武侠小说,网络阅读实际上在玩游戏和聊天,这怎么行?”朱永新对此颇为感慨。学外语的时候,我们都要反复强调阅读量,因为没有阅读量背下来的单词、语法只不过是纸上谈兵,但学语文的时候,我们却往往忽视这一点。 如果说大学生对于非本专业的书籍阅读热情不高还情有可原的话,那么一些大学生连专业内的经典书籍也置若罔闻就有些不可原谅了,朱永新教授认为,造成这种情况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教师引导不力。老师不重视阅读,不能列出本专业的书单,如何引导学生强化阅读。而学生没有对阅读的兴趣,就更谈不上对语文感兴趣,听说读写实际上是相辅相成的。所以说,大学语文的回归应该是一个整体的回归,而不要仅仅把目光盯在《大学语文》这本教材上。 本版撰文 新报记者 缪鹏翀 校园记者 王钰 摄影 新报记者 赵建伟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发表评论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