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制度创新是深化高考改革的关键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1月15日 10:34   中国教育报

  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高考制度,涉及理念、体制、内容、形式、手段等方面,需要各方共同努力。在众多的高考改革措施中,被访者认为比较成功的措施主要有网上公开录取、考试时间从7月改到6月等。此外,阳光招生和考试科目从“3+2”变成“3+X”也得到不少被访者的认可。关于高考改革的方向,70.1%的被访者认为高考改革要经过充分论证,慎重改革,不能轻易改变现有的制度。当前学历越高,越认为高考的改革要深思熟虑,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高考制度的稳定性有利于选拔人才。《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改革和完善考试评价制度,探索综合评价、多样化选拔的招生录取机制”。在不断深化高考内容和形式改革的基础上,从促进教育民主化和社会公平的角度,高考改革的制度创新显得更加紧迫和关键。积极稳妥地推进高考改革,需要在以下4个方面进行制度创新:1.根据终身教育的理念和体系,建立多渠道、多层次的教育“立交桥”。统一考试是我国选拔人才的基本形式或主体形式,通过多年的实践,统一考试的公平性、高效率得到社会广泛认可。但是每个人受教育的年限、环境、家庭等各方面的影响是不一样的,每个人的兴趣、爱好、个性以及职业理想也是不一样的,而我们现在的教育模式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上大学的人才标准而设计的。

  目前我国的教育体制和制度分为国民教育体制和非国民教育体制。国民教育体制以学历教育为主,非国民教育体制以技能培训为主。这两种体制在教育形式之间没有相互沟通和衔接的渠道。这不仅使社会的教育资源没有充分发挥效益,而且限制了人们的教育选择权,束缚了人的全面发展。一个好的考试,应考出学生的长处和优点,能够反映学生的兴趣、能力、潜质等,鼓励和引导学生发展自己的特长,并在某种程度上对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发挥重要的作用。克服统一考试“一考定终身”、考生精神压力大等弊端,进一步满足当今时代对以人为本、注重个性特长的选拔方面提出的更高要求,关键是根据终身教育的理念,促进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形成。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呼唤着与之相衔接、相协调的高考内容、形式和选拔方式。根据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教育形式的差异性需求,推进多元化选拔、多样化录取的改革,搭建多渠道、多层次的教育“立交桥”,把国民教育体系和非国民教育体系、各种教育制度和多样办学形式结合起来,形成全方位、立体化的教育格局和相互沟通、交叉互认的教育模式。只有摆脱高考一次性评价的压力,学生的各种才能与创新意识才能得到自由发展,每个人才有接受各种教育和选择适合自己的教育形式的机会。

  2.从单一考试到多元评价,是实现教育科学发展的重要途径。现代社会注重对学生的全面评价,事实上这也是当代重要的教育和评价理念。社会发展多元化、高等教育发展多元化、

高考录取率的显著提高、高等教育办学形式多样化为高考改革提供了有利的外部环境。传统的单一的分数报告和“一考定终身”已经不符合时代和教育发展的要求。目前存在着以考试为目的的教育、教学倾向,这主要应由教育评价制度来纠正,考试更侧重于技术手段,评价更强调价值取向。改造我们的考试,首先要充分利用考试资源,使考试具有较多的评价内涵,加强和深化对人的能力、学力和潜质的测评等。利用评价的观念和方法改造我们的考试,利用考试的数据开展评价工作,是实现高考改革和推动教育评价的最佳结合点。为推进教育评价改革,2003年教育部发布了《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强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的成长发展,把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这也是近年来世界各国教育考试和评价改革的主要趋势。现在的问题是需要建立一整套科学的教育评价标准和体系,对教育过程和教育对象进行有效评估。我国的教育考试机构也提出了强化评价的理念,即评价教育、评价考试、评价考生。强化评价,就是不仅要为考生提供分数,更要通过考试的各种数据,为考生提供知识、能力、特长和潜质的评价报告---“成绩报告单”,让考生了解自己的强项和弱项,要考出学生的长处和优点,使考生知道今后往哪个方向发展,才能使个人得到更好的发展。

  3.建立科学的人才观和人才选拔制度,为高考“减负”。高考选拔标准的制定,来源于社会和高等学校对人才选拔标准的主流认识。在调查中,被访者期待的高考改革政策主要有:考题更注重考核考生的素质和能力;提高招生录取过程中的透明度;录取时更多考虑考生平时的全面表现。因此,转变思想观念,建立科学的人才观和人才选拔制度,将为深化高考改革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和环境。信息化时代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人才战略对高考人才选拔标准的制定有3个方面的规定:其一,具有扎实的学科基础知识。对知识的驾驭能力和创造潜力首先来自于完整的学科体系和科学的知识结构,并不是首先来自于某种方法,因此愈是信息多元和创新要求高的时代,愈是要重视学科知识体系的建构。其二,具有良好的思维素质。良好的思维素质主要表现在思维的系统性、思维的综合性和思维的创造性上,这实际上是信息时代和创新型人才观对高考选拔标准的核心要求。其三,具有批判意识和实践技能。批判意识和实践技能是学习潜质和创造力的主要体现,也是应该纳入高考选拔标准的重要内容。为了将这些选拔标准科学化,高考在内容和形式上作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如在以往学科能力要求的基础上,建立更加科学合理的考核目标体系;强化考试的情景设计,鼓励和引导积极的思维活动;加强评分标准的操作性和可控性,保证选拔的可靠性。高考选拔标准的新观念就是“考能力”。配合能力考查的需要,考试的科目也变得更加合理和具有现代意识。在上个世纪末,推出了综合考试和“3+X”的考试科目改革,实现了考试内容与形式的同步变革,当然也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应该说,在我国当代考试的发展中,“考能力”的观念及其实践完成了由对学科知识的再认、再现向深层智力活动进行测量与评价的转变,迈出了从考试大国向考试强国的第一步,也使公平、公正的理念在高考中得到了更充分的体现。

  4.深化高校招生考试制度综合改革,逐步形成符合现代经济、社会、人才发展要求的选拔机制。高考不仅仅是考试,还包括录取。讨论高考的改革不仅限于考试内容和考试方式的改革,这是高考的一个方面,考试的主要目的是录取新生,所以必须在更大的范围、更广的视野里研究系统、配套的招生考试制度综合改革,进行整体的制度设计。

  首先,要深化考试内容和方式的改革,统考科目设置要符合高校人才选拔需要和学生学科性向特点。强调命题内容的改革,使考试内容进一步贴近时代、社会、考生的实际,注重对考生运用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为人的全面发展发挥积极导向的作用。第二,建立在国家指导下由各省组织实施的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对学生在高中阶段的文化课进行考查,包括必修课和选修课。可以采用等级制,分为A、B、C、D几个等级。第三,建立综合素质评价标准和评价体系,从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合作精神、学习能力、运动与健康等方面对高中毕业生给予客观、全面的评价。在此基础上把学业水平测试和综合素质评价与国家统一考试相结合,从文化知识、能力水平、成长过程、综合素质等几个方面共同构成普通高等学校录取的依据。高职高专院校也可以尝试以学业水平测试和综合素质评价为录取依据的招生改革。第四,建立普通高等院校自主招生、自我约束,政府宏观调控、指导,社会有效监控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高校招生录取制度。这样才能满足高等院校在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多元化选拔人才的需要,满足中等教育实施新课程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满足建立教育的公正、公平的需要。

  总之,强调引进中学教育的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两个指标后,把学生的成长过程与其以后的升学就业联系起来,可以改进目前“一考定终身”的局面。从而实现倡导的“四个结合”,即考知识与考能力相结合,统一考试与学业水平测试相结合,统一考试与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相结合,考试改革与高校录取方式改革相结合。建立更加全面、综合、多元化的考试评价制度和多样化的选拔录取制度,为学生自主选择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提供更多的可能。为高校全面、客观地选拔人才提供了科学的依据,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为推进素质教育起到积极作用,使高考制度更趋公平、公正。

[上一页] [1] [2] [3]

  更多高考信息请访问:新浪高考频道 高考论坛 高考博客圈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走进城市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