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复习:科学设计答案是决胜关键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5月28日 09:35   城市快报

  教练员:天津一中 苏海

  高考即将到来,奥运会也渐渐临近了。奥运健儿在比赛场摘金夺银,之前他们的教练都会给予技、战术的全面指导。而对于即将参加高考的考生来说,教师就是他们的“奥运教练”。《名师家教》特聘九位高考经验丰富的名师为版上“奥运教练”,他们常年指导高三毕业班;他们拥有丰富的复习和应考经验;他们将以多年指导高考的丰富经验,为今年的广大高三考生出谋划策,助力高考。

  九位名师特为“2008奥运年高考”的考生,分学科撰写指导文章,将从冲刺复习要略、考场答题技巧、强化训练等角度为大家详尽阐述现阶段考生们必须准备的复习方法、应考谋略。俗话说:“临阵磨枪,不快也光。”希望通过考前的名师指导、强化训练帮助大家笑傲考场!

  高考时,有心人是不会急于写材料题的答案的,他们会在认真审题的基础上,先对答案做一个整体上的构想、列出提纲,这项工作叫“答案设计”,它能减少答题的盲目性,使作答更为全面、得分点的分布更为合理。在水平相当的前提下,谁对答案的设计更科学,谁就能取得更满意的高考成绩。

  要把答案设计这项工作做好,需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一、读懂设问

  即搞清楚题目究竟问的是什么,这是科学作答的前提,而事实上许多考生并不能真正做到这一点。

  多数情况下,高考设问中使用的句式和词语都比较平实、简单,比如“简述秦朝为加强中央集权在经济上所采取的政策措施”(2005年文综全国卷Ⅱ,39)、“分析通商口岸的开放对近代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2006年全国卷I,39)、“说明英国经济政策产生变化的主要原因”(2005年广东,28)……但也有一些设问用语是需要用心分析的:

  如“评述”。“评述”不同于 “评价”,实际上等于叙述加评价,对郑和下西洋的评价只需答出性质和影响,而若是评述则还应答出目的与过程。

  如“结合(联系)”。在考试中“结合”总是与其他词配合使用,如“结合……分析”、“结合……说明”、“结合……评价”等等。

  有些学生看到这样的句式就感到不知所措,其实这是出题人在向考生提示答题的思路,其中要分析、说明、评价的是问题的中心,而结合的内容是协助作答的背景材料。

  如“抗日战争胜利后,民主党派主张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此后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他们的政治立场和主张经历了一个演变过程,试结合当时政治形势的发展对这一过程加以叙述”(2000年广东,42)。 答题时要以民主党派政治立场和主张的变化为主线;以政治形势的变化为背景分阶段进行阐发。答案:抗战胜利后,全国人民要求和平民主,民主党派参加了政治协商会议,主张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国民党破坏政协决议,最终发动内战,民盟同国民党蒋介石集团决裂,与共产党合作;随着解放战争的节节胜利,民主党派认识到在中国资本主义道路行不通,接受并拥护共产党的领导,并于1949年9月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二、根据材料和设问中的提示设计答案

  在下面的例子中,问题都是“欧共体形成的影响”,但答案却大不相同,原因就在于材料和设问所给的提示信息不同,语境发生了改变:

  例1:阅读下列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欧洲的统一不会在一夜之间实现,也不会仅仅靠一项计划来完成。它将通过一系列具体的成就而进行,首先要做的就是取得一个实际的联合……建立共同的经济制度所依赖的那种利益之间的融合。”

  ——摘自《欧洲一体化理论与历史文献选读》之《舒曼计划》。

  (1)“欧洲共同体”成立后所产生的影响有哪些?(6分)

  答案:欧共体在经济上快速发展,至80年代已在许多经济领域赶上或超过美国;并想摆脱美国的控制,开始冲击美国的经济霸主地位(或答促进世界经济多极化); 为欧洲政治一体化(或欧盟的建立)打下了基础。

  例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要使欧洲国家统一起来,必须结束长达百年之久法德之间的冲突……把法德的全部煤钢生产置于一个其他欧洲国家都可参加的高级联营机构的管制之下……这样结合起来的联营生产意味着将来在法德之间发生战争是不可能的,而且在物质上也不再可能。”

  ——《舒曼计划》(1950年5月9日)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长达百年之久法德之间的冲突”主要指哪些冲突?

  答案:普法战争,一战、二战中的法德冲突。

  (2)目前,欧洲在经济一体化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大成效,正朝着“努力使欧洲成为一种政治力量,一种社会,经济,文化力量”的方向发展。“欧洲共同体”成立后所产生的影响有哪些?(8分)

  答案:从对抗走向联合,开辟了区域和平发展的模式;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典范,促进经济的发展;推动欧洲政治一体化的进程,使国际格局走向多极化;促进欧洲文化认同。

  注意例1和例2在答案上的差别是由两个方面决定的:例2的材料中提及了法德的历史冲突,并在第(1)问中予以强调,所以“化解地区矛盾”就成为必要的答案;例2的第(2)问有明确的提示“一种政治力量,一种社会,经济,文化力量”,这在例2的答案中必须体现出来,而例1就没有这样明确的要求。

  可见,答案的设计必须从材料和设问的具体语境出发,不能机械照搬书本、更不能想当然。

  三、根据赋分设计答案

  高考试卷上每一大问后面的括号内都有赋分,这实际上是在提示考生此问需要答几点。一般说来高考中每个采分点为2分,但也有一个采分点1分或3分的情况,也就是说如果一个问题给8分的话,那么答案至少有四条,所以题目结尾的赋分对我们设计答案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但有时高考的大问中包含着若干小问,却只在最后给出总分,例如: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对西方挑战的反应从军事和经济领域扩大到社会和文化领域。这种扩大放映在中国人选来翻译的西方书籍的类别有了改变。在1850年到1899年这段时期中,中国人所翻译的自然科学、尤其是应用科学方面的著作在数量上超过了社会科学和古典文学方面的著作,比例为4:1;1902年到1904年的两年中,后者却以2:1的比例超过了前者;而在1912年到1940年这一时期中,得到翻译的社会科学和古典文学方面的著作比自然科学和应用科学方面的著作多两倍。”

  ——斯塔夫阿诺斯《全球通史》

  根据上面的材料,概括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初中国人在翻译西方书籍方面的重要变化,并分析造成这一变化的原因。(10分)

  应对这样的多重设问,要先为较为简单的小问设计答案、限定分值,然后较难小问的分值有多少、得分点有几个,也就不言自明了。以上题为例,“变化”是我们较为熟悉的设问方式,答案无非是“由……变为……”,于是设计第一小问的答案为:“由侧重翻译自然科学、应用科学,到侧重翻译社会科学。”预期第一小问赋分为4分;那么“原因”一问的赋分就应为6分,预设3个给分点,设计答案为“洋务运动的破产证明学习西方科学技术无法使中国富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的壮大;维新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的推动和需要”。

  更多高考信息请访问:新浪高考频道 高考论坛 高考博客圈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城市对话改革30年 ·新浪城市同心联动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
•抗震救灾!义卖捐款1元起
•易趣热销诺基亚手机Top8
•1元抢拍~索尼T系超薄卡片机
•瑞丽风百搭长款T恤,暴显瘦
•39元抢今春惹眼的包包
•韩版公主款圆头美鞋30元起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