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消除教育不公 大学招生应重视城乡比例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0月25日 11:47 东方早报
早报美国特约撰稿人薛涌 10月8日的《武汉晨报》报道说,在清华这样的高校里,10名学生中只有两名来自农村。从总体上看,城里学生考入重点大学的比例是农村孩子的3.5倍以上。而与此同时,中国城镇化水平为43.9%,也就是说,农村人口还占中国人口的大多数,但农村学生在大学生中的比例仅为20%上下。 舆论将这种现象视为中国教育不公平的表现。目前解决这一问题的最简单办法,莫过于国家明令各大学按城乡人口比例招生,向农村学生倾斜;达不到一定指标,国家可按比例扣除大学的教育拨款。这样,城乡高考的录取就有了两条不同的线,将可保证农村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 这样的政策,首先一个好处是将能创造教育公平。一般而言,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未来的收入要比没有受过高等教育的人高许多。当高等教育由国家资助后,我们就面临这样一个道德困境:国家固然应该支持高等教育,但是,凭什么把比较穷困的阶层的资源转移到了比较富裕的阶层手中,使后者获得了更多受高等教育的机会? 所以,美国著名的社会学家JeromeKarabel不久前干脆提出,应通过抽签的方式决定谁有资格上大学。因为现在美国的考试制度,已经给了富裕阶层太多优势,甚至有百万美元打造常青藤的敲门砖之说,即富裕家庭不惜工本送孩子上各种辅导班,请各种家教、顾问,以使自己的子女在大学申请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尽管美国大学纷纷在提供奖学金之外给弱势学生降低分数,但穷人子弟还是有“胳膊拧不过大腿”的感觉,富家子弟在大学生中的比例仍越来越高。这是当前美国高等教育的最大危机之一。 中国改革的大趋势,是城乡交流、融合的日益加深。弥合城乡之间的鸿沟,是改革面临的最大挑战。要弥合这一鸿沟,最有效的方式是从下一代开始,从教育开始。 中国未来几十年面临着两大挑战:一是人类历史上最大的从乡村到城市的移民,这将使大量农民变成城市的产业大军;一是产业结构的升级,即从劳动密集型、廉价型的经济,向高技术、高附加值的经济过渡。应对这两大挑战的关键,就是在短时间内把大量农民工训练成高技术工人甚至专家。过去20多年,中国高等教育的一个最大失职,就是似乎忘记了这一使命。农民工进城后不仅得不到任何教育上的帮助,反而在子女就业等问题上受尽歧视。这使得这些人的受教育水平和劳动技能无法提高,无法成为产业结构升级需要的劳动力。大学招生向农村人口倾斜,则多少能弥补这一失职,使一部分农村人口,在年轻的时候就能接受大学教育、适应城市生活,进而成为更有创造力的劳动力大军。 中国目前正处于高速城市化进程中,农村人口出生率高,而一些大城市人口却已渐趋老化。为20年后的中国提供劳动力的,主要是现在的农村人口,不在这些人身上投资,未来就很难从他们那里得到回报。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发表评论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