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政治:第二章 名师手记(七)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8月30日 18:36   新浪教育

  二、易混点

  误区一: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充分发挥宏观调控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注意: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是市场。

  误区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是配置资源的唯一手段。

  注意:资源有两种基本手段,市场和计划。不仅要求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而且需要国家的宏观调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是配置资源的主要手段。

  误区三: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但不是信用经济。

  注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法制经济与信用经济的有机统一。“守法”与“诚信”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车之两轮、鸟之两翼,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没有信用,就没有秩序,市场经济就不能健康发展”。诚实信用是法制社会的道德规范,同时也是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基石。可以有效促进市场经济健康有序地发展创造良好环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所有经济活动必须遵从法律法规,企业经营行为按照游戏规则处理,政府经济部门把经济管理活动纳入法制化轨道。

  误区四:平等性、竞争性、法制性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注意:不能将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混淆。

  误区五:建立起有序的市场秩序就可以被世界各国承认为完全市场经济国家。

  注意:不一定,有些国家为了竞争中自己获利,故意不承认。

  误区六:宏观调控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特有的。

  注意:资本主义国家也有,它与社会主义国家的区别在于宏观调控效果上的差别,而不是有无的问题。

  误区七:宏观调控就是依靠行政手段。

  注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应该以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为主,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充分发挥宏观调控的总体功能。

  误区八: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应该以经济手段和行政手段为主,发挥宏观调控的总体功能。

  注意:以经济和法律手段为主。

  误区九:宏观调控最主要的任务和目标是增加就业。

  注意:宏观调控最主要的任务和目标是促进经济增长。

  误区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建设过程是各地区同步的过程。

  注意: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进程与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一样,是一种不平衡的发展进程。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发展得更快些,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上,率先实现现代化,相对落后的地区,则要奋起直追,加快发展。

  误区十一:对21世纪头20年我们所要集中力量建设的小康社会就是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小康社会。

  注意:这是21世纪中叶要达到的,21世纪头20年我们所要集中力量建设的小康社会是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的小康社会,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小康社会。

  误区十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要比2000年翻两番,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明显增强。

  注意:十七大报告指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要比2000年翻两番。

  误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是我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

  注意: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是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基本矛盾,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是我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

  误区十三:科学发展观的主旨在于以人为本。

  注意:科学发展观的主旨在于更好地发展,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

  误区:跨国公司进入中国不利于民族工业的发展。

  注意:跨国公司进入中国,既是挑战,又是机遇。跨国公司在资金、技术、人才、管理、市场开拓、资源配置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这就给中国民族工业造成了巨大的竞争压力。跨国公司的进入同时也为民族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机遇,通过竞争与合作,我们可以学习到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现代化的管理经验,进而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达到扩大市场份额的目的。

  误区十四:经济全球化的实质是以发展中国家为主导的。

  注意:经济全球化的实质是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

  误区十五:经济全球化使世界各国同等受益。

  注意:发达国家是主要受益者,发展中国家则面临更大的挑战。

  误区十六:世界贸易组织最重要的原则是最惠国待遇原则。

  注意:最重要的原则是非歧视原则,包括最惠国待遇原则和国民待遇原则。

  三、名师导学:

  1.学法指导:(1)前后联系法。前面三个单元分别介绍了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在我国这些经济活动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个大舞台上表演的,因此,在第四单元的第十课“走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我们国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个大舞台上表演生产、交换、分配、消费这些经济活动的近期目标是为了全面建设个小康社会。因此,第十一课叫“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在最后一课,我们的教材把经济生活放在一个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进行考察,所以第十二课叫“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1)重点突破法。本单元要重点突破如下考点:市场调节及其弊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宏观调控、科学发展观、经济持续协调发展、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对外开放、“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战略。(3)热点分析法:要结合我国市场经济活动中的有关热点现象,分析市场调节的重要作用与具体表现,说明维护市场秩序的重要性;结合我国经济运行中突出问题分析国家宏观调控的必要性、目标和手段;结合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内涵,分析我国走“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这一路子的深刻意义;结合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分析经济全球化的特点与影响,探究应对经济全球化的策略。

  2.命题前瞻:本单元的知识在历年来的高考中都是重中之重的内容。考生要学会运用本单元的知识去分析当前我国经济运行中呈现出来的新的特征,密切关注党和国家对经济运行的新认识特别是十七大提出的新提法,如十七大报告将“翻两番”的目标由“总量”变为“人均”;“生态文明”首次写入报告;“统筹兼顾”多种重大关系,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摆上重要位置;把“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扩展为“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变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在众多考点中,要特别关注国家宏观调控、科学发展观、对外开放等重要内容。

  【真题再现】

  [例1](2008·海南卷)二十世纪末,我国基本实现了小康,但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我国要实现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是(   )

  ①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必然结果  ②本世纪头二十年要实现的奋斗目标  ③我国所有制改革的必然要求  ④实现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第三步目标的重要步骤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答案解析】D  本题考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这一知识点。难度较大。①“必然结果”、③“必然要求”说法绝对化,且经济体制改革和所有制改革与小康社会建设没有必然联系。②④是对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过渡过程的正确表述。

  【名师点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我国目前要实现的阶段性目标,对于近期的一些具体目标,十七大报告中有一些新的提法和变化,在复习备考时应引起重视,解题时要看清题目的限制性条件。

  [例2](2008·上海卷)实现国民经济的信息化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信息化有利于(   )

  ①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  ②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

  ③高起点上加速实现工业化  ④充分发挥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

  A.①③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解析】B  本题直接考查信息化的作用,难度中等。④说法错误,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并不是信息化带来的,信息化会使需要的普通劳动者更少。因此排除④。

  【名师点睛】信息化建设和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是近年来命题的焦点之一,复习备考时要注意结合综合国力的提高,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要求等知识点。

  [例3](2008·山东卷)2003~2007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货物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分别为10.6%、28.5%。这说明我国(   )

  ①出口成为经济增长的第一动力    ②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协同推进

  ③经济发展的对外关联程度提高    ④进出口结构得到了进一步优化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答案解析】C  本题通过数据的变化,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难度较大。①“第一动力”说法不准确,消费、出口、投资被称是拉动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④在材料中没有直接体现。通过GDP、进出口总额的增长速度进行对比分析,可知②③体现了题意。

  【名师点睛】GDP总量、对外贸易额的变化对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有重大影响,因此也是高考命题人员重点关注的内容之一,复习备考时要关注当年国内生产总值、货物进出口总额的变化趋势。

  [例4](2009·广东模拟)阅读下列材料,运用所学《经济生活》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2004年—2008年全国粮食产量和农民人均纯收入情况

  年度

  2004年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产量(万吨)

  46947

  48402

  49800

  50150

  51000

  收入(元)

  2936

  3255

  3587

  4140

  4761

  材料二:2008年我国及广东省耕地面积统计

  耕地面积(万亩)

  人均耕地面积(亩)

  全国

  182600

  1.39

  广东

  3719.3

  0.37

  注:①联合国粮农组织划定的警戒线为人均耕地面积0.8亩。②近年来,广东省共减少耕地258.45万亩,粮食自给率不足35%,在为全国第一缺粮大省。

  材料三:2009年2月1日,国务院发布2009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2009年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这是改革开放30年以来中央的第11个“一号文件”,也是中央一号文件第六次锁定“三农”。此次文件分为五部分,即加大对农业的支持保护力度;稳定发展农业生产;强化现代农业物质支撑和服务体系;稳定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

  材料四: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于2008年10月9日至12日在北京举行。会议主要研究了推进中国农村改革发展问题,包括完善土地制度改革还富于民、发展现代化农业保障粮食安全、打破城乡二元体制推动城乡一体化等议题。

  (1)材料一、材料二各反央了什么经济现象?

  (2)结合材料三,说明中央为何连续第六次锁定“三农”问题?

  (3)结合材料四,谈谈广东应该如何促进粮食增产、农民增收?

  【思路解析】第一问直接把图示语言变为书面语言,对比两组数据,并指出两组数据的变化即可。第二问实际上是从经济角度考查我国重视三农问题的原因,主要从三农问题的地位和重要性以及我国农业的现状进行回答。第三问结合广东本土时事,考查促进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的措施,可以从多角度展开回答,但注意必须限定在经济生活范围内,不能答成其它模块的内容。

  【答案要点】(1)①材料一反映出:2004—2008年,我国农民人均纯收入随着粮食总产量的不断增加而增加,并且前景良好。②材料二反映出:广东省人均耕地面积远远低于全国人均耕地面积,低于联合国粮农组织划定的人均耕地面积警戒线,且近几年耕地面积逐年减少,粮食自给率严重不足。

  (2)①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是经济发展,社会安定,国家自立的基础。解决好农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全国工作的重中之重。②目前我国农业的基础地位仍然比较脆弱,农业仍然是制约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

  (3)①坚持科学发展观,推进农村改革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促进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②运用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严格保护耕地,稳定粮食生产面积。③面向市场,转变农村经济发展方式,推进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大力发展现代农业④统筹城乡经济发展,不断加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力度,加快城乡发展一体化进程。⑤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提高财政对农业扶持的力度。⑥落实农村惠农政策,减轻农民负担,保护农民利益,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⑦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业科技进步,加大粮食生产的力度。⑧大力提高农民素质,多渠道转移农民就业,努力增加农民的劳动收入。

  【名师点睛】三农问题是近年来的长效热点,在高考中频频出现。要注意与十七届三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等重大会议精神结合起来进行复习。要注意从“是什么”(什么是三农问题?)、“为什么”(为什么重视三农问题?)、“怎么办”(解决三农问题的措施)多角度全面把握。

  更多高考信息请访问:新浪高考频道 高考论坛 高考博客圈 高考贴吧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相关链接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