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一小考,两周一大考,“学期论文”更是要求苛刻
博主:香港浸会大学公共关系及广告专业(杭州学军中学毕业) 吴霄薇
我坐在李伟才博士面前,被问及在场有多少内地学生时,我率先举手。这样的情况自从来到香港读书之后,我遇到过好多次。勇于举手,意味着抢占先机,让别人认识你。
昨晚, 编剧杜国威先生问有谁对他不甚了解时,我举手并解释为什么不甚了解还来听他讲“戏梦人生”。他一听便听出我的浙江口音,便说“那你是一切随缘喽!”
一切随缘。来到香港求学,我更愿意用缘分作解释。
我2005年从杭州学军中学毕业,来到香港浸会大学修读公共关系及广告专业。这个专业是自己选的,当时只是觉得它好玩刺激,连将来大体做什么也没个概念。没料到,两年后的我选了公共关系作为专业内主修,喜爱它并且热情持续不断。
说起理想与现实,去年暑假和我一起上法语课的同学听说我的暑假经历时,直呼那可是他的“理想假期”。我的香港同学当中有去南极考察的,去美国实习的,去法国旅行的,去印尼服务的,去墨西哥体验生活的……我呢,则选择去柬埔寨照看艾滋孤儿,尽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这趟关怀之旅对我影响深远,我的团友说在金边的每一天都是她不曾预料的上天送给她的礼物。当每一天的活动结束,我们就会聚在一起开反思会,有时更像是辩论会,讨论艾滋病、死亡、意志、权利。交流中,普通话、粤语、英语……互相碰撞,真理越辩越明。
相信内地同学对在香港读书甚感好奇。我自己的感受是:比高中那会儿辛苦多了,甚至比在学军中学参加高考还辛苦。作业没有标准答案,要追求的境界永无止境,我只能尽我所能,做到满意。每周一小考,两周一大考,每学期的“学期论文”更是要求苛刻。而我上学期有将近10个小组的合作项目,课后同香港本地学生的讨论与合作也是向自己的广东话沟通能力发起挑战。
我在浸会大学遇到的老师都非常优秀。我主修专业的陈教授曾和我们分享工作经历,说到坎坷时的哽咽,颇为动容。我相信能经历这样的课堂,如此真诚的对话是内地学生的福分。陈教授独立勤奋,她的个人惯例是不允许学生写姓名在作业纸上,只可出现学生编号,以做到公平公正。
我上学期遇到了很有趣的老师Vivian Sheer。她的课总是那么具有启发性,调动我们的所有神经。她总是说要让我们变得越来越聪明。她布置的作业要求我们对概念熟稔之余加以充分的实际运用。如此,到了学期末考试,我竟发现不用怎么复习,所有的概念都已深深刻在脑袋里。
香港这个神奇的地方,伴随着我年轻脑袋的发育,伴随着我强烈求知欲的剧烈膨胀,伴随着我走过最生动的年纪。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点击进入查看更多教育考试的精彩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